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1]

最近民办教育成为教育界谈论的热点。其实,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讲,民办教育远远早于公办教育,特别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都是私立学校办学在前,公立学校不过是近两百年来的事。所以在国外私立学校资格最老、办学质量最高。例如,美国的哈佛、耶鲁,英国的牛津、剑桥,日本的庆应、早稻田都是世界上的名牌大学。我国过去也是教会办的洋学堂在先,然后在20世纪初清廷“废科举、兴学堂”,才办起公办的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把私立学校一律收归国有,统一学制,统一计划,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办起统一的社会主义的学校。今天又要办民办学校,其发展轨迹就与世界各国的民办教育不一样了。

民办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应该说是客观的需要。这种需要在我国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高等教育,主要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资源供不应求。许多青年要求接受高等教育,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但政府提供不了这么多学额,于是民办高等学校应运而生。另一种情况是中小学教育中各种学校条件不同,水平不齐。家长要求子女接受较好的教育,进较好的学校;或者有些家长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一部分家长因工作关系无暇照看孩子,要求子女能寄宿在学校中,于是最先就出现了一些条件较好的寄宿制学校。两种需要虽有所不同,但都是教育供求之间矛盾的产物。

这两种不同的需要就决定着民办高等学校和民办中小学的办学要求和方向要有所不同。民办高等学校是补公办高等学校之缺,为广大青年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因此他们的办学方向应该是低重心的,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专业的应用性较强,不能要求办高水平的、基础性强的专业。之所以是这样,还因为有许多条件制约着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

首先,中国的民办高等学校没有像国外名牌私立学校那样的资格和条件。一般说来,办好一所名牌大学,即使资金充足,也需要50年。我国汕头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现在的民办高等学校都不具备这种条件。

其次,没有充足的资金。国外私立大学都是由财团、宗教团体或基金会主办的,都有充足的资金为后盾。例如,美国全国就有2000多个基金会,平均每个基金会的基金达5000万美元。而我国没有私人财团,也没有资金雄厚的基金会,主要是靠集资办起来的,所以学校不能办得太大、太高级。据说有些学校的规模已达几千人、几万人,但也只是短平快的专业。

最后,生源不如公办学校。

正因为上述原因,民办高等学校还是初创的,条件还远不如公办学校,因此考试成绩优秀的毕业生不可能报考民办高校。今年普通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许多民办高校就深感生源不足。

以上条件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向。因此民办高校要生存和发展就要研究市场的需要,办出特色,努力提高质量。

民办中小学教育就是另一回事。民办中小学是应家长的择校需要而产生的,因此民办中小学的办学只有朝着高水平高质量的方向才有发展前途。义务教育阶段不用说,国家已经包下来,儿童不怕没有学可上,家长是希望上条件好的学校、质量高的学校;高中阶段虽然不是义务教育,但家长要求子女上高中总希望将来能考上大学,因此他们追求的也是条件好、质量高的学校,因此民办中小学一定要办成高质量的有特色的学校,才有生命力。

因此,不管是民办高校,还是民办中小学,卓越的质量是他们的生命线,不过质量的含义有所不同。各级各类不同的教育都应有自己的不同的质量要求。什么叫质量?总括起来讲,就是满足社会不同群体需要的教育就是有质量的,当然满足也有程度的不同。

[1] 原载《光明日报》1999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