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学习目标

了解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协**师职业活动的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出重要的功能。具体而言,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三个方面的主要功能:一是它可以对教师起到道德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促使教师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修养、改善自身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二是它可以通过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对学生展开隐性的人格教育,促进学生的心智成长和道德发展;三是它可以通过教师的富有成效的教育工作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引导功能、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以及对社会的促进功能,涉及多方面的具体内容,可以用下图加以表示:

一、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引导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对于教师以及教师集体的职业工作具有显著的引导功能。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师对教育活动的意义的理解密切相关。教师职业道德为教师的职业成长提供了职业的信念和道德的理想,它可以促使教师去更深刻地思考自身的职业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我们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教师缺乏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他们仅仅把职业工作当作一份“不会摔破的铁饭碗”,仅仅把教育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没有从更高的意义上来理解教师的职业工作。而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教师,他们真正去深刻地理解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他们对自身的职业工作有着一种特殊的道德信念,因而他们更愿意把教育工作看作是一项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和个体意义的工作,愿意在教育工作中付出自己的努力。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正是起到了这样一种引导的作用,它使教师能够超越日常生活的现实性与功利性,把教师引向更为崇高的道德境界,使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

不仅如此,教师职业道德还能够通过评价、激励和追求理想人格等方式在造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尚的同时,培育教师的道德意识、行为和品质。一种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可以在学校空间中制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而这种舆论氛围对于教师的道德成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缺乏了这种道德氛围,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仿佛就缺乏了水源和土壤。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的熏陶,可以促进每一位教师不断反思自我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以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这有助于使教师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有助于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道德品质。

另外,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集体的发展也具有引导的功能。正如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人一样,教师也不可能是孤立的教师。在学校生活和教育活动中,教师并不是一个人在工作,而往往是与其他教师一起展开工作,一起追求共同的教育事业。教师职业道德倡导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分享、诚信、友爱,这无疑有助于教师集体的凝聚力的增长,促进教师集体的整体发展。教师作为职业集体中的一名成员,必须处理好集体内部的同侪关系,也必须正确处理好职业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这需要教师职业道德来加以规范和引导。有了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可以引导教师更深刻地意识到自我与其他教师之间所形成的应当是合作和友爱的关系,而不是恶性竞争和相互攻击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虽然也有正常的教学竞争,但是这种竞争必须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接受教师职业道德的检验。而在个人与教师集体的关系中,个人的利益应该与集体的利益融合在一起,不能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无视甚至损害集体的利益。显然,当教师能够按照职业道德的操守展开职业工作的时候,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将更为和谐,整个教师集体也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同时,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集体的引导功能,还表现在教师职业道德可以对教师集体起到一个监督和约束的作用,避免教师集体“犯错误”,做出道德上不正当的集体行为,比如违反国家规定收取不合理的学杂费、在法定节假日强制学生补课等等。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集体的每一位成员的心中都会形成一种监督和自我监督的机制,它要求教师以及教师集体以职业良心和信念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当教师以及教师集体都能够按照职业良心来做事,能够以道德的方式来处理职业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的时候,那么我们说这个教师集体在道德上是积极向上的集体,而这个集体中的教师也将成为更加优秀的教师。

二、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教师职业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育主体与教育手段的合一性,教师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手段,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同时也是持久而深远的。一个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教师,由于他自身的道德品格的高尚以及他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将深深地感染学生,对学生产生非常好的教育影响。

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将影响学生的道德人格发展。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将会极大地感染学生,有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因此,西方学者曾经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这样一个概念,用以归纳学校生活中的课程教学之外的隐性的价值元素的道德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对学生所形成的隐性的道德影响。隐性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以及课堂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以及道德人格,比如他是否公正地对待了学生、是否热爱学生、是否热爱教育工作、是否具有仁爱的精神、是否具备关心的品质、是否具有良好的文明礼貌以及个人修养等等,都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道德影响。因为,教师是学生的“天然”的道德榜样,从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教师必然以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人格修养深刻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

经典语录

教师职业道德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内涵是对道德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对道德教育责任的当然承担,以及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的教育公正、合作态度、仁爱精神等作为教师职业所要求的行业或专业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实际上可能成为学生当前与未来道德生活的样板,是一种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

——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11

因此,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坚实基础。当教师兢兢业业地做好教学工作,在教学生活中体现出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修养,那么即使他从来也没有对学生讲过道德教育的内容,他事实上也已经在做着道德教育的工作。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总是敷衍应付,在学校生活和课堂生活中缺乏基本的文明礼貌,在个人生活和公共事务中不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格,甚至在很多时候做出不道德的行为,那么这样的教师将对学生的品格发展产生很糟糕的影响。当这样的教师出现在学生的视线中的时候,他就在做着“反道德教育”的工作,最终阻碍学生的品格发展。正因为如此,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对教师本身是重要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同时教师在职业工作中所体现出的对学生的热爱、期望等等也会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心智成长。一个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教师,它必然对教育工作充满着**、对学生充满着热情。而教师的这种情感将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学生以饱满的**和热情投入知识学习和道德学习的活动之中,促进自身的智力和品格的发展。在心理学中,我们知道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雕塑家,它的雕刻作品栩栩如生、精致完美。有一天,皮格马利翁精心雕塑了一尊美丽可爱的少女像,由于雕刻的这个少女实在是太美丽了,皮格马利翁竟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她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

