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享受

享受是一种心理感受。

什么是享受?或者我们可以大致说,过让自己感到快乐幸福的生活,让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就是享受。那么,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呢?什么会给人满足感呢?这个问题并非对全人类有统一的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基本生物学层面,什么能让人感到快乐、满足这个问题的答案,人和人基本是一致的。而在精神层面,什么让人快乐、幸福,则取决于价值观等因素,人和人之间差异很大。

生物学层面的快乐,大体上可以总结为,凡是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的事情,都会让人快乐。

比如,我们吃得饱会带来一种满足感与快乐。记得在濮阳听过一个当地的顺口溜:吃饱喝得、两眼发涩、**一躺。这个顺口溜就是表达一个人吃得好,喝的足的那种满足感,有这种满足感,当然可以说是快乐,是享受。

另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快乐是**。如果能有满意的**,人会感到多么享受。

还有一种生物学层面的快乐和享受,就是生育孩子。保持了正常生物学本能而未被社会污染的女性,会发现刚刚生了孩子之后,孩子带来的快乐几乎超过一切。新妈妈会不在乎自己吃什么,会忘记打扮自己,会忽略了和丈夫之间的**,一心一意在孩子身上,并且从中感到极大的快乐和享受。

而精神层面的快乐,虽然也有人性的共同基础,但是其表现却有着更多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比如,任何文化中的人都需要被尊重,但是什么品质值得尊重?如何被对待就是被尊重,则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任何文化中的人都需要被爱,但是怎么做是爱的表现,各个文化也是有差异的。精神层面的需要因文化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满足精神需要的方式和结果也有差异,因而精神层面什么是享受,各个文化中的答案是不同的。

当然,在生物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之间,也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区分。精神层面的需要,用马斯洛的说法,也是一种“类本能”,或者说是一种相对比较可变的类似于本能的内在力量。各个文化固然有差异,但是如果一种文化和普遍的人性差异太大,那早晚这个文化也会灭亡。同样,生物学层面的快乐享受,也会受到文化层面的很大影响。吃饭固然是一种生物学本能,但是到什么环境下吃才是享受,就是文化所决定的了。吃燕窝在中国人感觉是一种享受,而在西方人看来燕窝营养不是很高,并无多大的价值。吃能不能让我们快乐,并不仅仅取决于是不是吃饱了,而是由文化决定了这次吃的行为的意义。这两个层面的区分只是有量的差异,生物学层面的快乐和享受,受文化影响相对较大,而精神层面则受到文化影响较大。

我觉得,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中形成的和享受生活有关的观念,从而理解中国人的关于享受与快乐的心理,理解中国人的享受行为。

当今心理学比较关注“幸福感”,想知道中国人怎么样才幸福,不是仅仅做做量表就可以的,还需要从历史中去了解。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什么是快乐、什么是享受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粗略地分析,可以说文化素养比较低的人和文化素养比较高的人答案是不同的——传统上,前者被称为俗人,后者被称为雅士。

相对来说,俗人更追求生物学层面的满足和快乐。因为生物学层面的快乐不需要学习,天生就会,所以对文化素养的要求比较低。雅士也同样需要生物学层面的享受,但是除此之外,他们会更追求精神享受。精神享受虽然要求更高的文化素养,雅士刚好不缺。精神享受更难获得,但是一旦得到了,它们给人带来的享受更大、更细腻、更深入而且更美好。文化素养不同的人,追求的享受层面不同,这是全世界一致的。比如,柏拉图说过这样的话,美德的快乐要超过世俗的享乐。当然,不同文化中对于美德的形态如何,看法可以不尽相同。

