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各国中等教育的结构看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1]
一、各国中等教育结构的概况
各国中等教育的结构很不同,过去比较教育通常把各国的学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单轨制,国民不分阶级可以进入同一种学校,在小学、初中阶段基本上受同一种教育,到了高中才因培养目标的不同,分成各种类型的学校;另一种是双轨制,贵族阶级的子女进入可以直接升大学的高水平的中学,平民阶级的子女则只能进入将来升入技术学校的一般中学或职业中学。这两类学校如两条铁轨那样,互相不能交通。有些国家,如英国,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分化,不同阶级的子女进入不同的学校。他们为大资产阶级、贵族的子女设立了独立学校,自成体系,儿童5岁入幼儿园,三年级即进入预备学校,学习5年,然后升入公学,以后直接进入大学。其他中学则分为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前两者是完全中学,后者是不完全中学。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等教育越来越发展,中学教育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已经很难再把各国的教育分成单轨、双轨两种类型了。各国中学教育的结构,近几十年来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开办综合中学。西方许多国家在工人阶级斗争的压力下,标榜民主政治,取消了阶级出身的限制,取消中学教育阶段的多种学校体制,倾向于采取综合中学的体制。如法国,从1964年起实行统一初中教育课程的综合中学,升学与就业的分化推迟到初中毕业以后。英国从1947年开始,试办了将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合并的综合中学,从1965年起,部分地区废除了“十一岁考试制”(按考试成绩分别进入不同学校的甄别考试),入综合中学可以免去考试。但是这些改革并没有改变其分科的实质,综合中学里仍然分为文法科、技术科和现代中学科,学生入学以后仍然要按他们的“天赋”“才能”和“资格”分别编入不同的三科。因此,它实际上并没有改变学生按阶级区分进入不同类型的学校的性质。对于综合中学,来自上层阶级的非难也很多,他们认为综合中学降低了教育质量,要求恢复传统的学校。
第二,有些国家在初中阶段设有一个定向教育阶段。他们认为,正在成长的少年,他们的才能、天赋和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找到一条适合他们本身情况的培养途径十分重要。这也是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工作需要对学校提出的要求。如德国,从初中开始就分完全中学、实科学校和主要学校三类。头两年为促进阶段,有的州改为定向阶段,按程度分班。法国的初中四年分两段,前两年是“观察期”,后两年是“方向指导期”,学习内容根据出路不同,分若干组。有的国家虽然不叫“定向教育阶段”,但主张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各种不同的课程,使学生为以后的教育和职业选择做好准备。但是,许多教育家反对过早地定向,认为那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年龄过小,也不可能发现其真正的兴趣和才能。
在美国,有些教育家主张为10~14岁的少年单独成立一种新学校,叫作“中间学校”或“中介学校”。他们认为10~14岁是由儿童时期到青年时期的过渡阶段,此阶段的少年的生理、学习、思想有其特点,而且彼此间在智力、体力、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为了适应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设立单独的中间学校是有好处的。教师在这种学校中讲授语言、数学、科学和社会研究四门基本课程,并进行个别教育和指导。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种学校在美国已发展到近2 000所。
第三,许多国家的普通高中都趋向于分科。德国和法国最为明显。前面已经讲过,德国从初中开始就分完全中学、实科学校和主要学校三类。完全中学的高中阶段又分古典语中学、现代语中学和数学—自然科学中学。此外,还有特殊类型的专门科中学,这类学校的毕业生也可以升入大学和专业性学院。
法国高中头一年分成三组:A组(文科)、C组(理科)、T组(技术科)。第二年和第三年(结业班)分成五个组:A组(文学、哲学)、B组(经济和社会科学)、C组(数学和物理)、D组(工业技术)、E组(经济技术)。其实,结业班已失去了普通教育的性质,变成相应专业的准备班了。
南斯拉夫的中学结构比较特别,中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当于初中)四年划到基础学校;第二阶段(相当于高中)四年,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到1970年,有100多种,或多或少地取决于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也有许多教育家反对高中分科,认为中学教育还是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知识面应该宽厚一些,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过早地分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苏联的普通中学不分科,全国使用统一教学计划。
第四,加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各国学制中都另成体系,是很粗的另一条腿。职业教育包括初等的、中等的和高等的职业学校。专业分类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学习年限长短不等。如苏联,职业技术学校分为三种:①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八年制学校毕业生,修业1~3年,培养普通工人。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八年制学校毕业生,修业3~4年,授予职业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培养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熟练工人。③技术学校,招收十年制学校毕业生,修业1~2年,授予一两种职业技能,培养具有较为复杂技术的工人和初级技术员。随着技术发展和生产工艺的变换,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也在不断变化,过去职业技术教育系统按1 264个工种培养技术工人,现在增加到1 409个工种。
又如日本,职业训练学校被称为“各种学校”,都是单科的,包括商业事务、技术、医疗、艺术等,专业范围很广,有成百个专业,多数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1~3年。此外,日本的职业高中在中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1973年就设置有276种学科,包括工业144种、商业66种、农业21种、水产14种、家政15种等。在工业学科中,机械、汽车、电子、化工、建筑是主要的学科。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强调加强职业教育。1963年,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职业教育法》,1968年又通过修正案,大大刺激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二十年间,四年制的职业技术中学学生增加了一倍多,经费开支增加了大约六倍。1972年,总统尼克松在国情咨文中强调“职业前途教育”,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也多次强调,“从幼儿园、小学到十二年级开设的全部课程,都应与未来的职业联系起来”。这代表了当前世界教育的一种趋势。因此,许多国家不仅增加了职业学校,而且在普通初中课程中也增加了许多职业性的课程,或者增设各种选修课,以适应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就像苏联的中学,过去课程设置最死板,近年来也从七年级开始增设选修课,由苏联教育部推荐的选修课就有63门之多。
第五,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制度。从1959年开始,他们把普通高中改革为两年制的技术高中,后延长为三年制技术高中,并在以后设立高等技术学校(现称“高等专门学校”)。这种设立两级技术学校的基本方针是把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弥补了职业技术学校不能使学生受到普通教育和高级中学不能使学生掌握专门技能的缺陷。学生从技术学校毕业时要求掌握一种以上的技术,达到一定等级的技工资格。
