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传统、教育和交流[1]
世纪末的思考
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一次以“满足21世纪可预见的需求对当今教育质量的要求”为专题的国际研讨会及圆桌会议。许多代表在会上发言,讲到21世纪人类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新的科技革命一方面将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却将带来许多严重问题:由于相互竞争而造成的国家民族之间的争斗;地球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致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还有人口问题、种族平等问题、普及教育问题、伦理道德问题等等。有的代表提出,为了21世纪的和平与发展,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而且要“学会关心”,互相了解,互相关心,和平相处,共同与自然做斗争。
这可以说是一种世纪末的思考。20世纪行将结束,21世纪即将到来。在这世纪交替的最后10年,我们教育要为下个世纪做些什么准备呢?“学会关心”似乎是一个很好的主题。但是现实世界能做到这一点吗?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他们都各自为自己的利益而争斗。如果真要做到“学会关心”,我想首先要承认当今世界的现实,尊重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尊重他们所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切身利益。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互相了解。怎样才能互相了解呢?这就要靠交流。教育的交流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促进了成年一代人的相互了解,而且将影响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下一代的相互了解,他们将是21世纪的主人。
许多世纪以来,世界文化和教育都是以欧洲为中心。欧洲国家和北美国家的教育只讲欧洲文化,不讲东方文化;只教授欧洲语言,不教授东方语言,因而西方国家的人民不了解东方国家人民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他们把中国和印度看作是神秘莫测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情况已经逐步改变。特别是在信息化的时代,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欧洲中心已经不复存在。中国是占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它与外国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东西方的教育交流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至今仍有许多外国朋友告诉我们,他们不了解中国。因此开展国际交流是极为必要的。
语言的交流
交流靠什么?首先要靠语言。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交流的工具。1989年7月在蒙特利尔召开的第七次世界比较教育大会的主题就是“语言、交流和发展”。许多代表就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意义发表了意见。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但遗憾的是非华裔西方人懂得汉语的人甚少,这就影响到我们之间的交流。当然,中国正在普及外语教学。中国规定外国语是中学和大学的必修课,城市小学也有列为必修课的。经过中学六年和大学的学习,他们基本上可以较好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大学里还设有第二外语的选修课,有关外国研究的机构都配有懂得各种外语的专家,这样就为与国外教育机构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但是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外国朋友学习汉语。
许多外国朋友总以为汉语难学。实际上汉语应该说是比较容易学习的语言。因为汉语不仅有音,而且有形。音形结合,人的视听器官都能用得上,因此便于识记。
文化的交流
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从广义上讲,科学技术也属于文化。这里我指的是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想、观念、习俗、习惯等。文化传统是指一个民族长期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观念和习俗,其核心是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的交流固然重要,通过科学技术的交流可以共享人类征服自然的成果,共同发展,但文化的交流更为重要,因为它能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促进相互了解、理解和友谊。有了这种感情,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合作才能搞得更好。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文化传统是十分丰富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文化哺育了中国人民几千年,它有许多优秀的东西。但也不能否认,它也有许多封建主义的东西,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东西。今天我们对待儒家的思想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把优秀的东西弘扬光大,把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东西舍而不取。同时,即使对它的优秀的思想观念也需要用现代社会的观念来加以改造和创新。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主张要互相尊重,互相友好。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说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这种思想是不是与现代有的人讲的要“学会关心”不谋而合?孔子还主张“义”。所谓“义”,就是一切行为要符合道德标准,不道德的事不能做。他主张舍利求义,即不符合道德的钱财宁可不取。在当今激烈竞争的时代,这些思想还是值得发扬的。
西方文化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如欧洲人的务实精神,北美新兴国家的开拓创新精神等。通过交流不仅可以互相了解,而且可以取长补短,学到别人的长处。
教育的交流
任何交流都代替不了教育的交流。前面说到,教育的交流不仅影响到现在成年的一代人,而且通过他们影响到下一代人。现在在校的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应该从小就了解世界,了解地球生活着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现代许多国家都强调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我想就是这种意思。为了使我们的学生了解世界,我们教师首先要了解世界,这就是教育交流的目的。也就是说,教育交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当然,教育交流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上面讲到的语言、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都要通过教育来进行。因此可以说,教育交流是一切交流活动的基础。
教育交流的领域也是广阔的,从幼儿教育直到高等教育都可以开展交流。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教育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多年来发展的速度是相当快的,教育质量也是有保证的。无论是普及教育还是扫除文盲,无论是发展幼儿教育还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不满足于这些成绩,我们还在不断改革,使我们的教育制度更完善,教育质量更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学习别国有益的经验。基于这种想法,我们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到外国,学习他们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教育管理等经验。这种学习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学习形式是一种单向的交流,往往学习的理论与本国的实际不相吻合。因此我主张除了派遣留学生之外,应该提倡双边的或多边的合作研究,这样可以把学习研究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也才能更好地互相了解。
[1] 原载《特区教育》199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