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国外教育发展的展望[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时期,但一进入7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教育危机。现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家都在惊呼教育危机有增无减。教育危机的出现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变化有关。自从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直没有复苏,已经在长期萧条中度过了9年。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普遍存在生产过剩危机、货币危机和国际收支危机,使得生产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加剧。经济危机迅速地反映到这些国家的教育上,因而产生了教育危机,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毕业生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过剩,失业人口增多。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各国都扩大了中等教育,但是青年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成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几年前大家还喊“教育不足”,现在一变而为高喊“教育过剩”了。如法国,据1977年统计,失业青年情况如下:持职业教育证书者为28.5%,持职业能力证书者为17.3%,持中学职业教育证书为21.3%,中学会考及格者为20.7%,短期技术大学毕业生为16.1%,持学士文凭者为13.1%。在美国,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统计,1972—1985年将有1 530万名有学历的毕业生和大学研究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但用于补充、更替、提高劳动力水平而更换劳动力所需的人数总共是1 450万人,供求之间的矛盾是将有80万人得不到就业机会。
第二,教育质量下降,青少年犯罪率增加,破坏学校纪律的现象不断出现。美国许多家长反映,近十几年来美国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不如以前,文理不通、拼写失当、词不达意等错误比比皆是。有的人认为,这种写作危机是20世纪60年代受“教育改革运动”的冲击,许多学校把传统的语法课和行之有效的讲授方法抛弃掉的结果。语文是这样,其他学科的教育质量也很低。他们惊呼“在过去十年中,苏联人在教育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他们教育制度上从未有过的成就”。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也每况愈下,在入学率接近50%的情况下,上大学这件事就带有某种社会强制性。不愿意上学而勉强就学的人数增加,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往往中途“辍学”。据美国联邦政府统计,美国1960—1975年,大学生取得学位的人基本上是4年前入学人数的50%~53%,其中还包括用5年以上时间才获得学位的人,所以,按期毕业的学生实际上低于50%。现在,美国“辍学”的学生数已经多达200万人,相当于在校学生总数的1/5。以上这些情况虽然在西欧和日本还不普遍,但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质量下降、青少年犯罪率增加、学生闹事等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在日本,主要的问题是因为职工学历的提高,产生了“学历主义”的高度竞争。一部分学生因为追求学历而拼命读书,以期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能获得较好的职业;另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在学校中破坏、捣乱。“学历主义”的影响使日本变成了“考试地狱”,同时也造成了学生间互相仇视、互不信任的心理状态,甚至在学校内部和家庭内部产生暴力事件。
第三,教育经费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学生来源短缺,学校经费困难,迫使许多私立大学关闭。据美国联邦政府统计中心统计,近十年已有100多所高等学校停办,而且有人估计,20世纪80年代还将有几百所学校关闭。学生来源短缺固然与人口出生率高峰已过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和教育质量下降,使人们对教育失去了信心,纳税人不再愿意增加教育经费,因为看不到它的经济效果。
以上一些问题带来了人们对教育的失望情绪。日本一位教育家在分析教育危机时指出,近些年来,人们对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怀疑。他说,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教育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都被认为是制约性因素。教育可以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劳动力增加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教育能够增长人们的才智,使之有所作为,便于找到更好的职业,晋升到更高的地位。人们希望通过教育消除无知、贫困和不平。总之,从某些意义上,“教育被看作‘魔术师的手杖’而寄于人的期望,致使教育突然爆炸性地发展起来了”。但是,到了70年代,一系列变化产生了,动摇了人们对于教育原有的那种乐观的信赖,引起了失望和危机感。他认为,教育的爆炸性发展,其结果“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教育的作用都走向负数”。
如何摆脱教育危机,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从今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有的人估计得乐观一些,有的人估计得悲观一些。总的来说,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周期日益缩短,危机频繁化,周期中高涨阶段日趋虚弱,复苏的时间越来越长。8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发展。从整个政治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教育的发展会有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一、加强教育和现代化生产、现实生活的联系,终身教育思想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为教育而教育,教育总是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反过来又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但是,教育确实有一段时期脱离生产,脱离生活,成为一座象牙之塔。现代生产打破了这座象牙之塔,使教育和生产结合起来。但是旧学校的传统势力很顽固,至今还有人强调高等学校要按照高等学校的内在逻辑发展,即发展它们的高深学术和艺术,不管社会的实际需要。它与时代的要求相违背,这条死胡同是走不通的,教育只有加强与现代生产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才有出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这个规律的反映。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终身教育思潮不是偶然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造成了职业的变动和失业。