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在教育部任职
1912年2月底至3月初,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但政权随即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5月初,鲁迅随教育部北迁。1912年5月起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属社会教育司第二科,1912年8月起被任为佥事。8月26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经过任命的科长,鲁迅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因原第一科此时已被并入内政部,鲁迅原属的第二科被改为第一科了。1925年8月,因积极支持北京女师大学生运动,鲁迅被章士钊非法免职,1926年1月始恢复佥事职务,但被派“在秘书处办事”。[37]
五四运动前夕,鲁迅的主要精力开始转向新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了鲁迅生活的主要内容。但当时他唯一的社会工作是在教育部任职。他领导的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算是当时关于文化方面的最高管理机构。
鲁迅很早就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教育作用。他在1908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就着重提倡反侵略反压迫的抗争文艺,用以启发人民的觉悟,鼓舞人民的斗志。蔡元培提倡美育,鲁迅大力支持。1912年6月,教育部举办“夏期美术讲习会”,鲁迅负责讲《美术略论》,连续讲4次。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务后,守旧派就企图取消美育。接着,当时正在举行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果然做出删除美育的决议。鲁迅对顽固派的这一行为十分愤慨,他在7月12日的日记上写道:“闻临时教育会议竟删美育,此种豚犬,可怜可怜!”[38]
1913年2月至5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任务是审定字音、核定音素和制定字母。鲁迅与许寿裳等都被教育部选聘为会员,参加讨论。会上意见分歧很大,到讨论制定字母方案时出现三派,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最后,由鲁迅与许寿裳、马裕藻等共同建议,主张以会上审定6500多字的字音时使用的记音符号作为字母,“迨表决后,竟得多数”。[39]这套字母,就是为中小学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注音字母”。在拉丁化的拼音字母制定和使用前,它在帮助学习文化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
从1913年3月起,鲁迅具体负责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的筹备工作,到次年4月才告完成。1914年4月21日到6月20日,展览会共展出近两个月,展品主要是全国各地小学生的字画作业及他们的手工作品,如刺绣、编织、玩具等。展出期间,鲁迅经常到会场值班办公,甚至星期日也不休息。展览结束后,鲁迅等负责从展品中挑选出一批比较优秀的作品,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
1916年2月,鲁迅又被派参加筹备全国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忙碌了一两个月。这个展览会于当年3月15日至4月14日展出,参加展出的有全国68所学校送来的展品。
1915年9月,鲁迅被派担任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股主任。这个通俗教育研究会是秉承袁世凯的旨意组成的,规定小说股的任务是编译和审核“寓忠孝节义之意”的小说,目的在于进行奴化教育。鲁迅当然不听命于帝制派的策划,主张“有权在手,便当任意作之”,在当时可能的条件下,主持制定了另一套《审核小说之标准》,其中,教育小说的审核标准规定如下:“关于教育之小说,理论真切,合于我国之国情者,为上等。词义平稳者,为中等。思想偏辟或毫无意义者,为下等。”其他种类小说的审核,也以“有益国民之常识”“理想高尚纯洁”且具有科学思想和进步思想作为标准,把通俗教育研究会规定的什么“寓忠孝节义之意”的标准完全弃置不顾。
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工作期间,花了鲁迅很大精力的另一项工作是整顿、改组、建设京师图书馆,帮助建立供普通群众和儿童使用的通俗图书馆,建立中国历史博物馆。
京师图书馆创建于1909年,原设在广化寺内,地僻房旧,到馆读者不多。鲁迅经管后,极力设法迁馆,并在读者方便的地方设立分馆。费了许多功夫,终于迁馆到方家胡同原国子监南学的房舍中,于1917年1月26日举行开馆典礼。迁馆前一年多,鲁迅先在宣武门外设立了分馆,从总馆内分出一部分重复书籍放到分馆,分馆开始接待读者。之后是大力增加藏书,鲁迅把过去集存在清代翰林院和国子监南学的大批图书调到馆内,又从河北、辽宁、吉林、云南等许多省调来大批官书。另一件大事是把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所藏的《四库全书》36 000多册调来,此事几经周折,从1914年起到1915年8月才最终办成,鲁迅费了许多心血。
