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鲁迅教育思想研究
第一章 绪论
一、鲁迅教育思想的特点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鲁迅曾经担任过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教员,教育部佥事,还担任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的讲师或教授。教育工作是他一生中从事的唯一的社会工作。1927年定居上海以后,虽然没有再从事教育工作,专心于文学创作,但他丝毫没有减少对教育的热情和关心。他曾经多次到学校去讲演,发表了许多有关教育的杂文。他虽然没有专论教育的鸿篇巨制,但他的许多文学著作,包括小说、杂文、散文、诗歌、文艺评论以及书信,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理。鲁迅的教育思想,既表现在他近20年的教育实践中,也表现在他的这些文学著作中。
研究鲁迅的教育思想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鲁迅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所赋予他的使命来认识。鲁迅所处的是什么时代呢?周恩来曾经说过:“鲁迅的时代,是一半满清,一半民国的时代。他出身于破产的士大夫家庭,他受过封建社会很深的洗礼,他受过戊戌变法后的洋务教育,嗣后,留学东洋,又受教于章太炎先生,并参加了光复会。入民国后,他又做过多年北方官僚社会的小京官,也可说是闲差事。直到“五四”的前夜,他才得参加思想革命的运动,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从此以后,他就公开地成为宗法社会的逆子,士大夫阶级的叛徒,逐渐养成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可是他自己却又那样谦诚地愿意做一个‘革命军马前卒’。”[114]周恩来精辟地分析了鲁迅经历的时代和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研究鲁迅的教育思想还必须和他的思想主线相联系。鲁迅的思想主线是要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催生新社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培养革命战士,进行思想革命。他到日本留学,开始学医,原想将来回国后解除病人的疾苦,以医学来拯救祖国。但是他在学校里受到具有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日本同学的歧视。在他们的眼里,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鲁迅受到了这种侮辱,感到生为弱国人民的痛苦。特别是在一次观看日俄战争的影片时,看到替俄国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抓住斩首,而围观的一群中国人却神情麻木,视若无睹。他深受刺激,苦思数月,得出结论:“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115]鲁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正是这种挚爱使他容不得人民病态的存在。他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16]为此,鲁迅深入剖析了中国的国民性。早在日本,他就常常和好友许寿裳议论中国民族的缺点。“我们又常常谈着三个相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对于(一),因为古今中外哲人所孜孜追求的,其说浩瀚,我们尽善而从,并不多说。对于(二)的探索,当时我们觉得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至于(三)的症结,当然要在历史上去探究,因缘虽多,而两次奴于异族,认为是最大最深的病根。做奴隶的人还有什么地方可以说诚和爱呢?……惟一的救济方法是革命。”[117]他坚决地主张民族性必须改造,必须进行思想革命,否则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口号虽新,骨子里还是旧的,革命不能成功。他说:“说到中国的改革,第一着自然是扫**旧物,以造成一个使新生命得能诞生的机运。”[118]
鲁迅的教育思想是鲁迅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带着他的时代特点,而且具有革命性和前瞻性。他热爱祖国、关心青年、扫**旧思想、树立新观念的精神至今仍放射着时代的光芒,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鲁迅的教育思想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彻底地批判封建教育和奴化教育,充满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精神。鲁迅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他曾经感受过被压迫民族的屈辱,经历过家族败落的苦难,看到国民意识的麻木。他和孙中山先生一样,想唤起民众。他在学习中接受了新思想,后来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受到鼓舞,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觉得拆毁旧世界的“铁屋子”有了希望。他以新的姿态投入战斗,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呐喊。因此他的教育主张中充满着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第二,重视思想革命,热忱地传播新的科学文化。如果说孙中山是领导民众用武力推翻封建专制统治,鲁迅则是要从思想上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打倒“孔家店”就是反封建的最强音。现在有人对打倒“孔家店”提出了异议,实际上是不了解当时的时代历史背景。科学与民主是“五四”时期的革命性口号,是当时思想革命的主要内容,要使国民摆脱愚昧,破除迷信,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只有与宣扬封建思想的“孔孟之道”彻底决裂。应该说明,这里所说的“孔孟之道”并非指孔孟自己的学说,而是指被后人篡改过的、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那些封建伦理道德。鲁迅竭力主张多读科学读本、少读古书,主张学文科的也要学自然科学,极其重视科学知识。他认为封建社会的书本脱离人生,而新的社会科学则教人走向人生。
