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联系实际谈起[1]

郭宇平同学在给编辑部的信中,提出了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许多问题,其中有对劳动的看法,也有对学习的看法。这些问题确实是部分同学所弄不清楚的。由于对这些问题弄不清楚,就影响到他们正确地来处理学习和劳动的关系。对于学生参加劳动,自从讨论以来,同志们发表了很多意见,这些意见我基本上都同意,今天我只想谈谈学习方面的一些问题。我觉得一些同学要求每门课都和劳动结合起来,这种用心是好的,现在学校也在尽量使同学们的学习和生产劳动结合,但是要求每门课、每堂课都这样做,这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对学习也是有害的。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谈起。

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导我们,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实践开始的。人们如果没有尝过梅子,就不会知道梅子是酸的。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尝试,才会得出结论:梅子都是酸的。这个结论就变成了概括梅子特点的理论。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你学了电学,知道了电的规律,你就可以制服它、使用它。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人们对事物认识过程的公式应该是:实践—理论—实践。这也就是毛主席说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同学们在学校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大家在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时,要先从具体的东西开始,渐渐地深入到比较抽象的理论,然后把学到的理论拿到实践中去检验、运用。旧时的学校,理论与实际是脱节的,学生学了电学,连电灯也不敢碰一下;学了生物,连麦子和韭菜也分不清。我们的学校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因此同学们学习时必须善于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但是,教学过程和人的认识过程毕竟不完全是一回事。认识必须从实践开始,教学就不能每门课、每堂课都是先实践,然后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来。因为同学们所学的是前人已经认识并且为实践所证明了的东西,特别是普通中学的课程,都是些科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是千百年来人类劳动的结晶,是经过人们反复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如果我们事事都要去实践,不但时间、设备等条件不允许,而且这样使教学工作也无法正常进行。再说,人的知识也不能样样都从自己的实践中来,如关于古代和外国的事,你就无法直接去实践。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又说,“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我们办学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历史的经验和外域的经验,去粗取精,科学地集中起来,以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加以掌握,有利于扩大知识领域和缩短认识过程。所以,我们目前在学校中学习,一方面必须尽量和实际联系,反对读死书,死读书;另一方面也不能把理论联系实际看成什么知识都得亲自反复地去实践,去总结。

有的同学对这点认识不够,在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时,认为只有每门课、每堂课都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才符合教育方针的精神,否则就是理论脱离实际,学起来没有什么意思。显然,这种想法是妨碍我们学习的。我们既不能够轻视直接经验,也不能够轻视间接经验,对待学习必须要有全面观点。无论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只要是有用的知识,我们都应该认真学习。特别是基础理论知识,是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的,这些知识如果我们在中学不学好,将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就会感到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每门课、每堂课,使自己成为一个又红又专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1] 原载《北京青年报》1959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