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苏联
1951年暑假的一个下午,我们几个同学到什刹海游泳池游泳。正在兴头上,忽然有人叫我,说学校党总支书记找我谈话。我赶快赶到学校,当时的党总支书记李传信已在办公室等着我。他开始只是和我聊家常,然后问我,如果派你到远方,去较长时间,你有什么困难?我当时以为组织上要调我出去工作,因为我们班上已调走了好几个同学,有的到团中央,有的到公安局,有的去参军。当时西藏刚解放,很缺干部。所以一听说要调我到远方去好几年,我想一定是要到西藏去。我当时表示,我没有什么困难,家里就只有一位老母亲,没有工作,但是我的舅舅会照顾她。之后等了好几天。一天系里忽然通知我,让我到燕京大学去报到,参加留学考试。这是我绝对没有想到的事情。
背景资料: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为了迎接革命胜利后的建国任务,中国共产党派出一些革命烈士和干部的子弟到苏联学习。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国需要建设人才。而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了国家对留学生的派送基本面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毛主席为迅速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高瞻远瞩,向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管理经验。这项工作被纳入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十年规划。中央设立了由聂荣臻、李富春、陆定一组成的留学生领导小组,每年的选派人数、专业都由周总理亲自审批。从1950年开始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一万余名留学生,其中,向苏联派出8310人,占派出总数的78%;同时,还派出大量的在职人员到苏联参观实习。当时北京和莫斯科之间还没有直航飞机,留学生都是坐着火车去,每批都有几百人,一拉就是一个专列。中国留学生就是这样一专列一专列地奔向苏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历史上特有的50年代“留苏热”。同时,大量的苏联专家也来到中国,帮助开展教育、科研和中国的经济建设。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体系,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模式和方法,甚至体育比赛的时间安排,都对新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派到苏联去的留学生,当时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第一,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是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学习任务,要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通、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第二,要严格遵守所在国家的法律,尊重其风俗习惯,做到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高度一致。
第三,要严肃纪律。要严格执行我国使馆关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规定和制度,认真执行向使馆请示报告制度,自觉用组织纪律约束自己的言论和行动。
第四,要热爱专业,刻苦钻研。
第五,要努力适应所在国的生活方式和所在学校的学习环境。
第六,要加强同本国同学的紧密团结,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出发前夕,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宴请所有留学生。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见到周总理。留学生纷纷上前去敬酒,我们也去了。总理问我们学什么专业,我说学教育专业。他对旁边的教育部长马叙伦说:“这是你的干部。”宴会后,周总理还和同学们跳了一会儿舞。这真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1951年8月下旬,正是莫斯科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一行300多名中华学子怀着向往、憧憬的心情,经过10天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莫斯科雅洛斯拉夫(现译为雅罗斯拉夫尔——编者注)车站,来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心脏,每个人都激动万分。汽车把我们拉到莫斯科动力学院,在那里休整和等待被分配到全国各所学校。两天以后,我和另外两位同学被分配到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校长基列耶夫来接我们,一路上这位校长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路边的名胜和建筑,由于语言不通,我们听不懂他给我们介绍的是什么,但是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友好和热情。后来我们才知道,基列耶夫是一位很有声望的学者和活动家,在战争年代他曾担任过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台长,当时任联共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他是一位十分严肃的领导者,不苟言笑,但对我们中国留学生却十分亲切和关怀。他不定期地找我们去座谈,问我们的学习,问我们的生活,问我们有些什么困难和要求。在校长接待日,他的办公室外面总是排着队,教师等着去见他。但如果我们去了,他总是优先接待我们。基列耶夫校长亲切而又严肃的形象让我们至今难以忘怀。
背景资料:列宁师范学院现已改名为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Московский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迄今已有130年的历史,是俄罗斯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同时也是第一所师范类综合大学。它的前身是莫斯科女子高等专修学校,成立于1872年。1918年改建为国立莫斯科第二大学。1930年更名为国立莫斯科师范学院。1941年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决定,该校被命名为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1990年国立莫斯科师范学院改建为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简称莫师大)。莫师大是培养师范人才和进行教育科研的主要基地,设有18个系、104个教研室、11个科研实验室、高等学校教学法和心理学科学研究所、教师进修学院、预科部及其他部门。莫斯科师范大学设有29个博士和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二。
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
1953年顾明远先生和列宁师范学院的同学摄于莫斯科,第一排右三为顾明远
入校的第一天,基列耶夫校长把我们接到离学校最近的一个宿舍,它坐落在乌萨乔夫街,离学校有两站汽车的路程。然后他派了一名研究生日尼亚与我们住在一起,又派了一名朝鲜研究生来做我们的翻译。其实这位朝鲜研究生(他叫金松基)也不会汉语,但认识汉字。于是我们就用纸和笔交谈。第一个月就是他带着我们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陪着我们到商店购买食品。从此我开始了留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