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期望、教育和教师[1]

20世纪即将成为历史,21世纪的曙光已经依稀可见。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将送走20世纪的最后岁月,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在这世纪交替的最后几年,我们教育将为下个世纪做些什么准备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总结一下20世纪教育所取得的成就,看一看还有什么问题亟待解决。

20世纪在教育上的最大成就,我认为有三件大事:一是发达的工业国家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和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二是发展中国家由极端落后的教育向普及教育迈进;三是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建立了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改革了教育内容和方法。这三件事为实现20世纪世界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培育了人才,做出了贡献。但是20世纪的教育发展并不是尽如人意的:当今世界上还有十多亿人是文盲;许多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至今仍未普及,有些国家连温饱都顾不上,缺乏足够的资金发展教育;发达国家虽然教育得到了普及,但是教育质量不高,学生犯罪率增加、知识阶层失业率较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深感忧虑。为了迎接21世纪,教育工作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天我们教育的学生将主要在21世纪发挥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认识21世纪的时代特点。

时代

21世纪将是什么时代呢?我不是未来学家,并且由于我的知识所限,我不能预测21世纪的发展,但是我想说几点与教育有关的看法。

(1)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更高更快发展的时代,人类将进一步认识自然,开辟新的资源,征服癌症、艾滋病等疑难病症。一方面,新的科技发展将给人类带来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人类的滥用资源,将使地球上的资源进一步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2)世界局势虽然已经有所缓和,但是经济领域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有些大国为了争夺市场、争夺资源,妄想称霸世界,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21世纪面临着争斗甚至战争的危险。

(3)人类受教育的年限将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世界贫富差距的扩大,教育的两极分化将加大。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过速增长,普及教育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文盲人数的绝对数字难以下降。发达国家难以摆脱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教育发展和青年就业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4)由于物质的极度丰富,在一部分人中滋生享乐主义思想,道德沦丧,人际关系淡漠,人类遇到道德的危机。

总之,人类在21世纪面临着种种挑战,有机遇也有困难。

期望

我们对21世纪抱有什么期望呢?

我们希望21世纪保持世界持久和平。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不论贫富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彼此交往日益频繁,只有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才能克服世界面临的危机。因此许多教育家提出,未来的教育要“学会关心”。但是现实世界能做到这一点吗?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传统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同,他们都为自己的利益而争斗。要真正做到“学会关心”,我想首先要承认现实,尊重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尊重他们所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切身利益。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互相了解。

我们期望21世纪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幸福。科学技术要为人类进步做贡献,要反对利用科学技术制造危害人类进步的武器、毒品和一切残害人体和精神的制品。当前电子技术已经进入了每个家庭,电脑、电视等媒体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方便,但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灾难。尤其是青少年和婴幼儿童,长时间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不仅耽误了他们的学业,而且有损他们的健康。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

我们期望21世纪教育得到更大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摆脱贫困,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教育,尽快地普及教育,扫除文盲。发达国家将克服教育的弊端,提高教育质量,克服失业给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教育

我们对21世纪的期望要靠什么来实现呢?要靠全人类的努力,靠政治家、企业家、银行家的觉醒,但也要靠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教育从总体上来讲总是服务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有时在政治动**、经济衰退面前显得软弱无力。但是,教育并非无所作为,它的力量是潜在的、持久的,我们只要想一想:我们的文化传统是靠什么积淀、传承和发展下来的?就是靠教育。教育不仅有传播文化的功能,而且有选择文化、融合文化的作用,它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

21世纪要求人类“学会关心”,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能够互相了解。怎样才能互相了解呢?就要靠交流。教育的交流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促进了成年一代人的相互了解,而且将影响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下一代的相互了解,而下一代将是21世纪的主人。

多少世纪以来,世界文化和教育都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欧洲国家和北美国家的教育只讲欧洲文化,不讲东方文化;只教授欧洲语言,不教授东方语言。因而西方国家的人民不了解东方国家人民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他们甚至把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看作是神秘莫测的国家。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讯、交通工具的发达,这种情况已经逐渐在改变。特别是在信息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东西方文化正在互相吸引、互相吸收。但是,能够实地考察别国文化的毕竟是极少数人,因此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它起到文化交流,促进青少年、儿童了解别国文化的作用。

