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的素质是迎接21世纪教育中的优先课题[1]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教育发生的效益往往要在几年以后或者十几年以后才能显示出来。今天我们教育的学生,如果是大学生,则将在20世纪末才能使他们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发展服务;如果是中小学生,则他们成为人才将是21世纪的事。因此,我们在考虑21世纪人类将如何发展的时候,就不能不优先考虑今天的教育问题。今天的教育是不是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什么需要改进的?这是每一个政治家、教育家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21世纪将是个什么样的世纪?未来学家有各种预测。我不是未来学家,由于我的知识所限,我只能说出与教育有关的几点预测的特征。

第一,科学技术将更加迅猛地发展,它将带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不断革新,从而造成劳动的变换、职业的变更。职前教育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劳动变换的要求,必须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将以职前教育为基础。如果职前教育没有打好坚实的基础,职后的继续教育就无法进行。

第二,地球上的资源将进一步枯竭。人类一方面要节约资源;另一方面要开发新的资源,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将由此而产生。它要求教育为开发新资源培养掌握高科技、新科技的人才。

第三,世界局势将进一步缓和,但是经济领域的竞争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谁能培养出对自己的事业有坚定信念并有竞争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

为了适应上述这些特点,教育改革要从今天开始。特别是今天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将决定着21世纪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人们天天在讲要提高教育质量,但如何才能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学内容、改善教学设备无疑都是需要的,但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教师的素质。理由如下。

第一,即使是最完善的教材、最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最终要由教师来使用。如果教师本人不掌握这些教材、这些设备,或者不善于把这些教材或这些设备的使用知识传授给学生,那么提高教学质量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先进的教学设备也需要教师首先会使用,才能由他们引导学生去使用。

第二,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充满着对自己的事业的忠诚和信心。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培养学生的人格,这是任何教材和技术设备都不能替代的。

第三,有的教育家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就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就要淡化教师的作用。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教师固然不能越俎代庖,但需要加强引导和指导。学生的主动性靠谁来激发?靠教师。学生的活动由谁来设计和组织?由教师。学生的才能靠谁来发现和扶植?靠教师。学生遇到挫折靠谁来帮助?靠教师。学生才能的发展是由无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师,学生就不能迅速地顺利发展。自学成才,对一个有一定学习基础的人来说是可以的,但对一个尚无知识和能力的儿童来讲是不现实的。

因此,教师在人才的培养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就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

今天的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教育的需要?我认为教师的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必须具备教师的职业意识,即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热爱自己工作的对象——青少年儿童,对工作能够用心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在当前各国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我们除了要呼吁有关部门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外,更要培养教师的职业意识。要告诉教师,他在物质上的收获是微薄的,但精神上的收获是充实的。献身教育事业,看到自己教育的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每个教师都会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第二,业务能力,即善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几个问题上,目前有几种不同的意见。

首先,教师掌握的知识应当宽一些,还是深一些?

一种意见主张教师的知识应该宽广,而不求专深。他们的论据是,中小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普通基础知识,不需要高深的理论。教师的知识宽广了,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求知要求。另一种意见则主张教师的知识应当专深。他们的论据是,只有教师精通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高深知识,才能深入浅出地把基础知识教给学生。

这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应该把这两种意见结合起来:教师的知识既应宽广,又应专深。但这两者又都是相对的,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谓专深,是指教师对所教的学科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但不应该像对一个科学家那样要求他;所谓宽广,是指教师应尽量多地掌握多方面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向着分化和综合两个方面发展。所谓分化,即学科分得越来越细,专深程度越来越高;所谓综合,即某个课题的研究越来越需要多种学科的配合。科学这种发展趋势也要求教师掌握的知识既宽广,又专深。但是教师职前培训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师范学校的三四年时间里不可能要求教师掌握那么宽广和专深的知识。因此,教师的培训要把职前和职后结合起来,许多知识应该在工作中通过不断进修学习而获得。

其次,教师的职前培训着重于掌握知识,还是着重于职业技能的训练?

有一种意见主张,一名教师,重要的是他掌握的知识的多少,而不在于有没有经过教学方法的训练。他们认为,方法是可以在工作中摸索的,经验是可以积累的。另一种意见是,一名教师,重要的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是否掌握了教书育人的方法,因此,职前培训要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

实际上两者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既要掌握宽广、专深的知识,又应该有熟练的职业技能。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通过学习研究才能掌握这门科学和艺术。在实际工作中固然可以摸索到经验,但也可能失败,而且需要的时间较长。师范教育就是要用较短的时间把职业技能教给学生,使他们将来胜任教师的职业。现在看来,师范教育,特别是中国的师范教育,应该在职业技能训练上加强。

第三,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表现在有理想,对事业充满信心。在中国,就是要坚信社会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其次是要有崇高的思想品质,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能作为学生的榜样。最后是要善于处理师生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教育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双方融洽的关系才能使教育过程取得成功。许多调查研究证明,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师生关系不协调,学生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相互信赖,民主和平等。特别是教师要信赖学生,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的,愿意坚持真理的,即使学生有某些错误,但经过耐心的教育是可以改变的。教师只有对学生信任,才能换来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一旦学生对教师有了信任感,教育就变成十分容易的事了。

教师不仅要与学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要与其他教师、与家长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学生的成长绝不是只靠一位教师就行,而是要靠多位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的、协调一致的努力。如果教育者之间没有融洽和谐的关系,要想教育好学生是不可能的。

教师为了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就需要具备不屈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同情心和毅力等多种心理品质。

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我有以下建议。

第一,适当延长师范教育的年限。现在高等师范教育的4年时间,既要学习学科知识,又要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时间不足。在中国,职业技能训练的时间过少。建议把大学毕业后1年的试用期改为教育实习期,集中进行教育职业技能的训练。

第二,把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结合起来,规定教师每五年应该进修一次,以便更新知识、总结经验。

第三,严格教师的考核制度。社会上任何一种职业,只有它具有不可替代性,才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才能被人们尊敬,这个职业也才有吸引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严格教师的考核制度。把不合格的教师拒之教师队伍的门外,才能保持教师队伍的质量。当然,由于当前教师缺乏,一部分不合格的教师只好暂时保留,但要尽快提高他们的水平,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教师。不过,不能因为教师缺乏,就降低对教师的要求。对于合格的教师,也要几年考核一次,以督促他们不断跟上时代的要求。

[1] 本文为作者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论文,原载《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