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1]

前不久,课程改革课题研究小组请了几位中科院院士和科学家来座谈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问题。课题研究小组的同志们总想从他们那里得到有关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科学知识、养成哪些科学品质的建议,但没有想到,院士和科学家们却大谈教育要听其自然,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科学感兴趣,而不是要给他多少知识的问题。

黄祖洽院士说,对小孩子的教育,最好是不要折磨他。本来他生下来就有许多天性,如模仿、好奇,假如不去折磨他,他会很好地发展。他还说,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小孩主要是玩儿,在玩儿中学习,玩儿的时候学习的效率是最高的。他说,他小时候喜欢看小说,后来对科学感兴趣了,一下子就学得很好。其实小学的一些知识,只要孩子有兴趣,很快就能掌握。

黄祖洽先生说得多么透彻。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信念,即“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或叫内驱力。如果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不感兴趣,他就不可能去学习它,钻研它;如果他对它发生了兴趣,他就会想方设法探究它。那么兴趣从何而来?首先,来自孩子求知的天性。孩子生下来,接触到外部世界各种事物,他感到很新鲜,总想问个为什么。“鸟为什么会飞?”“鱼为什么会游?”“星星为什么会发光?”都是孩子们常常提出的问题。这就是儿童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会驱动他们去模仿,去学习,去问个究竟。苏俄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经写过一首儿童诗,把6~7岁的孩子称为“为什么的小探究家”,用儿歌塑造了一个好奇儿童的形象:他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

其次,是来自实践,来自儿童的活动,环境的影响。达尔文小时候嗜好博物学,喜欢采集植物标本。达尔文在自传中曾经介绍过他年轻时如何迷恋于自己的事业的故事。有一次他去采集甲虫,剥去老树皮,发现两只罕见的甲虫,于是一手抓了一只。就在这时候,他又瞧见了第三只新种类的甲虫。他不愿意放走它,就把右手抓的甲虫塞到嘴里。谁知这只甲虫排出一种极辛辣的**,把他的舌头灼得极痛难忍,只得把它吐出来。这就是实践使兴趣越变越浓的例子。正是这种兴趣驱使他差不多花了五年时间乘着贝格尔舰航游世界,收集了无数标本,创建了进化论。

那么,为什么有些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呢?我想,除了外界对他有什么意外伤害外,恐怕就要怪我们的教育不得法了。有一次,一位中学校长对我说,前几年江泽民提出要重视国情教育,学校里选了不少优秀的影片放映给学生看,学生饶有兴趣,反应热烈,后来教育领导部门规定国情教育也要考试,学生一下子兴味索然,只顾着去记背影片的主题思想、教育意义,却不能从中接受真正的影响。这就是教育不得法,伤害学生兴趣的典型事例。

教育不得法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上,有时还表现在情绪上、师生关系上。学生对老师的不满,也会压抑他对老师所教的那门课程的兴趣。所以黄祖洽先生讲,不要折磨孩子。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折磨孩子。把他们的兴趣都折磨完了,他们怎么能学习得好!

每一个教育者(父母、老师、辅导员……)都要切记: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1] 写于1999年春节假日中,原载《教师之友》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