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学校办出特色”[1]
“要把学校办出特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时髦话。但是,什么叫“办出特色”,却并非所有讲这句话的校长们都能说得很清楚。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全面发展+特长=特色。全面发展好理解,即贯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特长是指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具备某些独特的技能,如会唱歌、会跳舞、会绘画,是体育运动员,或是科技小能手等。为了办出所谓特色,不少学校就在这些技能上下功夫,把学校办成音乐艺术特色校、体育特色校、外语特色校等。我参观过不少这样的学校,虽然感到这些学校培养了一些有特长的学生甚至人才,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也显得生动活泼,但总感到有些困惑,这样办学算不算就是办出了特色?如果有人问我,什么叫“学校办出特色”,我又觉得也回答不出来。
去年10月参观成都市青羊区实验小学分校,使我悟出了一些道理来。实验小学分校是为因改造府南河滨而拆迁的居民孩子办的一所学校。小学生都是从河滨原来的棚户区拆迁过来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也较差,不仅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而且行为粗野。学校办学之初,针对这种情况,确定了把办学校与建设社区文化结合起来的方针:通过学校教育来影响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然后反过来,家庭、社区教育促进学校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的互动和合力。校长在介绍情况时说,学校办学之初,开家长会时,有些家长光着脊梁、穿着裤衩来开会。学校一方面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要求家长按照学校的要求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动员学生做好家长工作,让孩子对家长提出要求。有些家长参加家长会时衣衫不整洁,孩子就会批评家长:“你看人家的爸爸妈妈穿得多整洁!”父母都有疼孩子、爱面子之心,以后就再也没有衣衫不整来开会的家长了,家长说脏话的也少了。久而久之,整个学校、整个社区、家庭都形成一种讲文明、讲礼貌的风尚。学校同时又继承实验小学总校的传统,狠抓教育质量,学校整体质量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就成为成都市远近闻名的好学校。
我听了他们的介绍感到很兴奋。我暗暗在想:这才真正叫作“学校办出了特色”。
学校要办出特色。何谓特色,顾名思义,是指不同于一般,不是平平常常,而是要有所创新,具有个性,而且这种个性能够形成传统,代代相传。因此要把学校办出特色,就要有新思想、新思路,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发挥优势和特长。这种特长可以表现在各个方面。可以是在教育(德育)工作上,也可以是在教学工作上;可以是在课外活动上,也可以是在课堂教学上;可以是在办学模式上,也可以是在教育方法上。教育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特色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要使学校办出特色,就要给学校一点自主权。我在编纂《教育大辞典》的时候就发现,一些名牌学校在写他们的历史的时候,内容很丰富,让人感到这些学校很有特色,但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工作反而写不出特色来,千篇一律,都是什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啦,“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啦,等等。为什么写不出特色来?就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学校统得太死,全国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一套教科书,学校没有自主办学的空间,在这种形势下要求学校办出特色,也实在难为校长们。因此,要使学校办出特色,就要改变过去统得过死的管理体制,让学校有点办学的自主权。例如课程改革,除了全国统一要求的基本课程外,是不是可以允许学校自行设置他们认为有必要开设的课程,或者有特色的课程;又如教材要改革,就应打破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允许学校选用自己认为好的教材,也可以自编教材。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结合本地的实际和学校的实际,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长,真正把学校办出特色。
[1] 写于1999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