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

教育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前面提到的台湾学者赵雅博给文化下的定义,更像是给教育下的定义。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人使用自己的能力来使自己潜存的能力发挥出来,改变自己的原始状态,使自己生活得比原始状态更好。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把人类创造的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也就是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使他们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教育创造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它蕴含在培养的人才中,同时也蕴含在所创造的物化的知识中。因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它是通过人才培养来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

教育传播和创造着文化,同时,教育又离不开文化。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总是受制于整个文化传统。例如,中国古代教育是在古代封建文化的土壤上展开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举制度是在封建制度中形成的,是封建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科举制度把学校教育与人才的选拔制度结合在一起,影响了中国教育1 300多年。

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产物,它受制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发展水平,同时又受一定文化的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比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更加深刻,更加持久。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这四个要素无不受到文化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特别是文化的思想、意识、观念层面的影响,渗透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教学观、师生观等方面,影响到教育价值观的确立、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制度的建立等。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大致有几个方面:文化的价值取向影响到教育的价值观。例如,美国文化传统的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这是由美国历史的发展造成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人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来到美洲大陆,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靠个人的奋斗和开拓,因而个人主义溶化于每个美国人的血液中,深深影响到美国教育的价值观。英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就与美国大不相同。英吉利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崇尚传统。这是由于传统在英国没有受到强烈的抨击和彻底的否定,所以,英国人生性保守,时至今日,许多古老的制度和观念仍然盛行。他们的教育价值观也是保守的,贵族式的教育制度、培养绅士风度仍是英国教育的追求。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格的完善,因此,中国教育历来强调德育为先,“立人”“达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然后是孝敬父母,忠于国家。

一个国家的文教政策必然影响到教育的制度和教育的内容。各个国家在一定的时期总会有一定的文教政策,这种文教政策往往受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例如,日本明治维新采取全盘西化的文教政策,使得日本的近代教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汉代实行独尊儒学的文化政策,影响了中国教育制度和内容2 000多年;中国的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制度文化,也曾经影响了我国教育1 300多年。后面我们在研究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时还要详细地讨论。

文化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和呈现形态,也影响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影响到文化本身的发展,也影响到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就是在物质产品有了一定富余的时候才产生的;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使得古代的经典能够广泛地传播和保存,学校教育开始有了教材和读本;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开始发展的时期创立的。历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著作是文化的精神产品,这些著作无不影响着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更是使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曾经讲过,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实际上,现代教育也是现代文化的产物。

教育的基本特性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具有与文化同样的特性,即民族性和时代性。

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教育传统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一样,有本身的特质。它适合该民族(或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制度和发展水平,适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在《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一书的“引言”中写过:“我们发现,在前两个阶段的研究过程[18]中分析影响教育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比较多,分析影响教育的文化因素比较少,而各国教育制度和事实单单用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来分析又觉得难以解释,虽然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总觉得有些隔靴搔痒。例如,美国、法国、德国都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可是它们的教育制度和处理教育事实的方法又大相径庭,即使同处欧洲大陆,法国和德国的教育也大不相同;而社会制度不同的东方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的教育传统却有许多相同之处。这是为什么?……于是就想到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发展的关系……”[19]教育传统总是带着民族文化的烙印,从而形成民族教育的特质。这种特质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它适合该国或该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制度和发展水平,适合他们的文化传统,但不一定适合别的国家或别的民族。这就是教育的民族性。

教育又具有时代性,或者叫作变异性,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教育的变迁和文化的变迁一样,它的动力来自教育的外部和教育的内部。教育的外部动力就是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培养人才的教育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要求,教育必须变革,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变迁的动力还来自教育的内部。例如,教育发展带来的教育需求和结构的变化、教育科学的发展对培养人的规律的新认识、教育的实践为教育提供的新经验等,都要求教育不断革新,不断完善。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教育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实,文化包含的各个部分如文学、艺术、建筑等,都有各自的独立性,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对象是人,是青少年儿童。人有自身发展的规律,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教育不仅要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而且要遵循青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违背这些规律,人的潜能可能被压制,人才可能被摧残。因此,教育不仅具有文化的特性,还具有科学的特点。有的学者说,教育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有人说,教育不能是科学,教育学才是科学,那是从学科的角度来说的。我这里说的科学,是指教育活动要像科学活动那样遵循人的发展的科学规律)。科学是具有普适性的。普适性和民族性既有矛盾,又是可以融合的。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就有普适性的一面。正是这种普适性,各民族、各国教育就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某些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甚至可以移植。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就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日本、韩国的现代教育制度也是移植于西方,并非本土生长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这种移植要充分考虑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它仍然是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所以一旦移植成功,它又具有民族教育的特色。这个时候,科学性和民族性也就融合于一体了。

现代教育更具有国际性。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国际现象,它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交往越来越便捷,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得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某一个国家的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遍全世界。大量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国际会议,学者间往来的各种信件、资料的交换,都促进了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

教育的国际性是教育时代性的表现,它与教育的民族性是不矛盾的。教育的国际性并不排除教育的民族性,正是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现在有一种主张,提倡教育要与国际接轨,这就与教育的民族性有矛盾了。世界上并没有统一的教育体系,也没有统一的轨道,只有各国、各民族的教育,因此也就无从接轨。由于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强,外国留学生的增多,国际互相承认学历、承认学位是存在的,但这也需要通过国际协议或双边协议才能进行。

还需要说明一点,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既有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一面,又有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一面。民族文化传统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它包含着许多旧的内容,特别是传统文化的部分。文化传统在它形成的初期是当时的新文化,代表着当时社会发展的方向,而对现代社会来说,它又是旧文化。虽然它的内容在不断发展、不断增加,但毕竟有一部分内容是旧的。当然,旧文化传统中也有优劣之分。因此,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对文化传统加以鉴别、选择和改造。

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一面表现在:第一,民族文化传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这在前面已经有详细的论述。第二,民族文化传统作为民族的特征,总有它的合理的内核。这种内核反映了民族性和人民性,代表了民族发展的方向和人类进步的方向,它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