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改变[1]
为了使教育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从陈腐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教育进行一次再认识。特别对于我国,这种认识更有必要。因为,我国虽然有悠久的教育历史,但是我们背负着因循守旧的沉重包袱,有些思想至今还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例如,小生产的狭隘意识、“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价值观、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旧观念等都在阻碍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因此,我们需要面向世界,了解世界教育改革的形势和动向,在教育观念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
其一,教育概念需要扩大。过去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主要限于学校教育,是给一定的年龄阶段(六七岁至二十四五岁)的人们提供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从学校中获得足够的知识,终身受用不尽。现在这种观念已经被否定了。
从年龄上讲,教育已经不只是给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机会,而且应该为所有年龄阶段的人们,当他们需要学习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所以,学校教育已经不只是职业前的教育,而且担负着继续教育,甚至闲暇教育的任务。现在需要把学校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轨道中去,把教育扩大到所有年龄阶段。
从教育活动的范围来讲,教育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校的范围。过去,受教育必须进学校。现在,获得知识不一定需要进学校,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录像、书报杂志、网络等多种渠道接受教育,教育的空间扩大了。
只有树立这种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全时空教育的新观念,才能把教育放到社会发展的总系统中去考察并使它受到应有的重视,才能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的模式。
其二,人才观的转变。什么是人才?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似乎只有上了大学,成了专家、学者、科学家、发明家,或者对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政治家才是人才,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人才和天才的概念混淆起来。凡是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都是人才。天才则是人才中的出众者,是有高度禀赋才能、在某个领域内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这种人是极少数。我们教育工作者当然希望,并且应该注意发现和培养出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有创造发明的、享誉世界的高级人才和天才。但是这种高层次的人才和天才毕竟是少数。如果教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只放在这些少数人身上,把它作为我们的培养目标,势必忽视大多数,就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各类的人才,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受到损失。
其三,学生观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把学生看作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对象,看不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独立能力。现代教育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即主人翁),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
什么是好学生?过去认为,听老师的话,循规蹈矩,学会死记硬背,考试能得高分就是好学生。但是这种学生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将来在事业上不会有出色的成绩。是教育学生“唯书”“唯上”,唯唯诺诺,还是培养学生生动活泼、勇于创新,这是两种对立的教育观。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是时代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一个学生只会读死书,死读书,缺乏创新精神和独立见解,就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理想、有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其四,教学观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把传授知识作为学校的唯一任务。但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知识总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学生短短十几年的学习时间内把人类积累起来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要使学生跟上科技发展的形势,除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外,主要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说的:“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近几十年来生理学、心理学对人脑的功能的研究,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了科学的根据。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学龄初期儿童的大脑已经接近成人,儿童智力发展的潜力很大,教师不能低估儿童的潜力,要注意用启发的方法去发展他们的智力。
现代的教学观应该树立以下几个观点:
(1)教学不是把现存的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寻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起因,探讨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
(2)提倡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地交流信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现代教学提倡师生互相讨论,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同时通过讨论能够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3)注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传统的教学只求同,不求异,书本知识是经典,教师的讲演也是经典,书上怎么写,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答,不允许存在不同意见。这种只求同不求异的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启发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
(4)注意因材施教,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它改变了教学的手工业方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它用一个模式要求全班学生,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特点。现代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要注意因材施教,注意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学生自学创造条件。
总之,任何一项改革都要以一种思想为指导,教育改革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是改革的年代,但改革总是从观念的转变开始的。传统教育中优秀的教育思想要继承和发扬,一切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要改变。
[1] 原载《光明日报》1987年1月23日,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