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论青年教育
要把青年培养成为革命的战士,就要引导青年努力学习,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否则青年就不能担负起改造社会的任务。前面说到,对于鲁迅反对青年读中国的书,并不能笼统地理解为鲁迅反对青年读书,相反,鲁迅主张青年要刻苦学习,努力读书。他反对的只是有害于青年的充满了封建道德的中国古书,他把它们比作秕谷。他说,用秕谷来养青年,是决不会使之壮大的。他希望甘心为青年服务的作者和译者竭力运输些切实的精神食粮来培养青年,使他们壮大起来,将来获得较大的成就。[195]
鲁迅教育青年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有扎扎实实的本领。鲁迅常常批评那些空谈家,不去切切实实地求知识做学问,而是空喊什么“革命啊”“爱国啊”等口号,实际既干不了革命,也救不了国。他有一次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仆以为一无根柢学问;爱国之类,倶是空谈;现在要图,实只在熬苦求学。”[196]后来,他告诫自己的子孙不要做“空头文学家”,也是这个道理。
做学问没有平坦的道路,学习是要下苦功夫的,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把本领学到手的。鲁迅总是谆谆教导青年刻苦学习。他给青年写过上千封信,教育青年不要自暴自弃,要努力向上走,刻苦学习,而且要有恒心,不能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他批评有些青年,不乐于搞科学,便去搞文学;不会写文章,便去学美术,然而又不肯下苦功夫练画,结果只是留长了头发,放大了领结,装个艺术家的样子完事。鲁迅看到这种青年,对中国的前途就很担心,他感慨地说,“假使中国全是这类人,实在怕不免于糟”。[197]
鲁迅在1932年4月开列了自己的译著书目后写了一篇附记,在附记中谈到了自己对文学工作的严肃态度,并且以切身的经验忠告青年,要不断努力,切勿骄傲自满,停止不前,而要立下雄心壮志,努力超越前人,其中有一段话很有教育意义,现抄录如下: “对于为了远大的目的,并非因个人之利而攻击我者,无论用怎样的方法,我全都没齿无怨言。但对于只想以笔墨问世的青年,我现在却敢据几年的经验,以诚恳的心,进一个苦口的忠告。那就是:不断的(!)努力一些,切勿想以一年半载,几篇文字和几本期刊,便立了空前绝后的大勋业。还有一点,是:不要只用力于抹杀别个,使他和自己一样的空无,而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初初出阵的时候,幼稚和浅薄都不要紧,然而也须不断的(!)生长起来才好。”[198]这里提到两个“不断”,而且后面都加了着重号,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生长。这是鲁迅对青年的殷切期望。这段话不仅讲到学风问题,也讲到做人的问题。这段话对今天的青年来说不也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吗?
鲁迅关于学习、读书的论述是很多的,现在分述如下。
一、青年要学习哲学社会科学
鲁迅教育青年要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要学习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因为它们是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宇宙观。只有树立了这样的宇宙观,才能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和理解。鲁迅很早就接触过马列主义,但大量地学习则是在1927年前后。鲁迅刻苦钻研马列主义后就发现,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伟大的科学的理论,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许多难于理解的问题,用它来解释就能明白。1928年7月他在给友人的信中特别讲了这个体会,他说:“以史底唯物论批评文艺的书,我也曾看了一点,以为那是极直捷爽快的,有许多昧暧难解的问题,都可说明。”[199]自此以后他常常劝告青年读点唯物论的书,特别是一个革命青年,不能光迷恋于打着革命招牌的创作或批评,以为读了这些作品就懂得了革命,自己和社会就可以得救,便有出路。鲁迅说,其实这些都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吃多了以后,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他说:“得了这一种苦楚的教训之后,转而去求医于根本的、切实的社会科学,自然,是一个正当的前进。”但是,当时社会科学的译著中也有粗制滥造的。鲁迅强调,必须有“几个坚实的,明白的,真懂得社会科学及其文艺理论的批评家”。[200]
鲁迅认为,学习马列主义,就要读马列主义的原著,不要去看那些议论马列主义的小册子。他在给一位青年的信中写道:“中国的书,乱骂唯物论之类的固然看不得,自己不懂而乱赞的也看不得,所以我以为最好先看一点基本书,庶不致为不负责任的论客所误。”[201]他还比喻读原著等于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