经过一次职业训练已经不能保证终身的职业,人们要不断学习和重新受训练,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终身教育思潮就是适应这种形势而产生的。首先提出这个主张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朗格朗。他认为,把人生分成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应当是每个人从生到死的继续着的过程。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刻,国家应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讨论通过了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提案。此后,终身教育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并成为国际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有些国家还把终身教育作为全国性的义务用法律确定下来。例如,法国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义务》的法案,规定:第一,承认职工在工作期间有离职进修的权利,即所谓“训练假”(不是全部带薪)。第二,企业主要为他们的雇员的职业继续培训提供一定的费用。1976年规定:雇有1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全年工资总额的2%作为终身教育的费用。企业可以自办培训班,也可以与学校合作,或将费用交给地方教育当局,由地方统一组织。第三,政府提供预算,监督法律执行,支付学员报酬并资助某些培训中心的装备等。
终身教育思想改变了教育的传统概念。教育的含义扩大了,从时间上说,它突破了学龄时期和工作时期的概念,什么时候都应该受教育。许多高等学校已经取消了年龄的限制,不限于招收18~25岁的青年入学,而是向所有年龄的人都开放,给人们提供第二次、第三次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大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复杂,有30多岁、40多岁,甚至更大年龄的大学生。从空间上说,教育突破了学校的范围。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暑期课程,乃至车厢大学、旅行大学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应运而生。总之,国家利用各种时间,采取各种方式为成年人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
终身教育,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主要是为了使工人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由于劳动的不断变换,工人不得不继续学习,否则就有失业的危险。正如美国社区学院和初级学院联合会社区学院—工会合作服务中心主任威廉·艾博特在《未来学家》1978年8月号上的文章所说,企图“用教育战胜失业”。当然,这只能是空想。失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的产物,如果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教育是战胜不了失业的。但是,终身教育的思想还是可取的,它是现代生产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特别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强在职职工的教育,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利于“四个现代化”的实现的。
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叫“回归教育”的思想。它主张教育不要一次受完,而是分几次,使人在生活环节的各个阶段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人们将根据需要,在他认为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受教育。过去学生中途辍学被认为是消极的行为,许多学校是不允许的,现在则认为辍学是积极的,大学允许学生中途辍学,出去一段时间回来再学习,所以叫作“回归教育”。人们认为,在一定时期,主动离开校园,通过就业、社会活动、旅行,或者到大学以外的各种教育机构中去学习等,有助于学生明确将来的志愿和大学学习的意义,知道在大学应该学什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大学教育的效能。这种回归教育思想是在60年代末首先在瑞典产生的,后来逐渐流行到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1975年的欧洲各国教育部长会议上,还专门讨论了如何实施的问题。回归教育不仅流行于高等教育,而且逐渐蔓延到中等教育。在瑞典,1971年综合制高中的就学率为95%,但近年来降到70%。这并非学生不愿意学习,而是不少成绩优秀的男女青年愿意到社会上考验一下自己的能力。
回归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是有联系的。其产生的背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现代生产的不断变革。人们要适应这种变化,就要不断学习,就不能认为学习一次就可以一劳永逸。同时它也反映了经济危机对人们的威胁,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家现在都在寻求一种解决学习和就业的矛盾的办法。所谓回归教育,也是企图缓和这种矛盾的办法之一。
近些年来,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普遍受到重视。1981年11月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教育大会上,其中一个委员会就专门讨论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虽然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提倡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概念不尽相同,但他们仍然是从解决毕业生的供求关系出发考虑问题的。这也说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对现代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新兴学科的出现、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要求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
20世纪60年代,中小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它变得现代化了。但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改革不能一劳永逸。有的科学家认为中小学的教材应该每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以便把新的科学成果不断充实到教材中去。不过,中小学教的是基础知识,它有相对的稳定性,教材不宜经常变动,从60年代的改革来看,主要是加强中小学的理科教学,让学生尽早地接触到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从目前来看,这种趋势在80年代还会加强,特别是一些新兴科学,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都会不断地增加到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中来。
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在变化。现在的大学生既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又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因此,高等学校的系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发展趋势表现如下。
