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求学

1949年8月,我收到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即刻整理行装,匆匆北上。与我同时考上北师大的还有我的同班同学陈寿楠,他考取的是音乐系。

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国民党军队虽已大部分迁往台湾,但还在福建、广东顽抗,经常派飞机来轰炸。所以我们乘火车从上海到北京,白天隐蔽起来,晚上才开车,走走停停,走了53小时才到北京。火车上拥挤不堪,我们两天半的时间没有地方睡觉,只能等火车停着的时候,爬到行李架上睡一会儿。

到了北京火车站(那时还在前门),早有老同学拉了平板车在等候我们。那时北师大还在和平门旧址,从前门到和平门只有两站的路程。接我们的是在物理系的老同学陈克岐,他热情地帮我们把行李放在平板车上,一边拉着我们的行李,一边向我们介绍北师大的情况,很快就到了学校。

我们到校不久,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召开了,北京市为了庆祝会议召开,举行了提灯会,我们和老同学一起参加提灯游行。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我们一大早就到天安门集合,等到下午3点钟,毛主席一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缓缓升起,那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随后是列队走过天安门,大家喊“毛主席万岁!”听到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喊:“人民万岁!”浑身热血沸腾,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

背景资料:1949年2月17日,北平师范大学师生在庆祝北平解放、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的无比喜悦之中,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同志派到北平师范大学的军管会代表。从此,北平师范大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9月北平改称北京,学校也因此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建校已一百多年,其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师范馆在“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下应运而生,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北京师范大学形成了以对祖国未来和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为核心的“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书写了光辉篇章。

在北师大学习时,都是大师级的教授给我们授课,侯外庐先生给我们上社会发展史,胡明先生给我们讲政治经济学。这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开的课,高年级学生也没有学习过,因此,上课都在风雨操场,全校师生都听课。专业课有董渭川先生讲的教育方针,林励儒先生讲的中等教育,邱椿先生讲的外国教育史,薛鸿志先生讲的教育统计学,周先庚先生讲的心理学。还有团中央的领导来讲团队工作,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并且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当时我们除了上课外,就是参加各种活动,如抗美援朝运动。我们还曾经到街上去演活报剧(简称“活报”,意为“活的报纸”,是一种用速写手法迅速反映时事的戏剧形式,也叫街头剧)。参加志愿军报名的那一天,大家都在凌晨起床,抢着成为第一个报名的人。

大学时代的顾明远先生,左二为顾明远

我一进学校就担任了学校校报《师大青年》的编辑。当时的校报实际上是一种板报,用几张道林纸拼起来。当时担任编辑的还有历史系的张伟垣和俄语系的一个同学。我负责排版、美编、抄写。这对我来说驾轻就熟,因为我在中学时代就是板报的老手,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办了三年。所以我常常说,我是办报出身,直到现在还担任着几个杂志的主编。

1950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旧校乐育堂前的青年才俊,右二为顾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