鲁迅认为,学习马列主义,要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学习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它来改造自己的思想。他把翻译和学习马列主义著作比作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到上帝那里窃得火来造福于人类,而他自己,则是“窃得火来煮自己的肉”。的确,他就是用了马列主义的烈火,烧尽了自己身上的“鬼气和毒气”,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彻底革命的无产阶级战士,为青年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鲁迅还主张青年要读点历史,因为“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202]。也就是说,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教训,以便对现实的情况可以看得更为真切和深刻。“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203]这里,鲁迅正确地阐明了学习历史的目的和古为今用的原则。
但是,鲁迅认为读史要多看野史和杂记,因为正史往往是“官修”而加以“钦定”的,涂饰得太厚,废话太多,不可靠。野史和杂记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但不像正史那样装腔作势。因而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当时的真实情况,可以得出较为正确的教训。
鲁迅认为,读史也要自己动脑子分析,独立思索,不能人云亦云。他说,许多史书对人物的评价是靠不住的。历代王朝,统治时间长的,评论者都是本朝的人,对他们本朝的皇帝多半是歌功颂德;统治时间短的,那朝代的皇帝就很容易被贬为“暴君”,因为评论者是另一个朝代的人了。他说,例如秦始皇就吃了秦朝年代太短的亏。[204]
二、青年要学习自然科学
鲁迅十分重视自然科学,他要求青年人学习自然科学。他认为,科学可以使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进步。他说:“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205]
为了说明鲁迅是如何重视自然科学的,这里先介绍一下鲁迅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这可以从他的童年时代说起。鲁迅从小就喜爱那些有关草木虫鱼的书。但是,当时科学的书籍很少,能够看到的是《释草小记》《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花镜》等古书。鲁迅后来回忆说,他那时最喜爱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这本书是专讲园圃花木栽培的。鲁迅不仅读过、抄过、校对过几个本子,还通过实践改正了其中的错误。比如《花镜》上说,映山红“须以本山土壅始活”。鲁迅批注说,这种花“性喜燥,不宜多浇,即不以本山土栽亦活”。
1898年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和路矿学堂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206]。他对这些自然科学感到“非常新鲜”,学得津津有味。他并不满足于学校里的这些功课,课余时间总是到处找书、抄书、买书。他从《天演论》系统地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吸取了其中唯物发展观的因素,对他以后的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以后鲁迅又到日本学医。当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传入,使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从事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并幻想自然科学能够救中国。青年鲁迅也想用西方的医学来救国救民。但是后来他发现光靠科学并不能救国,要著还是在于唤起民众,所以弃医从文。但是他始终没有脱离自然科学。他热心于自然科学的宣传普及工作。1903年开始他就写作了《说[img alt="" src="../Images/0109-1.jpg" /]》《中国地质略论》两篇自然科学论文,与顾琅合编了《中国矿产志》,并花了很大的精力从日文译本转译了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著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两本科学幻想小说。他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章回小说形式把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介绍给祖国人民,用以普及科学知识。1907年他写了《人之历史》和《科学史教篇》两篇重要论文。《人之历史》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及其发展史略;《科学史教篇》介绍了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了科学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方面所起的作用。
鲁迅回国以后,曾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与绍兴府中学堂教书,担任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他利用教学普及科学知识,启发学生破除迷信。假日,他还常常带领学生到野外去釆集植物标本,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后来他虽然没有再从事自然科学的教学和写作工作,但是一直没有停止过自然科学的普及工作。1930年他还翻译了日本药学家刈米达夫著的《药用植物》,1933年写作了《“蜜蜂”与“蜜”》,等等。他病重以后还念念不忘要翻译法国科学家法布尔的科学实验著作《昆虫记》。
