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要打什么基础[1]
人们常常讲,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奠基工程,是打基础的。但是打什么基础,似乎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明白。有的老师说,打基础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的老师说,打基础就是让学生掌握读、写、算的能力;也有的老师说,打基础就是教会学生做人等。这些都是有道理的,但都不全面,没有反映出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任务,也没有反映出时代对基础教育的要求。
我认为,基础教育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即为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打好基础,要为人的高素质的发展打好基础。主要有三个任务,也即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础。
第一,要打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儿童、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成长的时期,是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时期,有如植物生长的发芽的时期、幼苗的时期。这个时期需要特别的爱护和培育,嫩芽和幼苗才能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任何粗暴的态度和行为都会摧残他们,使他们不能开花结果。
但是,在我们的幼儿园、小学里却有一些老师不懂得这个道理,随意伤害学生。有些老师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有的是聪明的,有的是愚笨的;有的是听话的,有的是爱捣乱的。有的老师喜欢挖苦学生,或者用损人的语言伤害学生,动不动就训斥学生;或者当着家长面数落学生的缺点,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就会严重地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失去自信心,长大了你对他还能有什么希望呢?因此打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
第二,要打好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掌握知识固然重要,它是增进智慧、提高能力的基础,但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增长的速度很快,学校教育阶段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学校教育的任务,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在走出校门以后能够自己去获取新的知识。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除了学懂学通学校规定的内容以外,要学会自己到图书馆检索、自己看书、自己判断和处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尤其是现代社会信息媒体高度发达,学生可能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因此要教会他们如何从这些信息中获取有用的知识。
可是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只教给学生现有的书本知识,记住老师讲解的结论,而不教给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
为了学会学习,就需要创造性地学习。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创新思维。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第三,要打好走入社会的基础。每个学生将来都要走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除了必须有谋生的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作为社会公民的意识:有对社会的责任感;有对他人的正确态度,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和他人友好相处;懂得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能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有就业的意识,准备为社会的进步、祖国的繁荣做贡献。
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严重弊端就是不重视对学生进行走向社会的教育,只教学生如何应付升学考试,造成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这种弊端不克服,学生一旦走入社会就难以适应。
现在人们都在谈论素质教育,说得简单一点,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打好了上述三方面的基础,就为人的高素质奠定了基础。
[1] 写于199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