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

1958年秋天,全国轰轰烈烈大炼钢铁,学校也不例外。我所在的中学里,操场上小平炉林立,师生们彻夜奋战,欲夺取“大跃进”的胜利。一天清晨我忽然发现会议室里睡着一位女学生。第一天没有在意,以为炼钢炼得太晚了,无法回家。可是一连几天这个女孩子都没有回家。这引起了我的注意。我问她为什么不回家,她回答说不愿意回家。再三劝说、教育都不愿意回家。

经过调查了解,才知道,她是一位领导同志的孩子,生于革命战争的艰苦年代,出生后就被寄养在老百姓家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被接回家,因此与父母思想感情上有一些距离。再加上母亲要求过严,据说姥姥还有点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待她与对待她的哥哥不一样,孩子觉得缺乏家庭温暖,因此拒绝回家。经过再三劝说都无效,只好把她安排在宿舍中。以后我曾多次与她的母亲联系,劝她多给孩子一些温暖,有了感情才能对她提出要求。但是,她的父母却觉得学校对她要求不严,因而使她思想不稳定,学习成绩欠佳。我们在教育思想上发生了分歧。后来他们甚至认为学校的态度是没有阶级观点的“母爱”的表现,差一点在批判“母爱”时把我也捎进去。

苏俄革命家捷尔任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认为这是一句教育箴言。马卡连柯的捷尔任斯基公社就是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改造了许多流浪儿童,并为苏维埃培养了大批人才。马卡连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原则——“只有更多地尊重学生,才能更多地要求学生”,其实也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另一种表述。对孩子的爱表现在哪里?不只是表现在物质的供应上和主观的感情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信赖他们上。一般家长总以为给孩子穿好吃好就是热爱他们,但是孩子不领这个情,他们不光满足于物质上的丰富,更需要感情上的关怀。而这种感情上的关怀又不是抽象的、父母主观上的,而是孩子们能够体会到的、理解到的。有些父母总对孩子讲:“都是为你好!”孩子并不理解。而且这一句话往往掩盖了父母或老师对孩子的一切不符合教育原则的行为。

有些父母对孩子有一种“恩施”的观念,认为养育孩子是对孩子的恩施。因为是恩施,所以给你什么,你就只能接受什么。这种“恩施”的观点,其实在20世纪初就被批判过。鲁迅早在1919年就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批判了父母对子女的恩施观点。他在文章中写道:“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又说:“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恩;**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因此他要求:“此后觉醒的人,应该先洗净了东方古传的谬误思想,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利思想大可切实核减……”鲁迅的文章距今已经整整80年了,做父母的该已经觉醒了:少一点恩施的思想,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的思想;多一点义务的思想。

当然,父母之对于子女,要养育,责任是极其重大的;子女之对待父母要尊重、要热爱,这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中国尊老扶幼的优良传统应该发扬,但却不是谁对谁有恩典,因此不能借口有恩来施加自己的权威。热爱孩子也是父母的义务,不是什么恩典。“都是为你好!”这里面多少含着点恩典的思想。孩子却不领这个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孩子有自己的标准。因此对孩子的爱,首先应该表现在尊重、理解、信赖上。父母与子女有了这尊重、理解、信赖的关系,教育就是比较容易的事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父母是如此,对老师更是如此。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更是一种义务。教育是群体生命的延续、民族生命的延续的需要。老师要使教育收到实效,就要热爱学生。这种热爱也应该表现在尊重、理解、信赖上,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这种关系,教育也就变得容易了。但是我们有些老师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想以势压人,用老师的威严来压服学生,结果只能导致教育的失败。像鲁迅告诫天下父亲那样,我也希望老师少些权利的思想,多一些义务的思想;少施一些权威,多加一些热爱。

[1] 1999年春节写于北京求是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