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婆媳关系
我在想,如果有人想翻译民国以及这之前的中国文学作品,“小媳妇”这个词该怎么翻译呢?
不论哪个词,都很难翻译出“小媳妇”这个词的意思,因为这个词不仅仅是一种在家庭中的身份,它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描述——低眉顺眼、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忍气吞声,这才能算是“小媳妇”。如果有个女人虽然是别人儿媳妇的身份,但是在家里率性自然、不卑不亢,那就不是“小媳妇”了——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女人应该叫什么呢?去掉“小”字叫作“媳妇”,似乎依旧不对劲。因为即使去掉“小”字,“媳妇”也依旧应该是听话顺从的才对。如果这个女人在家中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撒泼耍赖,倒是好称呼,就叫作“恶媳”。虽然相对比较少见,但是古代也并非没有“恶媳”这样的人物。如果一个女人在家中既不是低眉顺眼的小媳妇,也不是那种恶媳,如果她在家中有自己的主见、并且既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身份低微,也并不压在别人头上,而是很平等地和家人交往,她应该叫什么呢?我还真的不太容易找得到很合适的词。
那么,古人怎么称呼这样的女人呢?如果没有相应的词,古人岂不是很不方便?这倒并没有什么不方便,因为,古代真的几乎没有这样的女人。
“媳妇”就应当在家里地位低,这几乎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所有人的共识。所以,如果一个女人不服从这样一种等级秩序,那么即使她并不颐指气使,不撒泼耍赖,也一样会被看作是“恶媳”。
“小媳妇”是一个身份关系词,这个“小媳妇”也会有儿女,对于她的儿子,她的身份就是“母亲”;她也会有兄弟姐妹,对于她的兄弟姐妹,她的身份是姐妹;那么,对于谁,她是一个“小媳妇”呢?是对于她的婆婆。
也许有人会觉得,不是吧,对于她的丈夫,她是“媳妇”,对于她的公公婆婆,她只是“儿媳妇”,虽然也可以简称为“媳妇”,为什么要说“小媳妇”是特别对于婆婆的呢?
这样想的人,我可以算定他比较年轻,因为任何年长的,了解中国旧社会的人,都会知道,说“小媳妇”是对应着“婆婆”的,这个说法很恰当。至于公公,他和儿媳妇之间一般来说并没有什么交往。典型的古代中国家庭中应当是这样的一种场景,公公端坐在饭桌的正座上,严肃地轻咳一声,然后对儿子说一些或是勉励或是教训的话,然后吃饭。儿媳妇这时正在厨房吃自己的饭,如果需要,她也只能轻手轻脚地把公公需要的饭菜或者其他东西送过去,眼睛向下不能直视公公。而这时的公公也只是用余光看到儿媳妇,并轻轻地点点头,说声“去吧”。对于这个儿媳妇是个什么人,他几乎没有任何概念。
公公的注意力是对外的,对家中的事情,他不需要知道得很细致。而婆婆就不同了,她的整个生活是在家庭中,家庭是她的全部。而家中的成年女人无非是“婆媳”,因此和媳妇之间的关系,是婆婆最核心的关系。我们说古代中国的儿媳妇大多是小媳妇,也就意味着,在婆媳关系中,比较多的婆婆相对于儿媳妇是“压迫者”的角色。现代人已经不知道了,不久之前的古代中国,婆婆在儿媳妇面前是一个多么有威势的角色。如果她愿意,她可以随意地、不讲道理地训斥儿媳妇,可以挑剔儿媳妇所做的每一件事,可以侮辱欺压儿媳妇,而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所允许的。有些现在的小女孩会幻想“穿越”,想象自己变成一个穿着飘飘的汉服的古代女子,她们哪里知道,如果她们的梦想成真,那她们会多么难于忍受那种受苦的日子。
陆游与唐婉
如果我们是一个除了看大片,还会阅读古代作品的人,我们会有机会读到长诗《孔雀东南飞》。那我们就会知道,一个古代女子如果被婆婆所厌恶的话,不管丈夫多么喜欢她也是没有用的,她的命运一定会很悲惨。即使丈夫是一个很优秀的人物,比如,陆游这样出色的人物,他也没有办法改变他母亲的态度。他母亲不喜欢儿媳妇,陆游也只好和深爱的妻子分离。“红酥手、黄縢酒”,也只能成为遗憾的回忆。
为什么婆婆们常常会虐待或者欺负这些可怜的儿媳妇呢?说来也是事出有因,因为她们也曾经是儿媳妇,她们受到过婆婆的欺压。她们的心里积攒了多少年的委屈、痛苦、烦恼和屈辱,但是她们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很多年后,她们才终于变成了婆婆,变成了有权力的人。中国古话会说,“多年媳妇熬成婆”。这个“熬”字,点出了她们的痛苦,她们一直是在煎熬中度日,直到她自己成为婆婆。而当她终于有权力之后,她就很可能忍不住寻求一种发泄,通过发泄让自己舒服一点,同时也表达一些对儿媳妇的优势:“我受了这样多的委屈,忍耐了这样久才获得了的权力,你想轻易得到,没门。你必须先受过我受过的苦,我才可以让你有机会(也许是在许久之后)享受我现在所享受的特权。”
