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终身教育[1]

中国古时候就有一句成语“学无止境”,或者俗话叫“活到老学到老”,指的是一个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求得高深的学问,提高个人的修养,达到孔子主张的“君子”的境界。这是一种古老的终身教育的思想。

今天我们所说的终身教育,已经不是那种古老的思想,而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全新的教育观点。这种观点的提出,有着宏观的历史时代背景。

第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促进了生产过程的不断变革,需要工程技术人员、生产劳动者不断学习以适应这种变革。追溯历史,可以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算起。科学技术一旦与生产相结合,有如巨龙生出了翅膀,打破了传统的保守性,使生产过程不断变革,造成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马克思)。现代工业使得许多传统职业在社会上消失,同时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已不可能,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很快就会被抛出现代生产以外。

第二,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不仅促进了生产的变革,而且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从工业革命到今天,科学技术已经历了多次革命,特别是在20世纪后半叶以后,由于核子、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急剧增长。据估计,人类知识总和的90%是最近30年创造的。知识的爆炸和不断更新,使得一个人不可能在短短的学龄期间(一般指6~24岁)掌握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这种变革。正如终身教育的创始人郎格朗所说:把人的一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学习,后半生用于工作,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终身教育要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提供学习机会。

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责任。人类要想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要善待自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它可以用来创造可供人类享受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可用来制造毁灭人类自身的武器。只有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的认识,才能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许多国家把它列入国家发展的战略,有的国家为此立了法来加以保证。起初,大家把终身教育看作是职工教育的同义词,谈到终身教育,总是和职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连在一起。后来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只从职工教育的角度来理解终身教育是不够的,需要把整个教育系统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之中。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终身教育具有更新的意义。所谓知识经济,根据现有的认识,它的基本特征是:知识和信息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如果说,传统农业是以土地、劳动力为其基本的生产要素,传统工业是以资本为其基本的生产要素,那么,知识经济则是以知识(信息)为其基本的生产要素。而这种知识,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书本上的知识,现存的知识,而是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知识的不断创新,必将引起生产的不断变革,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知识的掌握和创新不能只靠学校教育,要靠职工在生产实践中,结合自己的工作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要靠学校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结合,因而终身教育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对终身教育应有如下一些新的认识:

第一,终身教育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教育。终身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职工教育或成人教育。一般的职工教育或成人教育包含着一部分文化补偿教育或学历教育成分在内。终身教育从广义上讲也包含着这些内容,但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的教育,它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的不断变革而提出来的,它要使人们适应这种变化,促进这种变化。当然,职工教育、成人教育也担负着这种任务,因此它也是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第二,要把整个教育系统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中。以往人们把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职工教育,认为终身教育只是非正规教育的任务,或者是成人职工教育的任务,属于正规教育以后的继续教育。这是很大的误解。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体系就是终身教育体系。它贯穿于人的一生。普通的正规教育不仅要为人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而且同时也担负着继续教育的任务。

普通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这种基础就包括了终身教育的基础。为了使中小学毕业生有终身学习的基础,就不能只传授现有的书本上的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具有自学的能力,走出校门以后有自己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这就要克服当前“应试教育”的模式,提倡素质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专门人才要能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只有继续学习,不断学习。因此高等学校不能只传授现存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要以终身教育思想来设计课程和学习。

现代高等学校区别于传统大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创新知识,现代高等学校的职能不仅在于保存、传播和发扬人类创造的已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因此,整个教育系统都要用终身教育贯穿起来,各级各类教育都是整个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第三,为了使整个教育系统都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就必须研究各级各类学校的衔接和转换的问题。终身教育思想是要使每一个人都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因此无论哪一类教育都要给毕业生以继续学习的出路和机会。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是必然的,只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要求,才能适应不同学生不同的要求。但是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需要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的教育体系就要适应这种变化,使各级各类学校相贯通,能够相互转换。当前我国的学校制度还缺乏这种连贯性,如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基本上断绝了继续学习的路子。要把整个教育系统都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就要为这部分学校找出路,要使他们的毕业生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当然,职工教育、成人教育的大门是比较宽的,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职工学校或成人学校学习。但是从正规学校系统来说,我国当前的学制却是不连贯的。需要研究一个办法,使它连贯起来。例如,加强高等职业学校的建设,在普通高校中设预科等,使任何青年需要学习的时候都有可能继续深造。

第四,职工教育、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具有更为广泛的职能。对职工教育、成人教育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是补偿教育性质的看法,赋予创新学习的职能。总的来说,职工教育、成人教育应有以下一些职能:

(1)补偿教育:包括扫盲教育和文化补习以及各种学历教育;

(2)转岗教育:给因资产重组、生产转型而需变换工作岗位的职工以接受再教育的机会,给以再培训的教育;

(3)创新教育:给予职工最新的科学技术的教育,使职工了解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及其发展趋势,启发他们在工作中创新。这是一种高水平的教育。这种教育要由普通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结合起来进行。

终身教育是信息时代、学习社会的产物,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可见,我国十分重视终身教育,同时也把各级各类教育纳入到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之中。因此要认真落实这条法律,就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各级各类教育都要贯彻终身教育的精神。

[1] 写于199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