第三,重视培养新的战士。要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做斗争,就要有坚忍不拔的战士。他曾经相信青年人一定胜过老年人,但后来发现,同是青年,却分成革命与反革命两大阵营。这使他深深感到培养革命战士的重要性。他一生以引导、帮助青年为己任。
第四,极其重视儿童教育。他认为新人是从“没有吃过人”的孩子中培养出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存在着两种人:一种是统治奴隶的人,一种是做惯了奴隶的人。他们都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毒害。要想培养新世界的新人,只能从没有受过毒害的孩子做起。为此,受过毒害的父母亲,就应“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119]
鲁迅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他把教育战线当作整个革命战线的一部分。无论是对旧教育的批判,还是对造就新的革命战士的呼唤,都是以砸烂万恶的旧世界、建立前所未有的新世界为根本出发点。抓住这个根本来学习研究鲁迅的教育思想,我们就能认识到鲁迅教育思想的本质。
二、鲁迅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
鲁迅的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是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革命的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发展过程。在南京读书的时候,鲁迅就接受了进化论思想,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120]但是,经历了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一次次的革命**和低潮、胜利和失败,他深刻地总结着经验教训,思想不断地变化。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他从俄国革命中吸取了力量,积极地投入到伟大的“五四运动”中。革命的实践进一步促进了他的思想发展。特别是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中,鲁迅亲眼看到,同是青年,却分成两大阵营:有的投书告密,助官捕人;有的则被反动派装在麻袋里投入大江中。鲁迅总结新的经验教训,他说:“我的一种妄想破灭了。我至今为止,时时有一种乐观,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这种老人渐渐死去,中国总可以比较地有生气。现在我知道不然了,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121]由于严酷的阶级斗争现实,加上他在斗争中刻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总结斗争经验,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阶级斗争的现实终于摧毁了他相信的进化论的“思路”。他开始用阶级观点来看问题、分析问题,同时坚定地指出:“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他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身上,逐步地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
鲁迅的教育思想和他的世界观相一致,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五四运动”前夕,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声讨“孔家店”的檄文。在这篇小说的最后,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强烈呼声。
“救救孩子”,就是要把孩子从封建主义的**威下解放出来,从愚昧无知中解放出来,从一切旧思想、旧习惯中解放出来。这个思想是和当时“五四运动”的精神相一致的。“五四运动”提出的口号就是科学和民主,就是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反映到教育上就是反对封建道德对儿童的毒害,提倡用新道德教育儿童;反对用旧文化禁锢人的头脑,提倡用科学的新文化启发人的思想;反对卖国主义的奴化教育,提倡学生的自主运动。
就在发表《狂人日记》的第二年,鲁迅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狂人日记》的补充,是“救救孩子”的注脚,它集中反映了鲁迅当时的社会观和教育观。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全面阐发了他对父与子的关系的认识,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家庭中父母的“恩威”思想。他运用生物发展的观点说明了父母对子女没有什么恩典,也就不应该施什么威风。他认为,人和其他生物一样,“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122]要保存生命就要摄取食品;要延续生命和发展生命就要寻找配偶,生儿育女。这是自然的规律,父母对于子女算不了什么恩。相反,生下来的子女还是幼者、弱者,作为长者、强者的父母有责任爱护他们、养育他们、教育他们,而不是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奴隶、私有财产,可以任意**和摧残。生物界有一种天性,就是“爱”。动物除了由于生子数目太多而爱不周到者外,总是挚爱它的幼子的,不但绝无寻求利益的心态,甚至可以牺牲了自己,让幼子走上发展的长途。