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与创新精神[1]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知识经济,谈论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给教育界提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要解决这个课题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我只想说说基础教育与创新的关系。
我想首先要弄清楚,支撑知识经济的知识,绝非书本上的死的知识,必须是创新的知识,也就是前人没有说过没有写过的知识。如果是人人都知道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人人都能读到的),你怎么就能去促进知识的发展,怎么能去与人家竞争?昨天,即1999年3月3日《科技日报》上刊登了一条消息,使我很受启发。消息说:“海尔总是与众不同。目前,海尔龙系列电脑隆重推出,其鲜明的‘无师自通’个性化电脑软件设计和‘伴随终身’的个性化技术服务让消费者感到耳目一新,给电脑产业增色不少。”消息还附加评论说:“如今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似乎没有同类商品的立足之处,其实针对许多同类产品,只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便能在市场上异军突起,独领**,成为激烈市场竞争的胜者。”这条消息充分说明了创新知识的重要,不能亦步亦趋跟在人家的后面。
创新知识从何而来?我想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二者缺一不可。创新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了有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性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不去与实际相联系,不去进一步思考,这种知识只是死的知识,没有生命力,有如一株已经枯萎的大树,虽然根扎得很深,但已失去吸收营养的能力,树的枝叶也就失去了生长的可能。但是如果只有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而无扎实的基础知识,则想象会变成幻想、空想。例如几个世纪以来,总有人异想天开地企图发明永动机,就是荒谬的空想。
由此可见基础知识与创新的密切关系。但关于基础教育与创新的关系,在教育工作中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基础教育就是打基础的,不可能要求几岁或十来岁的娃娃有什么创新;另一种认为基础教育要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创新能力。这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其实两者是不矛盾的,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创新,同时也只有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他们才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把知识学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小学的任务是给学生打基础,这种基础不仅是指掌握基础知识,而且也包括基本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我们不能要求中小学生有重大的发明创造,但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并且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世界是发展的,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在发展的,因而知识也是在发展的。创新意识是要从小培养的,从小就有一种探索精神,凡事问一个为什么,可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用另一种方法解题。从小有了这种创新意识,长大了,成熟了,掌握的知识丰富了,他就能够在事业上有所创新。
我国基础教育有优秀的传统,就是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个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基础教育的实际工作却有严重的不足,就是不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背什么,处处都以标准答案为准,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此以往,养成唯书唯权威是从的思维定势,怎么能适应知识经济、创新时代的需要。因此,改变教育观念,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是教育界的当务之急。
[1] 原载《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