第一,高等学校的本科生的教学日益趋向于基础理论的教学,把专业教学推迟到研究生阶段。许多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改变了过去的提法。如美国,历来大学本科生阶段进行的是“通才教育”,现在它更强调普通教育。威斯康星大学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指出:“不再培养株守一隅的狭隘的专家,而要为它的全体学生提供关于环境问题的广泛的普通教育,不管这一学生的学业领域或职业前途如何。”美国罗宾斯委员会认为,应该给大学生“更普通的教育”,使之能在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中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和教育人员培养局主任法拉戈尔勃·纳日孟在其1974年的《为什么要高等教育》一书中写道:“仅仅培养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人是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全面的人,以各种广泛领域的知识武装的人,既要有科学,又要有文化。”加强基础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德国和苏联强调在本科进行专业教育,但它们的学制都比较长。例如,苏联的高等学校一般在五年以上,工科院校在五年半以上。即使是苏联,近年来也提出要培养“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专家”。
第二,设置综合化的课程和跨学科的专业。许多教育家、科学家认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人们掌握多种知识,加上大学的专业前途难以预定,因此应该学习综合课程,把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近年来所谓“综合化”“一体化”的呼声比较高。例如,日本广岛大学新设了综合科学部,进行课程一体化的实验。苏联也强调课程的一体化。这种课程的“综合化”或“一体化”,看来在20世纪80年代将会有明显的发展。与课程综合化同时出现的是跨学科专业。例如,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于1963年就提出改组为“边缘学科综合中心”的建议。1969年创立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就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中心的,它的4所学院都与环境科学有关。可见专业的调整不是一个增删合并的问题,而是密切关系到今后学科的发展。
第三,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关于培养能力的问题,是80年代的主要任务。特别是对大学生,不仅要有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而且要有研究的能力和设计的能力。因此,在大学里加强实验室操作,提高对学生的设计要求,让高年级的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都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大学不大讲究教学方法,以教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现在教授讲课时间逐渐减少,学生自学时间增加,实验室工作和讨论增加。
三、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是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任务
当前世界各国都感到教育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教育质量都有下降的趋势。教育的大发展,使得学生在能力、要求、努力方面都有差别,水平不一致。一部分青年并不是出于学习的要求而进学校,而是随大溜进入学校的,他们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学习不努力,纪律性差,学习成绩低下。因此,解决数量和质量问题是80年代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各个国家都很重视这个问题,但似乎都还没有找到一种好的办法,看来有几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和改进。
第一,继续改革教育内容,不仅使它符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而且符合学生的特点。许多教育家认为,60年代改革的教材,只能适合少部分尖子学生,大部分学生感到太难、太深,负担太重,因此要求编写有弹性的教材,以适合各种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课程的安排也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他们的爱好和才能。日本准备在1982年执行新的中学教学计划,必修课减少,选修课增加。其他国家也有这种趋势。
第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许多教育家主张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制造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方法灵活多样,特别强调学生和老师的自由讨论。由于现代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变化,个别教学逐渐地增加,班级授课制正在受到冲击。
第三,普遍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西方文明日益堕落,青少年犯罪年年增加,使得许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变坏,呼吁学校加强道德教育。许多国家都在中小学增设道德课和公民课。在教育杂志上也经常看到讨论学生道德教育的问题,研究制定学生伦理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规定。当然,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道德教育,是教育学生首先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好公民,不扰乱资本主义的秩序,同时要求学生做一个超阶级的正直、善良、宽容、勇敢、助人为乐的人。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超阶级的人格是没有的。因此,他们虽然大力提倡道德教育,但收效甚微。不过,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加强道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提高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为了解决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关系,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势在必行。目前世界各国招生制度各不相同,但无非两种:一种是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另一种是不举行入学考试,但在大学低年级进行淘汰,筛选优秀的学生入大学高年级。这两种制度各有利弊。苏联过去是采取考试的办法录取新生,近年来在某些专业采取推荐的办法,有些专业要求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看来,还需要结合各国的国情来选择最有效的招生办法,各种办法的优劣不能一概而论。
教育是受政治经济制约的,今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必将会影响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1] 原载《外国教育动态》,198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