中国历史上,俗人的享受和世界各国的低文化素养者也比较接近,不富贵的俗人,无非是享受日常生活中的满足。

但是实际上,俗人也都有更高的精神需要。如果俗人不富贵,他们会因得不到精神需要满足而归因于贫穷,归于缺少条件去追求精神需要。但是如果他们富贵了,自以为有条件了,也并非可以满足精神需要——因为精神需要的满足,并非有钱就可以,而需要相应的文化知识、品味,等等,这是主观上的限制。如果他们懂得了这一点,可以通过学习等方式来提升自己,从而让自己有能力去满足精神需要。但是由于过去经验的限制,他们往往不懂得这一点。往往他们会感到不满足,但是并不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精神需要不满足,而会误以为自己需要“更多”的原有形态的生物性满足。因此,如果没有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会用更多的满足生物性需要的方式,试图填补自己内心的不满足感。所追求的无非是声色犬马,纸醉金迷,酒池肉林。在吃的东西上,中国俗人爱吃的东西和别国的人固然有不同,但是也无非是什么稀罕什么贵重就爱吃什么。鱼翅、燕窝、熊掌等,因为难得稀罕,所以就被当作珍品。用,也是什么东西值钱用什么。俗人的快乐和享受,就是好东西可劲儿造。因此,就有了这种故事。石崇和王恺斗富。王恺用糖水洗锅,石崇就让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也不想想糖水洗的锅,会不会招虫子?可能之后还会重新用清水洗一遍吧。而古代的蜡烛和今天的蜡烛价格差距很大。当代的蜡烛是石油制品,价格很便宜;古代蜡烛是蜂蜡,价格很贵。王恺在自家门前的大路两旁,用紫丝编成四十里的屏风。石崇就用更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

受益于科学进步,当今的富贵俗人享受时,可以用来斗富的东西,比石崇的东西要更加贵重。当今的有钱人可以有价值几十万的包,可以有价值上千万的车。当今不需要当皇帝,有钱或有权俗人也可以包养多个情妇。但其实东西是什么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精神的满足感、快乐感和享受感。这一点,古今俗人的追求是一致的——作为学者我这里并不做道德批评,也不站在雅士立场上去轻蔑他们。这就是一种现象而已。

不过客观上讲,富贵俗人型的享受,的确会有缺点。其中一个缺点,也就是我今天想讨论的缺点,就是这种快乐和享受,对环境资源的耗费比较大,因此,往往是“不可以持续发展的”。俗人型的快乐和享受,基础是对生物性需要的满足。富贵俗人,有了更好的客观条件,希望获得更好的享受。但是,要想获得更高层面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并非有了更多的钱更大的权力就能行的。那些享受需要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素养,富贵俗人没有这样去做,而习惯性用过去的方式去追求更多的享受,结果只能是要更多的物质层面的消费,或者有更稀奇的物品来消费。因此,这不仅会剥夺民众的财富,还必然会导致对环境的一定程度的破坏。例如,帝王权贵们为了建筑宫室陵墓等,会大量砍伐森林,造成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等——像陕西西安附近,在古代本来都有大片的原始森林,现在却成为荒凉的黄土地,原因之一就是历代建筑宫室对森林的破坏。对于环境来说,还好古代生产力有限,所以破坏的方式也还有限。

科技进步下,当代文明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古代只有很少数人能享受到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现代人中的俗人,也许并不需要那么富贵,就可以得到较多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其结果是,俗人享受人生时,也会给环境带来更大的破坏。为了满足一些人的贪欲,当代科技可以用大型机械,大规模地破坏环境,让大气被污染,河流被不必要地截断,森林消失,土地沙漠化……因为俗人总还是感到不满足,因此,他们对物质的需要也是无止境的,人的欲望无限而环境的承受力有限,就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噩梦。试图满足俗人贪欲的经济发展,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但雅士则不同,他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雅士中的高境界,会得到不同一般的快乐。道家影响下,他们更是会享受超越美德,甚至超越生死,达到和道同一时的一种超越性的乐,这很类似于佛家所说的“法喜”。受到儒家的影响,他们会享受美德的快乐。孔子说“君子坦****,小人长戚戚”。意思就是说,君子的心情总是坦**的,小人(这里的小人并非说是邪恶的人,而只是缺乏君子的修养的普通人)经常会有消极的心态。君子的快乐,常常是感受到美德所带来的一种快乐。当他们出于仁爱之心,去做了利他的事情后,他们会因仁爱而感到快乐。这是一种很深切的精神满足感。他们在勇敢地为民请命时,也会有一种快乐,就是感受到了自己的勇气,因勇气这种品质而感到的快乐以及为此而自我认可所带来的快乐。