他每天凝神注视着这位美丽的“少女”,他渴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

有一天,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继续凝神注视着少女的雕像。这时,雕像竟然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这尊雕像居然活了,真的变成了一位美丽动人的少女。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可以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这可以促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显著。那些受到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总是更容易获得好的学业成就,而那些总是遭到老师漠视的学生,则可能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这也说明,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他们可以通过自身对于学生的热爱,对于教育工作的热爱,充分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形成积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通过这种积极的关爱和心理暗示,可以推动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当中,从而深深地影响学生的心智发展,促进学生的品格完善。

三、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的促进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教师的职业劳动也是社会生产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对受教育者(学生)的塑造和培育参与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按照当前比较流行的人力资本理论来分析,受教育者(学生)最终会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教师能否培育出学生的全面能力,对这一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影响深远。因为,年轻一代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他们决定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高度。当教师能够通过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来做好教育工作的时候,他们就能够更好地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传递的知识、技术,有利于增进整个社会的知识和技术的发展;通过教育的传递,这些知识和技术将以更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且,通过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工作,知识和技术事实上不断被突破和更新,新的生产力和物质文明正是在技术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中完成的。所以,教师虽然表面上没有直接参与整个社会的物质建设,没有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力的重构,但是事实上教师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培养出了可以发展生产力和物质文明的人,而这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基础。

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它本身的高低是直接构成社会道德水平高低的一部分之外,它还可以以身示范,成为“社会的良心”,带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由各行各业的人们共同来完成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和道德氛围,使得社会的道德文明风尚得到显著的提升。而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教师往往被视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楷模,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表明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同时更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榜样,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具有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一个品德不良的教师可能被整个社会所唾弃,对整个社会产生极其不良的道德影响;而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或者一个无私奉献的教师,则可能通过自身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被社会所赞扬和称颂,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榜样。这样的教师可以引导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的形成,真正做到了“行为世范”。因而,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品格修养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直接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提升。

最后,教师的职业工作实际上是社会生活重构的基础工程。教师通过自身也通过自己的“产品”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重建。中国有一句令人深思的口号,就是“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实际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提高教师素养的希望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推动教师不断去反思、去开拓、去学习、去创新,以敬业和爱业的精神状态投入教育工作当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教师素养和职业水准。通过职业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更好地为整个社会生产出更多的“优良产品”,而这些优良的产品将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社会生活的发展和重建。因而,教师的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局限于狭小的学校空间和课堂空间,是围绕着“三尺讲台”的工作,但是教师职业工作的影响却远超“三尺讲台”,而进入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对社会生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没有教师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教育工作,没有教师所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整个社会生活都将处于停滞的状态,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都将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师职业看作是整个社会的一项基础性职业,把教师的职业道德看作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性的道德构成。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这也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本章小结

1.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在于:教师在职业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特殊的人际关系以及道德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教师的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伦理活动,它不仅仅是教知识,同时也是在教道德;知识传递与道德教化在教师身上是统一的。也正因为如此,教师需要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和引导职业行为,实现职业工作的升华。

2.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的内涵与特性

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所应当遵循的,用以调节教师职业工作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等关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称。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职业道德的特性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教育性,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自觉性,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整体性。

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三个方面的主要功能:一是它可以对教师起到道德引导和规范的作用,促使教师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修养,改善自身的职业能力;二是它可以通过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对学生展开隐性的道德品格教育,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三是它可以通过教师富有成效的教育工作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生活的重构。

总结

关键术语

职业道德

professional ethics

教师职业道德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章节链接

本章内容中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特征以及功能的阐述,与第一部分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以及第二部分第一章“教师伦理的内涵及特征”、第二章“科研伦理的内涵及特征”、第三章“社会伦理的内涵及特征”等有密切的联系。

应用

批判性思考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为了追求个人的名利,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节假日进行强制性的补课。这些活动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导致了教育的异化。请您思考:这些教师的做法是如何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除了教师自身之外,还有谁应该为此承担责任?补课就一定违背教师职业道德吗?如何处理区分补课活动中的伦理问题?

2.在一线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喜欢给学生贴上标签,比如,某些学生被视为“优生”,某些学生被视为“差生”。教师往往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优生”身上,而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差生”。请您分析一下,教师的这种做法违背了教师的哪些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您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避免这种“贴标签”的行为?

