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职业和教师的社会地位[1]

教师的地位问题是各国议论最多的问题,也是我国人民现在议论的热门话题。这是因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关系到教育质量问题。只有教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才有吸引力,才能吸引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工作,保证教师队伍的高质量,从而保证较高的教育质量。但是,如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人们往往只是在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上做文章。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一种职业,工资待遇比较优厚,自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成为社会上人人羡慕的职业。即有了经济地位才有社会地位。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任何一项职业,只有职业性越强,具有不可替代性,这项职业的社会地位才越高。如果一项职业,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人人都可以干,那么它就不会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

因此,我们在呼吁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教师的职业性,也即专业性。要改变那种只要有知识,人人都可以当教师的旧观念。

教师是一种专门性很强的社会职业,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才能从事这一职业。因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要把一个无知的少年儿童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师必须懂得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性差异,懂得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善于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和技巧,使少年儿童获得知识,增长才智。因此,有人称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这门科学和艺术,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这就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同时也只有掌握了这门科学和艺术,教师的地位才会被社会承认,教师的职业才会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

中国目前教师的社会地位还不够高。虽然政府和有远见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学者一再呼吁要尊重教师,国家还为此专门设立了教师节,但至今教师的职业还没有吸引力。原因也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工资待遇太低;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不强,教师的素质不高,还没有具备不可替代性,人们还没有改变人人都可以当教师的旧观念。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教师的社会地位自然会提高。

如何加强教师的专业性?这就是师范教育的任务。在我国,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职前训练,使新一代教师都成为经过专门训练的合格教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在职教师的进修提高,使一部分不合格的教师经过专门训练成为合格的教师,使一部分合格的教师经过进修,不断提髙自己的专业水平。

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培养新教师的有各级师范学校:小学教师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初中教师由师范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培养,高中教师由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培养;在职教师的进修由各级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学院负责。小学教师由县一级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培训,初中教师由地市一级教师进修学院或教育学院负责培训,高中教师一般由省级教育学院负责培训。有些师范院校也设夜大学或函授部,招收在职教师学习,但这种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的学历,使小学教师达到能教初中或高中的学历,教初中的能达到教高中的学历,同时使没有学历的教师达到符合相应学历的要求。当然,这相应地也就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学院也承担着小部分培养新教师的任务,但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在职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使一部分未达到学历要求的教师达到相应的学历。

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师范学校体系还不够,其他高等学校也应担负起培养师资的任务。这是因为:首先,中国人口众多,普及教育的任务很重,教师缺乏,只靠师范学校培养补充是不够的。其次,经过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以及在中学里增设劳动技术课程,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尤其缺乏,而许多技术性较强的教师是一般师范学校的专业不能培养的,需要如工科院校、农林医学院校进行专门培养。最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拓宽专业面,使大学培养的人才适应多种职业的需要。其他高等学校也培养教师,可以增强教师职业的竞争力。

要加强教师的专业性,就要加强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和建设。提高师范生的奖学金,改善师范院校的设备条件。目前我国有270多所高等师范学校,其中招收四年制本科生的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有77所。每个省、市、自治区都有1所师范大学,它是全省的重点大学。省、市、自治区政府都应增加这些师范大学的投资。原国家教委直属师范大学有6所,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6个区域,是重点师范大学。这些师范大学由原国家教委直接投资,系科设置较齐全,设备条件较好,师资队伍较强。它们除了为中学培养教师外,还为其他高等师范学校培养教师,为高等学校的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这些师范大学既是教学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它们拥有一批研究所,开展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因为只有这样,这些师范大学才能在师范教育体系中起到骨干作用,其他高等师范学校才有师资来源;同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师范院校的学术水平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当。

要提高教师的地位,还应该严格实行教师合格证书制度。不允许不合格的人进入教师队伍,这样才能改变有点知识就能当教师的旧观念,同时才能保持教师队伍的高质量、高水平。

[1] 原载《光明日报》,1989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