21世纪科学技术将有更大的发展,它给教育提出许多新问题。

首先,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要求每个人从小了解科学技术。一个人如果缺乏科技知识,就会成为一个科盲,就会像20世纪的文盲那样难以生活。因此在学校里要加强科技教育,让每个人从小爱科技、学科技、懂科技。

其次,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使得学科越来越分化,同时又越来越综合。教育要深入研究科学发展的问题,研究如何在学校教育的有限时间内把最基本的和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教给学生;教育要研究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这就要改进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

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自然科学互相联系、互相交叉,也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成联盟。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社会各方面发生重大的变革,促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变化,并由此而引起许多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人际关系(淡漠)问题、伦理道德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这些都不是单靠自然科学就能解决的,要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加强科技教育,而且要加强人文科学的教育,要使每一个人懂得本国的文化和别国的文化,了解本国的历史和世界发展的历史,从而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思想情操。

最后,21世纪要加强道德教育。要教育每个青少年热爱自己的祖国,只有热爱祖国才能热爱世界;要教育青少年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使他们懂得今天已经不是鲁滨孙时代,不可能在孤岛上生活,只有互相帮助才能生存;要教育青少年坚持真理、反对虚伪,坚持正义、反对邪恶;要教育青少年在物质极其丰富的时候仍要节俭,否则地球的资源将进一步枯竭,人类的生存圈将进一步恶化。

当代在科技革命的巨大洪流中出现了一种反科学主义流派,他们把包括道德堕落在内的一切社会灾难都归之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或是科技进步或是人的进步”的口号。他们认为,科学技术发展造成物质和社会环境剧烈变化,使人与客观环境失去平衡而感到难以适应,人与人之间的稳定联系被破坏,消极性消费不断增长,变动不安的生活使人感到动**不安,从而对未来失去信心,这一切都将导致道德的危机。但是,我们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与道德进步是不矛盾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道德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前提,科学对道德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无论对自己还是自然界都采取畏惧和神秘的态度,人们处于一种愚昧落后的状态,只能以敬神和恪守各种禁忌为最高道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工作和生活领域,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科技落后、物质生活贫乏、文化生活空虚才是造成道德落后的重要原因。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道德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内容在不断增加。例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人们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时间观念就成为道德的内容;科学技术在各种社会生活中应用后,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新事物,要求人们在自己的工作中遵守应有的职业道德。

我们还认为,道德反过来又能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道德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工作者所具备的献身精神、协调合作、追求和坚持真理、尊重前辈和提携新秀等高尚品格,都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

因此,我们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和道德进步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人们健全的心理发展和高尚品德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相互关系的形成则有赖于教育。

教师

在新的世纪里,教师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当前理论界出现一种言论,即所谓“学校消亡论”。持这种主张的人认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自学可以代替教学;由于强调发展学生个性,采用个别化教学,学校教师都是多余的了。持这种主张的人虽然不多,但它的影响极坏。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在今后的世纪里不是会削弱,而是还会加强;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即使有最完善的教材、最先进的教学设备,最终也要依靠教师来设计、来使用。如果没有教师,就没有人编写教材。教材不是任何人都能够编写的。编教材的人必须懂得学生的认识规律,懂得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心理特征,懂教育的方法,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用以自学的电脑教学程序,也要靠教师来设计。更何况,教育不是单纯地使学生获取知识,教育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完善的人格,这只有依靠教师的循循善诱才能办到。

也有的教育家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就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作用。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教师固然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不能越俎代庖,但却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学生才不至于走弯路。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一座陌生的高山那样,固然需要运动员自己的努力,但向导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教师在人才的培养上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那么,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教育的要求呢?我认为应该有三个方面:

第一,必须具备教师的职业意识,即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教育事业而献身。有了这样的事业心,他才能认真地钻研业务,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个学生。

第二,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这里包含两个方面:教师本身要有较渊博的知识,同时又要善于把必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第三,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它表现为有理想,有道德,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上述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有了献身教育的事业心,才能时时想到自己是一个教师,以身作则;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1] 原载《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