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1]
现在教育界有两个热门话题:一个是教育现代化;一个是素质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搞不明白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并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实际上,这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谈当前的教育改革的。教育现代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的目标。那么,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它包含哪些内容?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多,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课程)、教育制度、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管理等的现代化,而它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素质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这就是素质教育。
从总体来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五十年来,我国教育是有很大成绩的。当前各级领导和技术骨干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培养起来的,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也应当承认,我国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很大的弊端就是“应试教育”,它以应付升学考试,而不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因而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如忽视大多数学生,只重视少数能够考上学的学生;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方法是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使得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一部分学生甚至厌学逃学。这种情况不改变,必然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对独生子女升学的期望值增高,这就与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承受能力以及就业机会发生较大的矛盾,从而引发了考试的竞争。这是一种社会问题,是短期内改变不了的。但是这种由升学竞争而引起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却不能不引起教育界的忧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素质教育,也是十分自然和必要的。但这并不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全部原因。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不同的社会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水平也很低,教育活动是在社会成员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中进行的。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但是学校教育却被少数统治者所垄断,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教育内容主要是统治权术,方法是经院式的死记硬背。随着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需要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和熟练工人,教育成为发展生产的必要条件,于是教育得以普及,各级各类学校才得以建立。因此我们说,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它是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也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现代社会如果从工业化开始算起的话,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的阶段。信息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信息化、智能化。信息社会的核心工业是“智力工业”“知识工业”,信息社会的经济是“知识经济”。与之相适应,它要求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这就是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即信息社会)的到来,必将引起教育的巨大变革。根据现有的认识,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和信息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如果说,传统农业是以土地、劳动力为其基本的生产要素,传统工业是以资本为其基本的生产要素,那么知识经济则是以知识为其基本的生产要素。这种知识,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书本上的知识,而是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知识的不断创新,必将引起生产的不断变革,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是要靠人来掌握的,因此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即人才资本的投入,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
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如果说在工业社会初期,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就可以应付一生职业的需要,那么在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可能到毕业的时候不少已经变得陈旧。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学校里不满足于学习现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能力”。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现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盲目地运用它,也会带来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以及人们的道德水准下降等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固然仍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更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思想品质。面临着社会种种危机,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提高了对教育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并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的目标。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1988年就提出一个人走向社会需要有3张教育通行证的看法。这3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一张是证明他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的。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报告,题为《学习——财富蕴藏其中》。在这份报告的序言中提出教育的4大支柱:(1)学会认知。必须把相当广泛的常识与就少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结合起来。这种常识是接受终身教育的许可证,它使人对终身学习产生兴趣并为其奠定基础。(2)学会做事。必须获得一种能力,能够应付各种情况,能促进集体劳动。(3)学会生存。21世纪要求人人都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要求加强每个人在实现集体命运过程中的责任。这些能力包括记忆、推理能力、想象、体力、审美观、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领导者的气质等。(4)学会共同生活。即通过增进对他人及他族历史、传统和精神价值的了解,共同生活。
可见,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或者说基本要求,就是素质教育。其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
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传统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育,现代教育则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是构成现代教育目标的3个基本要素。光有知识没有能力,知识就不可能应用于实际;有了知识和能力,缺乏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力可能发挥不出来,或者知识被应用到邪道上。有的人知而不能,有的人有知有能就是不为,或者为而不当。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善的人,现代教育尤其如此。
素质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事,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加强素质教育,都要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上。这是因为,知识和能力还不是素质的全部。固然知识是基础,人们素质的提高是建立在丰富的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但是有了知识并不一定就有高的素质。高等学校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地方,有的学生掌握了专门知识,却缺乏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结果事业无成。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是教育的奠基工程,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
当前开展素质教育需要认清几个误区:
其一,把素质教育和考试对立起来。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排除考试。考试是一种教育手段,是评价、检查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也是选拔人才的方法。运用得法可以促进、激励学生学习。特别是检查性考试,可以反馈给学生,使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但是如果把考试这种手段当作目的,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或者把它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手段,则消极作用是非常大的。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不用赘述。
有些教师认为应付考试也是一种能力。例如,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都是通过考试来进行的,必须有临场能力才能取得好成绩。的确是这样,包括高考,不能说考分高的,学生素质就不高。“高分低能”的说法不全面。但是应试的能力应当建立在扎实的文化科学教育的基础上,而不是靠猜题、押题,或者是其他手段。更何况应试能力还包括健康的心理素质等多种因素。同时应该指出,我们今天反对“应试教育”并不是不要学生具有应试的能力,而是从教育思想上来讲的。“应试教育”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它把应试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在具体做法上违背了教育规律,扼杀了学生的才能和特长,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有些论者总喜欢偷梁换柱,似乎反对“应试教育”就是反对一切考试。只有走出这个误区,才能提高对素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
其二,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对立起来。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全面发展教育。正是因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才提出素质教育来,目的在于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更好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许多同志对“转轨”的提法有意见。似乎过去走的道路(轨道)错了,现在要转过来。对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理解:所谓“转轨”,不是指方向的问题,而是指方法的问题;是指教育思想的转变,不是指教育方针的转变;是克服弊端,而非改变教育全部。我想“转轨”这个词不能确切表达当前教育改革的内涵,最好不要再使用这个词。
其三,把培养学生的特长当作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全面发展加特长,这也是一种误解。全面发展是使每个学生的智力和体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每个人的智力、体力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不同的,因此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特长,就是为了发挥某种特殊潜能。但这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把培养特长变成每个人的必修课,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影响他的正常潜能的发展。一个人的特长总是与他的兴趣爱好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顺其自然,为培养其兴趣爱好创造条件,他的特长才能得到发展。
其四,把课外活动当作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一些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时不是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改革,而是大搞课外活动,而且把课外活动也排在课表中,名之为“活动课程”。结果形成所谓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是“应试教育”,活动课程(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奇怪看法。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改革“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提高素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满足他的特殊的兴趣和爱好的另一个渠道。课外活动的特点是它的自主性、自愿性、趣味性。学生可以自愿参加,自主活动,不受法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束缚,没有心理负担和压力。把课外活动变成了活动课程,变成了第二课堂,就会失去课外活动的特点,增加学生的负担。
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内容,就是实现从传统的旧的教育思想到新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思想的转变。有的同志一听教育现代化,以为一定要有先进的校舍和设备。固然,教育现代化包括了教育条件(包括设备、手段)的现代化,但是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只有教育思想现代化了,才能改变旧的教育传统。如果设备、手段等条件现代化了,但教育思想还是旧的,则只能成为教育投资的一种浪费。只要想一想,在抗日战争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合大学怎么能培养出那么多高质量的人才,就是因为那里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师。当然,现在时代不同了,先进的设备还是需要的,但要根据我国的财力而定,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而不断改善,但教育思想不必等有了条件才改变,应该有超前性,这是任何条件下都能做到的。我希望广大教师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1] 原载《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