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记硬背”的好处

以前也曾以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很笨拙。

听说从小上私塾,就是背诵。背了“四书”背“五经”,先生也不怎么讲解,就只知道打学生的手心。

所以,中国人缺乏创造力。从小只知道背书,不懂得思考,怎么会有创造力呢。西方的或者说我们现代的教育就不一样了:不再死记硬背那些经典;从小认字老师就详加讲解,识字多了以后学生练习写作文;数学更是做很多很多的应用题。经过这样的学习,我们可以预期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将来当然会更加聪明。

见识多了之后,特别是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渐渐明白,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适用的学习方式都是不同的,并不是说死记硬背一定是更差的学习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对于低龄儿童来说,背诵他们不理解其意义的材料并非难事。从出生到2岁,短短的两年时间,儿童就可以掌握大量的词汇,可以熟练地使用口语。这所需要的记忆量是非常惊人的。成年人学习外语时,想要达到同样的水平,至少需要几倍的时间。人有一种本能,让低龄儿童有巨大的无意义记忆能力,好满足儿童语言和其他方面学习的需要。这种“死记硬背”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减少。

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教育中,背诵的量比较少。让孩子学习的东西,都以他们能理解的为限。这样做的好处是,因为孩子懂,所以比较有兴趣。但是,这样做也有一个不足,那就是智力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低龄儿童有“死记硬背”的能力,中国传统的教育利用这个能力,在这个时间段让他们多背诵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被深深地印刻到了他们的脑海中。这样,儿童的智力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虽然当时他们并不懂,但是,当他们长大之后,有了理解能力之后,就可以去深入理解这些早年间记忆下来的东西。这就仿佛一条蛇,在食物资源丰富的时候,不应该吃一点点然后去消化,而应该尽量多吞下一些东西,然后在以后缺少食物的时候再慢慢消化。低龄儿童有能力记忆无意义材料的时候,就仿佛蛇有东西可吃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先“生吞”这些材料,长大后,他们“生吞”的能力不足了,但是消化这些东西的能力提高了的时候,可以再去消化它们。如果不这样的话,将来消化能力提高了的时候,“肚子里的存货”却不够多,最后获得的营养也就不够多了。

也许有人会问:“长大后,也可以随时读这些经典啊,怎么会‘存货’不够呢?”这里还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小时候记忆的东西,和长大后阅读的东西,在我们的心智中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小时候记忆的东西,我们对它们的印象更加深刻。它们对我们的影响也更大。长大后阅读的东西,似乎就“浮在”相对更表面的地方,对我们的影响会更小一些。我们从语言上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长大后学习的外语,不论你学习得多么卖力,用了多少时间,我们都很难对它有对母语的那种熟悉和擅长。低龄时背诵的经典,就如同母语,它仿佛是融化在你的血液中。而长大后学习的文字,就如同外语,也可以学好但是总欠缺一点什么——我相信未来的心理学能更清楚地指出,这两种学习的内容各自的脑区和机制是如何不同的。

近年来有不少人提倡儿童读经,也是因为明白了这个原理。

当然,即使是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当一个人长大后,背诵也不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而需要更多的理解性的学习了。

学习的内容不同,适用的方法也不同。近代西方传入的教育中的大部分内容,比如,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内容,都不适合“死记硬背”的教育。那些学科需要的是逻辑思维运演的能力训练,而背诵是和那种能力格格不入的。我记得一个小故事,作家三毛以前上学的时候,数学不好。为了通过考试,她把考试所用的一本习题集以及答案全部背下来了。但是,应付一个中学的考试,这样也顶多勉强及格。而如果学校事先没有给出这样的一个范围,她的数学还是绝对不可能及格的。如果是大学的数学,更不可能想象这样的学生能及格。

传统中国之所以可以用背诵的方法,是因为传统中国的教育中没有数理化,没有自然科学的内容。传统中国所学习的是人文的经典。这些内容实际上并不很适合用逻辑思维去理解。想要懂得一首唐诗的意境,用逻辑思维是根本没有用处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背诵,加上用心体会,再加上经验人生,才是理解这些内容的最好方法。因此,中国人有一种叫作“童子功”的说法。像我,因为童年没有背诵传统经典,虽然后来也学习,但是总不如民国的那些学者们功力扎实,就是因为没有这个“童子功”。

传统中国教育中,类似数理化这些知识,是在工匠的教育之中。造桥、铸铁、建筑房子,这些都需要运演式的思维。由于工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这种思维也在中国相对不十分发达。因此,古代公孙龙、惠施等人的思想,在中国少有传人。近代中国人发现了本民族的这个不足,要学习西方开学校,培养这种民智也是很有道理的。只不过矫枉过正,很大程度上放弃了本民族所擅长的另一种教育方式。

从这里引出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传统中国教育中,学习经典著作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获得“工具性”的知识,而是为了进行精神品质上的熏陶。背诵经典,是为了感受经典,感受经典,是为了熏染经典中的人文精神。要达到这个目标,背诵特别是在低龄儿童期背诵也是一个更适合的方式。

这也有一个心理学原理:早期,用非运演式的背诵,那些背诵的内容比较容易成为人的信念而不仅是知识。这涉及一种叫作“印刻”的心理现象——小鸭子刚刚孵化出来的时候,它第一眼看到的运动物体是什么,它就会依恋什么。一般来说,小鸭子见到的是母鸭,但是如果人类让它第一个见到的是拖拉机,它就会依恋拖拉机。儿童早期所背诵的东西,也会被印刻,而形成最早的信念。在这个印刻的过程中,人是不进行推理思维的。因此,信念也是没有理由的。背诵不是唯一的印刻方式,家人的话语、行为也是印刻,但是背诵是印刻中很有用的方式之一,因此,背诵经典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也是一种信念的熏陶。

“印刻”现象

如果我们希望儿童从小能有一种好的信念,让他背诵好的经典,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当然,顺便说一句。选择经典也很重要,读经运动的拥护者,有时懂得让儿童背诵经典的道理,但选择的经典不够理想。比如《弟子规》,如果不加改动地让孩子背诵,似乎未必是最好的选择。据说,《弟子规》是元代的一个无名的人物所编写,在我看来,其中精华糟粕混杂,未必可以代表儒家的真精神。反正是背诵,还不如让儿童直接背诵《论语》《庄子》等经典,不仅思想更纯正,而且文字也更美,岂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