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教师职业活动的开展历史悠久,在数千年的教育实践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师范端正、学明尊德”的教育家,留下了丰富的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思想。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不仅首开私学先河,还提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具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格,教育学生应该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其身正,不令而行”[1]等。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要求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和改造社会的精神”,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虚心地跟一切人学。”[2]他还以实际行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德楷模。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道德要求反映的是不同的伦理关系,带有特定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是其中的合理成分逐渐沉淀,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教育作为民族发展的根本事业,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的关键就是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系统性,增强践行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对于教师、学生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道德风尚的净化均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导航灯
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显著不同在于它是一项“以人育人”的工作,即在教育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和劳动工具是融为一体的。教师劳动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素质高低。相对于职业知识、能力因素而言,教师的道德素质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影响更大。
(一)教师职业道德有助于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青少年学生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立品德的重要时期,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学生不仅仅从书本里、课堂上学习是非善恶的观念,更重要的是直接从教师的教育劳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汲取是非善恶的观念。对于年龄尚幼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是比父母更重要、更具影响力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小学生直接起着启蒙作用。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已经能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是非善恶的思考和评价,这时教师道德对中学生的影响更深刻。对于大学生而言,尽管其价值观等已经基本形成,但还需要从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进一步完善和调整,这一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就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完善、自我调整的一个重要参考。所以,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教师职业道德都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二)教师职业道德有助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只是道德观念的形成,更重要的是道德行为的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固然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授正确的道德知识,更需要教师促成道德知识、观念的外化。而要促成这一外化,仅靠“言传”是不够的,更需要“身教”。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触到的最直接、最真实的道德榜样,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印证课堂的言教,给学生一种无法物化在书本上的人生智慧。这种身体力行的示范比明理言志更深刻,比高谈阔论更生动,更具撼动人心的说服力。
总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是影响学生的教育因素。
二、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必备素养的奠基石
教师职业道德是合格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也是教师素质的最高表现形式。国内外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练是培养合格教师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3]
(一)教师职业道德有助于教师职业道德信念的坚定,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指明了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以及为何需要具备这些品质。教师只有对师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产生认同感和信服感,才能通过理论的学习、理性的思考和亲身的实践来自觉促进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与提高。在这种情形下,当教师的教育行为符合职业道德的准则,就能获得道德情感上的满足,从而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立场;反之,若教师的教育行为与职业道德的要求相违背,就会产生羞愧和内疚感,从而产生纠正自身行为的意识。所以说,教师职业道德为教师选择合理的行为确立了基本规范、原则,是教师坚定职业道德信念的标准,是教师自觉提高师德修养的指南。
(二)教师职业道德有助于教师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以及事业心与责任感的增强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的道德矛盾和利益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尤其是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教育领域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道德疑难问题,如有偿家教、请客送礼、学术造假等问题。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何正确地去思考和行动,就需要教师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为只有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原则内化为教师个体品质后,它才成为一种内在力量,指导和支配着教师的行为,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不至于因受到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种种冲击和工作、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困难或个人利益上的损失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减弱或丧失事业心和责任感。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感受和体味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三)教师职业道德有助于教师科学教育理念的形成
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也呈现新的姿态,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等都需要接受新时代的审视。教育领域中的管理公平与民主、师生中的伦理问题、家校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等都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一切都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我国于2008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项基本要求。此规范紧跟时代发展以及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新时代教育劳动的新特点进行科学分析和全面审视,用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武装教师头脑,使教师行为符合社会基本道德要求,并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总之,教师只有形成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才能明确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自己;只有树立了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才会自觉去培养师德,以满足内心发展的需要;只有具备了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才会坚定不移地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努力、刻苦学习,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高自身素质。
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事业顺利运行的推动器
教育活动中任何一个具体的过程都包含着各种道德关系,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对立、紧张僵化,教师之间互相埋怨,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拆台、心存芥蒂,那么教育教学活动必定受到影响,教育效果必定大打折扣,这对于教育事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当前,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日益深化,教育内部的各种交流愈加频繁,教师与社会各方面的接触和协作也愈加密切,如此纷繁复杂的关系,仅仅依靠一般的行政管理手段是远远不够的,依靠交际手段往往又容易落入俗套。有效处理与协调这些复杂关系的最根本的途径是依靠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职业道德是带着鲜明职业特点的特殊道德形式,能为教师指明协**育劳动中各种关系的行为方向,在促进教师与其他教育活动参与者以及社会各方面建立协调关系的同时,更顺利地完成教育的活动和任务。
四、教师职业道德是良好社会道德风气形成的催化剂
教师这一特殊职业与社会有着广泛联系,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特殊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不仅表现在学校教育情境中,而且还会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风气。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促进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气的催化剂,其具体表现为:
一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间接影响社会。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展现出的面貌,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将其在学校里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道德品质直接带入社会的各行各业,从而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是通过教师亲自参与社会活动,直接影响社会。每位教师除了特定的职业活动,还会作为社会成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进行各种社会交往。在社会活动中,教师业已形成的道德品质不会因为离开职业生活而消失,而是将这些优良品质带进家庭生活,与家人相互亲爱、与亲友友好往来、与邻里和睦相处,在公共生活中尊老爱幼、遵纪守法,这无疑都会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当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不正之风,毒害青少年、腐蚀人们灵魂时,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著书立说等方式来努力改造环境、净化社会风气。
[相关链接]
中外教育家论教师职业道德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俄国著名小说家、教育改革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虽然读过很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苏联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他应该觉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过这样严格的监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当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语文特级教师于涟说:“教师是天底下最为特殊的职业,今日的师德水准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师肩膀上的担子有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身教更重于言教。如果光传授知识,教师教学完全可以被电脑教学代替,然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艺术,更是精神的传授,只有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是师德高尚的教师。”
[1] 论语·孟子.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253.
[2] 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7~8.
[3] 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