体验练习

以下这些测试题有利于您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特性以及功能,请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您认为最合适的选项。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您是否会把“教知识”和“教道德”结合在一起

A.从来不会 B.不会 C.经常会 D.偶尔会

2.在教学过程中,您是否会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A.自觉遵守 B.常常违背 C.被动接受 D.看情况

3.您觉得,教师职业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A.教育主体与教育手段的同一性

B.教育主体与教育目标的同一性

C.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的同一性

D.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的同一性

案例研究

浙江省温州市某中学学生包梦辰(化名)回忆,自己刚上初中时,由于家里出了一些事情,他上课时老走神儿。有一次,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挖苦他说:“你爹妈真会给你起名字,还叫梦辰,难怪生下来就不行,每天都像在做梦一样!”这句话深深地伤害了包梦辰,他无法理解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批评自己,并且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自己。

他本来就因为家里出事而心情郁闷,老师的话就更像一把尖刀,再一次刺进了他的心里,让他变得更加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逐步下降。后来,老师干脆让他和所谓“差生”坐在一起。久而久之,他想自己反正是没人管了,老师也不关心自己,越来越无心学习。于是,他的成绩越来越糟糕,而性格也变得越来越暴躁和乖戾。

案例反思:

(1)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处置方式是否得当?是否有违教师的职业道德?请予以分析。

(2)如果您是这名教师,您觉得应当如何调整自己?

教学一线纪事

周一下午一进教室,就瞧见几个学生把头发染成咖啡色。顿时,我的心凉了半截;周一安全课上刚批评班上的歪风邪气,课外活动时又查出三个“诈金花”的来;周二政训时发现班上课堂纪律、作业情况均存在着问题;轮到周三,一向很好的杨某在课堂上晕倒,我随着120到医院,直到他的父母到场,一切安排妥当。细细想来,这个周真是多事之秋,许多问题均赶趟似的接踵而至。难怪常听别人说起,八年级是初中的分水岭,是“黑色的”“动**的”,现在看来的确不假。

经过我一年的严格训练,学生在思想行为上还出现诸多问题,令人难解。我常常思考,我该怎么做,怎样才能让你们每个人都进步、发展,品性优良。我知道,对于生活在现今这个优越社会环境下的你们来说,“自觉”二字显得力不从心。的确,教育就是一条漫漫长征路,必须得法、对路,让学生能接受,才能取得成效。

不过,我愿意选择这样的挑战。通过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站得高远,才能对学生有所裨益。因此,我从不满足,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师从其他的前辈。但是,就在这个星期,确实让我感到有些棘手。打心眼里说,我喜爱班里的每一位学生,不管是成绩优异的,还是正在蓄势待发的;不管是生动活泼的,还是沉默寡言的;不管是心浮气躁的,还是沉稳宁静的。可是,现实总让人伤透脑筋,我搜索着在大学里学习的高超的手段,回想着七年级共同生活的惆怅与幸福,目光停留在现在的大家身上,内心翻腾不平静。更多的,我想尽力展望我们应该拥有的未来。……

(甘霖,我与学生的故事——一位一线教师的教学日记,http://www.edudown.net/teacher/guanli/gushi/201111/33518_2.html)

拓展

补充读物

1 [德]康德.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该书讨论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等各方面主题,展示了康德对于教育的系统看法。在该书中,康德指出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艺术,而人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康德发扬了其“永远要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的哲学思想,认为教育也应当是“永远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一项活动,教育要以合乎人性的方式来促进人性和人格完善,它的宗旨是提升人的尊严和价值,而不是贬低人的尊严和价值。

2 [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经典教育著作,该书探讨了“什么是教育”这样一个经典话题。在该书中,雅斯贝尔斯从存在主义哲学观出发,对教育形成了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灵肉交流活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和理解,教育是人的精神成长的自觉、自主的过程。显然,雅斯贝尔斯对于教育的理解直到今天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3 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家校关系中的道德问题等。作者认为,教育劳动是教师职业道德赖以产生的实践基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因此,本书从教育劳动的角度切人,细致地讨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范畴等基本问题,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

4 Kenneth A.Strike,Jonas F.Soltis..The Ethics of Teaching.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Teachers College Press,1985.

本书涉及教师职业道德中的惩罚与正当程序、学术自由、师生平等、文化多元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基本问题。该书作者认为,教师的第一天职是求索真理,达至卓越,孕育民主。教师要完成自己的天职,就要以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确保学术自由、师生平等,保障每个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本书的论述非常富有启发性,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讨论有诸多创新性的思想观点。

在线学习资源

1.中小学教育资源网:http://www.edudown.net/

2.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http://www.teacher.com.cn/

3.班主任工作网:http://www.banzhuren.cn/

4.新华教育网:http://www.xinhuanet.com/edu/xqjy.htm

[1] [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20

[2]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3]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3

[4] 张雨诗.老师打学生耳光辩称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好教育.[EB/OL](2009-02-25)http://www.jiaodong.net

[5] [德]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6] 孟子·滕文公上

[7] 韩非子·解老

[8] 孟子·尽心下

[9] 庄子·天地

[10] 四书集注·论语注

[11] 黄正平,刘守旗.教师职业道德新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

[12] [法]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