通俗图书馆于1913年10月31日开馆,藏书分普通用书和儿童用书两大部分。该馆还附设了一个儿童体育场。这一图书馆藏书虽不多,但总算给普通群众和儿童提供了可以使用的图书。从建馆起,鲁迅经常去检查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此馆后与京师图书馆分馆合并,成为现首都图书馆的前身。
筹建历史博物馆是鲁迅的又一贡献。从1912年起直到1925年,他不断为建馆而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从设立筹备处,调查、搜集历史文物,建馆、迁馆,到开馆后的工作检查,他都花了不少精力。1913年,莱比锡举行“万国博览会”。这次博览会以展出墨迹、书籍为主,我国因为纸墨印刷历史悠久,被列为展出首位。历史博物馆选送13种展品交教育部送展。鲁迅为了保护展品,头一夜“回寓取毡两枚,宿于部中……不眠至晓”[40],直到第二天德国人前来取去。
京师图书馆与历史博物馆的整顿、建立,在当时是新鲜的、意义重大的文教事业。鲁迅献身于这一事业,并经常赠送自存的珍贵图书、文物给这两个馆。他的业绩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今后还将继续保持它的影响。
北洋政府教育部是军阀统治下的典型的官僚机构,各派军阀势力不断地在这里争夺地盘和权势,得势时上台,失势时又下野。鲁迅任职的14年中,就先后更换过38个(次)总长,24个(次)次长。这些人大多数不是来办什么教育事业,而是来当官,来替主子掌权的。有一个总长来就职,竟“是因为某公司要来立案,表决时可以多一个赞成者”。[41]有的人对教育一窍不通,即使是普通常识也没有,经常闹笑话。总长、次长们如此,其下属大半也只是在这个官僚衙门里胡混日子。鲁迅第一天到部,就在日记里写着:“枯坐终日,极无聊赖。”[42]在给许寿裳的一封信中,他写道:“部中风气日趋日下,略有人状者已寥寥不多见。若夫新闻,则有工八之健将牛献周佥事,在此取妻,未几,前娶闻风而至,乃诱后妻至奉天,售之妓馆,已而被诉,今方在囹圄,但尚未判决也。作事如此,可谓极人间之奇观,达兽道之极致,而居然出于教育部,宁非幸欤!”[43]对教育部的官场生活,鲁迅表达了极大的气愤与厌恶。在这样的环境中,鲁迅一面尽其所能做些有利于人民的工作,一面则充分利用时间,研究中国的社会与思想文化的历史,探索改造社会的道路。
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鲁迅则绝不放弃与反动势力的斗争。袁世凯为了复辟称帝,极力提倡尊孔读经,颁布了《通令尊崇孔圣文》,规定孔子生日为“圣节”。1913年9月28日,教育部安排“祭孔”,鲁迅在当天的日记中嘲讽了这幕丑剧:“星期休息。又云是孔子生日也。昨汪总长令部员往国子监,且须跪拜,众已哗然。晨七时往视之,则至者仅三四十人,或跪或立,或旁立而笑,钱念敏又从旁大声而骂,顷刻间便草率了事,真一笑话。闻此举由夏穗卿主动,阴鸷可畏也。”[44]1916年鲁迅又与其他几个同事联名给教育总长写公开信,反对提倡“读经祭孔”。鲁迅日记中也曾有多处记载“丁祭”“演礼”。这是因为当时的教育部规定,部里的简任官员在“丁祭”时轮流充当“执事”,即被迫去为总长们“祭孔”当差。鲁迅说:“我曾经是教育部的佥事,因为‘区区’所以还不入于鞠躬或顿首之列的;但届春秋二祭,仍不免要被派去做执事。执事者,将所谓‘帛’或‘爵’递给鞠躬或顿首之诸公的听差之谓也。”[45]
在1926年8月南下去厦大任教前,鲁迅曾经三次离开教育部,每一次都是他坚守革命立场,不顾个人安危得失,与反动势力斗争的光辉纪录。第一次是1917年封建军阀张勋复辟,鲁迅愤而宣布离职,到复辟失败以后才重回教育部。第二次是1925年坚决支持女师大学生运动,反对教育总长章士钊的镇压,被免去佥事职务,鲁迅向平政院控告章士钊的非法行为,结果是在进步势力的支持下把章士钊轰下了台,胜诉复职。第三次是1926年8月离开教育部,这是因为他与封建军阀官僚进行不屈的斗争,一贯反对封建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方针政策,被反动派公开列名通缉,被迫南下。
1927年后,蔡元培主持全国的教育工作,仿效法国的“大学院”制,不设教育部,而设大学院管理全国的学校及教育工作。“大学院时代,设特约著述员,聘国内在学术上有贡献而不兼有给职者,听其自由著作,每月酌送补助费。……周豫才诸君皆受聘。”[46]蔡元培出任大学院院长是在1927年10月1日。鲁迅同年10月3日到沪,在12月18日的日记中记道:“晚收大学院聘书并本月份薪水泉三百。”[47]1928年10月3日,蔡元培获准辞去大学院院长职,由蒋梦麟接任;同月24日,改大学院为教育部,蒋梦麟任部长。自11月起,鲁迅日记改为收“教育部”“薪水泉三百”或“编辑费三百”,至1931年12月止。[48]蔡元培先生聘鲁迅为特约著述员,是出于照顾鲁迅的生活,好让他自由写作。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发动的“四一五”大屠杀后,鲁迅对蒋介石的统治是极其反感的,由于蔡元培先生的好意,鲁迅接受了聘书,但自始至终未为大学院与其后的教育部做过任何工作,也一直未去过南京。后来,有人向蒋介石献媚告密,说教育部的特约编辑周豫才就是反对你最激烈、已通缉在案的左翼作家和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的头子鲁迅。蒋介石极其狡猾,派人与鲁迅联系,劝他出国一时,企图收买、利用鲁迅,鲁迅坚决拒绝,并更加巧妙地与国民党反动派做斗争。1932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终于把鲁迅的特约编辑(即大学院时代的特约著述员)职务撤掉。鲁迅把得自于教育部的编辑费大量用于购买书籍,包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画册等,如1930年,收之于编辑费者共2 700元,购书就用去2 404.5元。此外,他还不断地资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互济会和左联等的活动。[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