他的三弟周建人,因为要在家里照顾母亲,不能外出求学,鲁迅就劝他自学自然科学。他认为,学习物理、化学之类需要实验设备,在当时的中国不好解决,学植物学最好,可以随处采集标本,于是他鼓励周建人学生物学。他在日本时就给周建人寄去好几本植物学的书,还寄给他一架解剖显微镜。正是在鲁迅的鼓励下,周建人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从鲁迅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可以看出,鲁迅总是把自然科学和社会改造的事业联系在一起。把科学作为唤起民众、破除迷信的思想武器。他在《〈月界旅行〉辨言》中写道: “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智识荒隘,此实一端。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207]他要用科学小说来“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208]。把科学知识介绍给中国读者以启发国人的思想是鲁迅很早就立下的志向,也是他一生工作的一部分。
鲁迅自己是这么重视自然科学,所以他也要求青年重视自然科学的学习。这当然不是说要求青年都去从事自然科学工作,而是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因为学习自然科学不仅能增长人们的知识,而且可以让人们尊重事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树立科学观。自然科学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所以鲁迅认为搞文学的青年也应该学习自然科学,这样,研究文学才能明白,写文章也才能写得清楚。他在指导一位青年读书时写道:“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209]鲁迅在20世纪的早期就强调文理科并重,是卓有远见的。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正说明了这一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需要宽广的知识面,许多先进学校已经要求学理科的学生学点文科知识,学文科的学生学点理科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同时跨学科的专业越来越多,学科向综合性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三、青年要学习外国语言
鲁迅在给青年的通信中多次谈到青年要学习一两门外国语言。他说:“研究文学,不懂一种外国文,是非常不便的。”[210]他还认为,学习一门外语还不够,还要多掌握几门,才有利于研究工作,他给夏传经的信中说:“关于研究文学的事,真是头绪纷繁,无从说起;外国文却非精通不可,至少一国,英法德日都可,俄更好。”[211]鲁迅强调“俄更好”是出于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苏俄有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和革命理论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鲁迅把外语看作一种工具和武器,是学习和宣传外国革命理论和进步文化必不可少的。鲁迅自己就是运用外语进行战斗的光辉榜样。他精通日文和德文,学过英文和俄文。在他战斗的一生中他以外语为武器,翻译介绍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艺理论和被压迫民族的进步文学,用来提髙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他先后翻译过十几个国家的100多个作家的文学和自然科学作品,共310多万字,占了他全部译著的半数,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鲁迅对青年学习外语十分关心。青年写信向他请教,他总是热情地回答,给予明确的指导。怎样才能学好外语呢?
鲁迅有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要有信心。有的青年认为学习外语很难,没有信心。鲁迅鼓励他们说:“这并不难,青年记性好,日记生字数个,常常看书,不要间断,积四五年,一定能到看书的程度的。”[212]
第二,要有恒心。就是上面讲的“要不间断”,遇到困难要坚持。他在给曹白的信中说:“学外国文须每日不放下。”[213]为了坚持学习,鲁迅认为最好进学校,哪怕是夜校也好,自修因为没有督促,很容易被随便放下。
第三,要多读,“硬看”。他说:“记生字和文法是不够的,要硬看。比如一本书,拿来硬看,一面翻生字,记文法;到看完,自然不大懂,便放下,再看别的。数月或半年之后,再看前一本,一定比第一次懂得多。这是小儿学语一样的方法。[214]
第四,初学外语,有好的教师很重要。他说:“初学外语,教师的中国话或中国文不高明,于学生是很吃亏的。学生如果要像小孩一样,自然而然的学起来,那当然不要紧,但倘是要知道外国的那一句,就是中国的那一句,则教师愈会比较,就愈有益处。否则,发音即使准确,所得的每每不过一点皮毛。[215]
第五,要有一部好的字典。他在东京和蔡元培的从弟蔡国亲谈到学习德语时说:“最要紧的是有一部好字典。”[216]
鲁迅对外语学习的论述是十分精辟的,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凡是学过外国语的人都能感觉到这几点的重要。鲁迅不仅有自己学习的经验,而且有教别人学习的经验。鲁迅教许广平学习日文就是一个例子。
四、青年的知识面要宽广
鲁迅主张青年学习的面要宽一些,要吸取各方面的知识,然后再钻研一门学问,这样才能学得深、钻得透。正如盖楼房一样,基础宽了,底子打厚了,楼房才能盖得高。这就是所谓博大精深的辩证关系。同时,知识面宽了,见识广了,眼界就开阔,思想就解放。下面有两段话,充分体现了鲁迅的这个思想。
其一,鲁迅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217]