当然,那个时代也有超越了自私的高贵的女性,她们在年轻时受过委屈,但是当她们当了婆婆,有权利去凌驾于儿媳妇之上的时候,却并不去欺压这些儿媳妇。她们自己吃过的苦,不愿意让一个年轻孩子再去吃。可惜的是,这样的女性没有我们希望的那么多。
除此之外,古代女性如果和丈夫的关系不够好,就会有一种欲望要把儿子紧紧地把在自己的手中。因此,一些婆婆会嫉妒儿媳妇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嫉妒也会使得她去找碴儿挑剔儿媳妇——或许《孔雀东南飞》中的婆婆和陆游的妈妈就有这样的心理。我们似乎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婆婆有一种“恋子的情结”,她们会在儿子身上寻求她们本来更应该在丈夫身上寻求的亲密感。当她们发现儿媳妇要分享她儿子的感情时,就不禁感到嫉妒和愤怒。因而她们可能就会利用自己的特权,通过欺压儿媳妇来发泄自己的嫉妒和愤怒。
为什么这些婆婆们年轻时遇到的婆婆会虐待欺压她们呢?因为她们的上一代,婆婆过去的婆婆的婆婆虐待过婆婆过去的婆婆。为什么这些婆婆的婆婆的婆婆会这样做呢?因为她们的上一代,婆婆的婆婆的婆婆的婆婆也虐待过她们。欺压和虐待行为就是这样代代相传,毒害了中国古代一代代的家庭。
那么,这个行为最早的来源是哪里呢?我有时怀疑和中国人文化之祖孔子有关,孔子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这个独子。她的感情全部投注于儿子身上,也许她会对儿媳妇有一种感情上的排斥。而孝顺的儿子,在这样一种家庭长大,深知母亲的不易,也可能会宁愿委屈一些媳妇也不愿意让妈妈伤心。也许这样的一种文化后来会愈演愈烈,而形成了我们最后看到的那样一种状态。这样的猜测虽然没有证据,但是也未必不可能,因为我们知道孔子作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几乎被所有的人所热爱,却唯独和妻子的关系不是很好,以至于后来他要把她给“休”了。
即使我们的猜测正确,这也一定不是唯一的原因。除了孔子家可能会有的影响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可能导致这个现象呢?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权力结构,文化给了婆婆权力去欺压儿媳妇。“身怀利刃,杀心自现”,有了绝对的权力,就必然会使一部分人腐败。婆婆中的一部分,因权力导致腐败,就会产生虐待儿媳妇的冲动。
为什么中国文化中,会给婆婆这样的绝对权力,让她甚至可以自由地虐待媳妇呢?实际上,这是文化中“等级”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既然君臣之间,君王有绝对的权力,可以不讲理地欺压臣子;那么父子之间,父亲就有绝对的权力;既然父子之间,父亲有绝对的权力,那么夫妻之间,丈夫就有绝对的权力——同理,地位上低于男人的女人之间,长辈对晚辈也就有绝对的权力。等级观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棵毒树,它结的每一个果子就都有同样的毒素,婆婆欺负儿媳妇也是这棵树上所结的一个果子。这种绝对的等级观的毒树,是许多中国思想家的错误积累的结果,也是专制者利用这些思想家的结果——荀况、董仲舒等人,都是不幸或多或少犯了这个错误的思想家。
男人们固然没有婆婆欺负,但是他们也会遇到他们的“婆婆”——比如他的上司。在权力太大而缺少制约的上司面前,其实男人们也一样是小媳妇。我们会在社会中,特别是在官场上看到和婆媳关系类似的人际关系:下属唯唯诺诺地服从上司,如同小媳妇伺候着脾气大的“婆婆”;下属压抑自己的委屈愤怒和不满,只盼着将来有一天自己可以升官。而当他们终于有一天当上了别人的上司后,他们就像恶婆婆一样欺压自己的下属,从而发泄多年积累的怨气,并且享受高位的特权。
婆媳关系不仅仅是婆媳关系,在这样婆媳关系下长大的孩子,就会感染到等级和特权的意识,当这些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就是适应社会中的人格不平等的等级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婆婆对儿媳妇的欺压,无形中有的一个功能就是对孩子进行不平等的教育——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教育,这种教育毒害了我们的整个文化。
现代社会中,婆婆已经失去了这样的特权。不过,人和人不平等的等级文化还依旧存在。一个现代儿媳妇如果知道古代的儿媳妇是这样可怜,也许会为自己的幸运而舒一口气。不过,我们不应就此而满足,因为你在公司的主管面前,或者其他什么上司面前,是不是还在做小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