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要有利于人才培养[1]
考试,似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事情,一个人如果上过学校,则一生中会遇到无数次考试。但是,什么叫考试,为什么要考试,如何组织考试,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考试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有必要认真地加以研究,使它真正成为促进人才培养、成长和选拔的有效方法。
考试是检查、评定被试者的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方法。根据考试的目的,可以分为诊断性考试、合格考试、选拔考试、评优考试等。例如,对小学生的智力测验,就是诊断学生智力水平的一种考试;又如,入学初期,为了掌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便于分班教学或因材施教,往往要进行一次所谓摸底考试,这都属于诊断性考试。期末考试或毕业考试是评定学生是否学业成绩合格,有否资格升级或毕业,属于合格考试;社会上各种职业要求的合格证书考试,也属于合格考试。入学考试、用人单位的招聘考试,则是从众多考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属于选拔考试。各种智力竞赛,如数学、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则属于评优考试。
考试具有评定、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的功能。考试,似乎大家都讨厌它,但又都要利用它。因为对用人单位来讲,可以鉴定被试者的知识能力水平,因材录用;对学校来讲,可以评定学生是否合格,还可以了解教学质量,及时改进教学;对于被试者来讲可以升级、毕业、获得学历、被聘用或晋升,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但是,为什么大家都讨厌它呢?这是因为,考试又有强制、压抑、消极的一面。考试往往使受试者心理紧张,考试失败意味着不能升级,不被录用,不能晋升。尤其是如果考试的命题离开了考试应达到的目的或脱离考生的实际水平,往往更引起考生及家长的不满。
大家都说考试是学校的指挥棒,一点不假。由于社会运用考试来评价和选拔人才,考试自然成了应试者达到目的的敲门砖,都要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和学习。有的同志提出要打断这根指挥棒,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只有考试才能稍稍体现出人的平等。如果取消考试,其后果已在“**”中受到检验,无须赘述。因此只能改善这根指挥棒,使它符合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不能取消这根指挥棒。因此研究考试的科学性、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就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了。科学的考试制度能够引导学校和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教育和学习,能够正确反映应试者的实际状况,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想业务能力。反之,则会把学校教育教学引向邪路,压抑人才的成长。
中国是最早采用考试进行教育评价和选拔人才的国家。特别是隋唐采用科举制度以后,把培养人才纳入选拔人才的轨道中,使政治和教学合一。科举制度在中国巩固封建统治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遗毒甚深。因为科举考试注重帖经墨义,代圣贤立言(经义),考试内容是远离实际生活的记问之学。明中叶以后又要求采用八股形式,更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死记硬背,不重实际,不重能力的培养,成了旧教育的最大的祸害。这种影响至今在我国教育界还未能消除。我们不能小看这种消极的影响,我们需要在人才观、教育观上转变旧的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念。考试仅仅是一种手段,根本的目的是要培养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要求的人才。考试要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不能压抑人才;考试是对人才的一种评价,但反过来要用人才的标准对考试进行再评价,看它是否科学、有效、可信。
[1] 原载《考试》1993年创刊号,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