颜回

不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强调这种快乐是独立于物质占有和消费的。庄子的物质生活很是贫穷,有时甚至会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却非常的快乐。他自在逍遥,精神上与天地万物相往来。孔子赞誉他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吃得不好,住得不好,但是颜回还是很快乐。后来引入中国的佛家,也同样指出快乐不取决于人是不是占有了财富。但只不过佛家看来,快乐本身也不应是追求的目标。

由于人心理的特点,有时候人们会产生一种误解,以为中国的雅士就是要穷才对。但是实际上当然并非如此。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只是指出富有与否,和精神快乐与否并无必然联系而已。庄子很贫穷也很快乐,但是假设他突然致富了,也不会让他变得不快乐。孔子的另一个得意弟子子贡,就是一个很富有的人,也同样是一个快乐的人。

雅士们也并非没有生物学层面的快乐和享受。历史上的范例,教育中国的雅士们学习到如何过自己的生活——让生物学层面的享受中融入精神的享受。这样,他们的生物学层面的快乐,被精神层面的快乐所“点化”,升华为了精神的快乐。这种升华,在其他国家当然也一样会有,但是中国会程度更高——因为儒家的基本心理设计,就是通过一些仪式,让日常的行为能带有超越性的意义。一家人聚餐,在儒家的仪式中,是一种对父慈子孝的精神品质的修炼过程。而这种修炼是不是成功,就体现在这一家人是不是因此感到了更多的“天伦之乐”。

喝饮料,本来应该说是生物学层面的事情。但是中国人喝茶,却几乎完全升华为一种精神性活动。当然英国人喝茶也不是仅仅为了解渴,而更多的是为了社交。中国人喝茶不仅是为了社交,还包含着从喝茶中感受“清净”的精神境界——而这全然是一种精神的需求。

喝酒,本来也是生物学层面的事情。但是中国古人喝酒,却是一种精神自由、汪洋恣肆的象征。在西方,喝酒到烂醉的人是堕落的象征。而中国,高人却可以喝酒烂醉而体现出“自然”的精神。李白喝酒常常烂醉,却成为中国人的偶像。

太白醉酒图

**也是生物学层面的,但是中国古代雅士们,却把单纯的**升华到了美的鉴赏。柳永是很好色的,但是他却并不是“**肥臀”的爱好者,而是对“风情万种”的鉴赏者。

当然还有一些更直接的显现出精神层面的需求,比如,赏花、赏月、泛舟、登临。这些行为可以说是中国雅士生活中快乐的最主要源泉。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雅士不喜欢太多改变自然,而喜欢顺应自然。比如,中国古人要建造园林,不会铲平土地、砍掉原来的树林,而会顺应原来的地势、林木、溪流去设计。在春天有花的时候,他们会去赏花,冬天有雪的时候,他们去赏雪,而不是在冬天想办法用温室种花,在没有下雪的地方去人工造雪。

因此,中国雅士的生活方式,对环境是友好的。相对来说,对资源也是很节约的。“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他们的享受品往往是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耗用多少资源的。这使得雅士们即使是“贫寒之士”,也一样可以得到充分的人生享受,得到足够的快乐和幸福感。

其实,这就是我这篇文章所要说的话:如果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懂得中国古代雅士的快乐所在,培养更多人有更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我们就可以在不耗费多少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让更多人的有快乐和享受,而且这种享受,是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