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高考改革解决教育供求矛盾是缘木求鱼[1]

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问题是当前社会上议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问题。人们普遍有一种意见,认为高考是指挥棒,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学生负担过重,都是源于高考,因此高考制度必须改革。我觉得,这样的结论未免过于简单。

应试教育是一个表面现象,应试教育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就是青年的出路问题。追求升学,追求学历,说到底是追求一个好的职业。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第一,我国经济不够发达,特别是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就业机会不充分。青年追求升学,就是追求就业,因为学历越高,就业的机会就越多。过去高等学校毕业包分配,考上大学就像进了保险箱,必然能够得到一份像样的工作。现在虽实行了双向选择,但人们总觉得上了大学找份工作总不是难事。

第二,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劳动人事制度造成的。我国的劳动人事制度,只讲学历不讲能力。哪一级学校毕业,工资级别就是哪一等,不论能力的大小,不论学校的质量,一律按学历划等级。升学是人们追求升迁的途径,这在哪个国家都如此,但在我国尤其突出,因此追求升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除了上述经济原因和人事制度外,还有更深层的文化根源。中国文化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庶民百姓,只要有条件,总是想让自己的子女多读一些书,这是好的一面。另外一面是讲究学历,“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都为现在的学历主义埋下了文化的根子。

第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教育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常常听到许多家长讲,过去自己没有条件上大学,现在无论如何要让孩子上大学。特别是独生子女增多,家长总希望他们能上学,这是情理中的事。

第五,对于学校来讲,追求升学率就是追求学校的声誉,这也关系到学校和老师的切身利益。

说到底,对教育的社会需求越来越高涨,然而教育的资源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为青年提供的机会是有限的。拿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与高校招生的比例来说,高等学校的入学率(不包括成人教育)大致在5%左右,加上各种类型的成人高校也只能达到9%左右,也就是说有很多的青年永远不可能接受高等教育。因此,追求升学率实质上反映了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问题。

高考在这里面起什么作用呢?起到教育资源分配调剂的作用,起到“阀门”的作用。因此,仅靠改革高考制度来解决教育供求的矛盾是缘木求鱼,是一种天真的想法。

包括中学考试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资源分配问题。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就近入学,看来解决了一个升学竞争的问题,似乎也解决了一个公平问题,但又带来另一个不公平。因为学生的能力有差别,学生勤奋努力的程度有差别,学校也有办得好坏的差别,抹杀这些差别,一律由电脑分配,对学习好的学生是极大的不公平,也不利于出人才。事实上,尽管考试科目减少,学校的作业负担减轻,但回到家里,家长却会主动地增加学生的负担。这样,作业负担可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一点也没有减轻。

因此,要缓和升学压力,光靠改革考试制度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找出路。也就是要发展经济,拓宽就业门路;改革人事制度,重视能力,参考学历,把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分开;要改革整个教育制度,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使学生不至于一次考试定终身,能够有再学习、终身学习的机会;同时可改变教育观念,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术的思想,建立行行出状元、人人都能成才的思想。有人说,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全靠高考落榜生的贡献。这句话很有意义。确实是这样,上大学的学生几乎都在外面工作,留在县里或农村的,一部分是没有参加高考的中学毕业生,一部分就是高考落榜生。他们在乡镇企业的创建和发展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在他们许多成了企业家,成为企业管理的人才。当然,在管理现代化企业中他们有一个再学习的问题。这就给我们提出两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人才的问题,不只是考上大学、当了干部的才是人才,而是只要勤奋努力,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就是人才。另一个问题就是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问题,没有上大学的人也能有机会继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和业务能力。这样,暂时不能上大学的青年才有一个不断前进的方向和出路。

总之,高考制度改革只能解决如何择优选拔人才的问题。改革得好,选择制度变得更合理、更完善,就更有利于普通教育推行素质教育,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供求的矛盾。要解决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减轻升学竞争的压力,只有两条出路,一是扩大招生名额,把大学的门开得大一些;二是建立终身教育制度,使青年有再学习的机会,打破现在普通中学和职业高中的双轨制,建立互相沟通的渠道,特别是沟通职业高中通向高等学校的渠道,允许职业高中毕业生报考任何一所高校。这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

[1] 原载《人民论坛》199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