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论教育要联系实际

一、反对埋头读书,提倡留心世事

旧教育的特点就是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因为他们要培养的是照章办事的官吏,因而只能用脱离实际的教条来欺骗学生。和一切旧教育相对立,无产阶级革命要培养自觉的革命战士,所以就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农大众相结合。鲁迅为了培养大群为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而斗争的战士,总是教育青年不要把自己关在校门里面,要“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或者叫“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224]鲁迅在厦门的时候,有一次集美学校请他去演讲,校长专门派了秘书事先去给鲁迅打招呼,意思是要讲讲学生应该专门埋头读书,但是鲁迅说:“我却以为也应该留心世事,和校长的尊意正相反。”[225]反对埋头读书,提倡留心世事是鲁迅教育思想的核心。

是只“埋头读书”,还是既读书也“留心世事”,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代表了两种世界观。前面已经提到过,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和胡适、陈源等就曾经在这个问题上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实质是社会要不要改革,学生要不要参加革命。胡适、陈源等害怕青年学生参加革命运动,引导学生“踱进研究室”去埋头读书。鲁迅则相反,他要砸烂旧世界,要推翻吃人的筵席,他要培养旧社会的叛逆者,改革社会的革命者,因此他要求学生“留心世事”。“埋头读书”与“留心世事”两种思想争论的实质是要不要把读书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并不是只要其一,反对读书,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留心世事”,参加社会革命,是青年读书的目的,同时,也只有“留心世事”,在社会实际斗争中才能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才能读通,读懂,并真正在实际中运用。

二、深入工农大众,参加社会斗争

鲁迅号召青年要“留心世事”,就是要他们到社会的火热的斗争中去,去认识那个世界并和它做不妥协的斗争。1931年一家中学生杂志社记者问鲁迅:“假如先生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处此内忧外患交迫的非常时代,将对他讲怎样的话,作努力的方针?”鲁迅回答说:“请先生也许我回问你一句,就是:我们现在有言论的自由么?假如先生说‘不’,那么我知道一定也不会怪我不作声的。假如先生竟以‘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之名,一定要逼我说一点,那么,我说:第一步要努力争取言论的自由。”[226]鲁迅在这里说得很明白,学生要关心现实的斗争,参加到这个斗争中去。

鲁迅教育青年要“留心世事”,就是要青年到工农群众中去,向他们学习,和他们结合。鲁迅常常教育青年要同泥腿子(农民)在一起,不要忘记泥腿子。他说,陈独秀就是不要泥腿子,看不起泥腿子,不愿同国民党干的那些坏事进行斗争,导致大革命的失败。[227]鲁迅认为,知识分子如果不在实际斗争中改造自己,只能成为一个空谈家,关在玻璃窗里空喊革命,无论怎样地激烈,都是容易办到的,然而一碰到实际,便撞得粉碎。因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革命往往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等到革命到来了,由于革命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就脱离革命,甚至反对革命。鲁迅强调指出,知识分子只有到民众中去,向他们学习,才能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现在则已是大时代,动摇的时代,转换的时代……农工大众日日显得着重,倘要将自己从没落救出,当然应该向他们去了。”[228]鲁迅还指出,革命者要为工农大众服务,就要深入工农大众,了解工农大众,“先要‘到民间去’,用过一番工夫”。1930年鲁迅写了《习惯与改革》一文,说明了改革和群众的关系。他说:“多数的力量是伟大、要紧的,有志于改革者倘不深知民众的心,设法利导、改进,则无论怎样的高文宏议、浪漫古典,都和他们无干,仅止于几个人在书房中互相叹赏,得些自己满足。”“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229]

这里说的是风俗习惯,至于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革命,更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成功。否则,尽管你的主观愿望非常好,想为群众办事,但群众并不理解,事情也就办不成。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所以鲁迅谆谆告诫青年,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才能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才能懂得群众、懂得革命,才能做群众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