正是因为要发展、要进化,所以鲁迅认为:“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123]他要求中国的父母长者本位、利己思想与权利思想少一点,义务思想和责任心重一点。“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124]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第一,理解孩子,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不能把他当作成人的预备或者缩小的成人,如不先行理解孩子,一味蛮做,便有碍于孩子的发展;第二,要加以指导,“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125];第三,便是解放,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是在当时要做到这几点是很不容易的,几千年的封建道德禁锢了人的思想,“圣人之徒”害怕会动摇了他们的伦常。因此要“改革家庭”“改革社会”。依靠谁来改革呢?他把希望寄托在没有读过“圣贤书”的觉醒的人们身上。他呼吁: “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126]他希望,有着旧思想旧习惯的父母,不要再把旧的东西传给孩子了,把孩子解救出来,待到老年人逐渐死去,孩子长大了,就会有别样的生活。
这篇文章通篇充满了进化论思想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他还不理解旧思想、旧习惯的根源在哪里,别样的生活怎样才能真正地到来。后来严酷的阶级斗争现实逐渐地使他认识到人是分为阶级的,旧思想、旧习惯的根源是阶级压迫和统治,不经过革命和斗争,彻底地推翻人压迫人的剥削制度,旧思想、旧习惯是不会自行消失的,“救救孩子”只能是一句空话。随着世界观的变化,他的教育思想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27年10月,他在题为《答有恒先生》的信中说:“现在倘再发那些四平八稳的‘救救孩子’似的议论,连我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了。”[127]
虽然鲁迅后来认为“救救孩子”的议论有点“四平八稳” “空空洞洞”,但在当时来说,这个呼声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在那充满封建压迫的黑暗年代,能够提出这样的口号是很了不起的。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没有对旧社会的深刻的认识是提不出来的。在吃人的社会里,忽然响起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多么形象,多么扣人心弦。它的影响之巨大,可以被比作一道闪电,在黑暗的天空中划出了一道光明,惊醒了怀有革命思想的青年,使他们看到了砸毁“铁屋子”的希望。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界。
孩子是中国的未来,“救救孩子”也就是救救中国,救救未来。“救救孩子”有着社会革命的意义。中国人民长期遭受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和压迫,鸦片战争以后,又增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的孩子们被压在这两座大山的最底层。“救救孩子”就是要中国人民站起来,推翻这两座大山,把孩子解救出来,过上别样的生活。“救救孩子”又有着思想革命的意义。中国的孩子们从小就受封建奴化教育,他们的思想僵化,精神麻木。“救救孩子”,就是要中国人民觉醒起来,挣脱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束缚,去革新,去进取,去创造新的未来。所以“救救孩子”就是救救社会,救救中国。这样一个口号比一般的革命口号更具体、更形象,也更能发人深省。
虽然鲁迅在后期觉得“救救孩子”的议论有点空洞,但是实际上他一刻也没有忘记“救救孩子”,不过他“救救孩子”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在前期,鲁迅还不明确用什么方法、依靠什么社会力量来“救救孩子”,他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劝说人们觉悟上,因而显得无力而空洞。后期,他找到了改革社会的道路,明确了要依靠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去推翻吃人的旧社会,并且自己为此做了许多工作。“救救孩子”可以说是鲁迅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因为要“救救孩子”,所以要批判一切旧的教育思想;因为要“救救孩子”,所以要端正教育思想,用革命的精神去教育他们,用丰富的精神食粮去培养他们;因为要“救救孩子”,所以要把他们培养成战士,以便能与旧社会恶势力做长期的“韧”的斗争,求得自身的彻底解放。
鲁迅“救救孩子”的教育思想充满了“五四”时期的时代气息,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今天,鲁迅所诅咒的旧世界已经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儿童创造了乐园。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旧的教育传统、升学的压力、过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孩子们透不过气来,我们不由得又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虽然内容已有所不同,但不能不说也是为了摆脱旧思想的影响。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由于我国的封建时期太长,我们的文化科学水平不高,封建愚昧主义的思想不时影响到人们头脑,旧思想、旧习惯经常在影响着孩子们,“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仍然是我们现在所要大力提倡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