其二,“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成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218]
鲁迅还主张读点反面教材,便于“知己知彼”。这里也有两段话说得很明白,抄录如下。
“讲扶乩的书,讲婊子的书,倘有机会遇见,不要皱起眉头,显示憎厌之状,也可以翻一翻;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已经过时的书,也用一样的办法……这也有一点危险,也就是怕被它诱过去。治法是多翻,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219]
“我是主张青年也可以看看‘帝国主义者’的作品的,这就是古语的所谓‘知己知彼’。青年为了要看虎狼,赤手空拳的跑到深山里去固然是呆子,但因为虎狼可怕,连用铁栅围起来了的动物园里也不敢去,却也不能不说是一位可笑的愚人。有害的文学的铁栅是什么呢?批评家就是。”[220]
读反面材料,为的是战斗,更好地了解敌人,才能更有力地打击敌人。所以鲁迅说:“我们看书,倘看反对的东西,总不如看同派的东西的舒服、爽快、有益,但倘是一个战斗者,我以为,在了解革命和敌人上,倒是必须更多的去解剖当面的敌人的。”[221]看反面材料是有危险的,但有防止危险的办法,这办法一是比较,二是批评。把错误的东西和正确的东西一比较,就会发现反面材料的谬误,特别是大家看了以后,共同来评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显微镜加以分析,就可以把毒草化为肥料,从中取得有益的养料。
五、青年要学会独立思考
鲁迅不仅指导青年读什么书,而且指导青年怎样读书。他认为,读书要与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要学会独立思考。
第一,读书要像蜜蜂酿蜜一样,要采许多花,同时通过自己消化,才能酿出蜜来。他反对青年简单地去读所谓名家的选本,以为读了选本就能得到古人文笔的精华,其实反而会被选者缩小眼界。他说:“选本既经选者所滤过,就总只能吃他所给与的糟或醨。况且有时还加以批评,提醒了他之以为然,而默杀了他之以为不然处。”[222]这就是说求学问不是只靠读一两本书就能得到的,研究一个问题,须广泛地阅览关于这个问题的书籍,研究各派的意见,加以比较,去伪存真,吸取有用的资料,经过自己的研究,创立出独到的见解。
第二,要自己思索。鲁迅认为学习最要紧的是自己思索。看看别人写的批评文章是可以的,但是只看批评文章,不看原书,不自己思索,往往会越看越糊涂,弄得无所适从。同时也只有自己思索,才能消化,才能把别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
第三,要自己观察。自己思索还不够,还要实地观察,才更确凿。他拿吃荔枝作比喻,吃过干荔枝,而推想新鲜荔枝的味道,等到吃到新鲜蔡枝以后才知道与推想的完全不同。这个比喻充满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鲁迅提倡的实地观察,就是要在实践中观察事物,并且经过自己的认真思索,上升为理论知识。
鲁迅讲到的观察、读书和思索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点。学生学习,从不知到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是前人通过实践已经认识了的知识。因此读书对学生学习来讲很重要。读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身去实践,文化知识是有继承性的,是一代代人逐步积累起来的。通过读书学习,青年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较容易地掌握人类创造的文化财富。而且人类的一切创造也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是凭空臆想的。但是,人的认识又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学生也必须参加实践,要有一部分直接经验,才能进一步去想象,去思索,去理解书本知识。学生的实践可以是观察,也可以是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观察、读书、思索三者又是辩证的关系,只观察不读书、不思索,就不能上升到理论,同时也不能观察得深刻。因此,要提高观察力,就又要读书和思索。鲁迅转述萧伯纳的话说:“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这是的确的;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这里所谓“用眼睛去读”“实地经验”当然不是简单地用感官去感觉,而是包含着深深的思索。所以鲁迅又说:“要观察,还是先要经过思索和读书。”[223]鲁迅在这里充分地说明了理论和实践,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但有了理论的指导可以更好地实践。
以上三点论述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鲁迅十分强调学生自己的主体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他要求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思索,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消化。也就是说,不仅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客体,而且看作是教育的主体。这也是符合辩证法的。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固然很重要,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一个好的教师,他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