南斯拉夫的教育制度也趋向于这种结合。1974年,南共十大通过了一项决议,批评现行的双轨制把教育区分为两种培养方向:一种是培养尖子,唯一的目的是准备升学深造,与职业训练没有任何关系;另一种是进行体力劳动的职业培训,基本上没有任何继续升学深造的可能。决议要求今后做到,既能使每个学生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深造,同时又要使培训中心(对十年一贯制学校以后的学校的新名称)的数量、种类和各种行业与联合劳动组织的具体需要统一起来。这类培训中心的行业项目,在整个南斯拉夫将有11 000种之多。新的法案(尚未正式公布,1976年开始在萨格勒布试行)把九、十年级作为准备阶段,并划归基础学校。十一、十二年级为结业阶段,直接进行职业教育或职业定向培训。进入结业阶段的培训中心学生必须具有与联合劳动组织签订的合同,并于十年级在该企业参加135小时的实际工作。根据合同,学生有职责学会某一种联合劳动组织所需要的确定的行业技能,而联合劳动组织也承担责任,保证学生在培训结束之后从事这种行业,同时保证给予学生信贷、助学金,安排学生住宿与劳动实习,以及其他有关事宜。
综合上面讲的几种情况可知,世界各国高中阶段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把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分为两个系统,如英国、法国、苏联等;第二种是把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高中结合起来,统一为一种技术高中,完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任务,如朝鲜及改革后的南斯拉夫;第三种是介于前两者之间,如日本,既有职业训练学校,又把中学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总之,随着中等教育的广泛普及,中学已经改变了过去单纯作为高等学校的预备班的性质,为了适应中学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当前各国中学教育的总趋向是教育结构多样化、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二、我国的中等教育结构应该怎样改革
各国中学教育的结构都是多种类型的,以适应本国工农业发展和学生个人条件的需要,而我国的中等教育是单一的普通中学。“**”前的农业中学和中等技术学校被破坏了,至今未能恢复,即使恢复到“**”以前的体系,因为没有给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也不能在今天适应“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因此,中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要把这个改革工作做好,有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第一,要为“两种教育制度”恢复名誉。1963年的时候,为了解决中学生的升学、就业问题,国家就曾提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问题,“两种教育制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按照“两种教育制度”的设想,要办好一部分全日制中学,努力提高质量,为高等教育输送高质量的新生,另外,要普遍办好各种类型的技术学校,包括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学校,为社会生产培养具有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但是“**”在理论上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取消了所有的农业中学和中等技术学校,破坏了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育制度。因此,今天要进行中等教育的结构改革,首先要为“两种教育制度”恢复名誉,大张旗鼓地宣传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把它放到学制中应有的地位。否则,学生从中学毕业什么都不能干,对一部分青年来说,可能是浪费青春;对国家来说,也是极大的浪费。
第二,要与劳动计划部门相配合,根据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实际发展需要,制定一个各门类、各工种培养熟练劳动力的中等职业教育规划,建立职业教育的体系。资本主义国家是随着劳动市场的要求不断改变着它的教育结构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完全有可能制定一个规划。培养人的周期比较长,所以培养人的计划,必须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划提前安排。
第三,需要经过周密的调查,对我国中等教育的结构做出合理的布局。参照外国的经验,可以设想分三条线进行:一是普通高中,学制3年;二是普通高中,但在课程上把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学制3~4年;三是职业中学,学制1~4年不等。
农村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中学,规定农业中学要完成普通教育的任务,分初中、高中,学制可稍长一点。初中毕业大部分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一部分升入高一级学校。
城市中学结构改革的重点放在高中阶段。城市可以把普及教育定到初中毕业,毕业生可以进入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
鼓励厂矿企业办教育,为职工子弟办结合技术教育的普通初中或职业高中,为没有完成中等教育的青年职工办职业教育,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全日制的、半日制的或业余学习制的。
第四,必须把中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和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结构是形式,课程是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课程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取决于当代学科发展的水平、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组织专家参照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深入地研究。
第五,要努力提高中学教师的质量。提高教师质量的问题虽然不是中学结构改革本身的问题,但它与中学结构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没有合格的高水平的教师,任何改革都是空话。参照外国的经验,许多国家的教育办得好,与他们重视师资的培养工作有关。许多国家都要求中学教师必须有大学毕业的水平,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培养小学教师的工作放到大学里。不少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等还规定学生大学毕业以后经过实习和考试才能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证书。
我们要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就要把教师队伍做适当调整。采取措施,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是当前教育战线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队伍的培养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办好师范院校;二是组织在职教师进修提高。有的教师需脱产集中一段时间培训,让他们去观摩有经验的教师上课,培训以后要经过考核,发一定等级的证书,促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编教师的参考资料,帮助教师掌握教材,给他们提供一些备课资料。另外,建立各级教师进修院校,组织同学科教师的备课组、讨论会,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总之,中学教育结构改革是一件大事,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借鉴外国的经验,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集思广益,以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教育制度。
[1] 原载《外国教育动态》,198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