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1]

今年(1987年)是我国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诞生110周年,也是他首创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70周年。对黄炎培先生的最好纪念莫过于学习他的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对教育实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当年他批判过的轻视职业教育的思想至今在一部分人的头脑中依然存在;他批评的旧教育那种教育与职业分离、学校与社会脱节的弊病至今尚未根除;他提倡的职业学校社会化的办学方针仍然是今天职业学校应当坚持的方针。因此,通过纪念会、研讨会来进一步学习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并把这种研讨和现实的教育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必将提高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促进职业教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我对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只是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一些极不成熟的意见和同志们切磋。

一、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摆正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很短,而且很不发达,自从黄炎培先生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以来至今也只有70年的历史,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没有条件得到很好的发展,探究其原因是我国封建社会时间太长,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发达,小农的自然经济把人们束缚在一块狭小的土地上,对文化技术没有什么要求。这是客观的物质条件的限制,是职业教育不发达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封建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思想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这种思想认为,读书是为了做官,要做官就要参加科举考试,就要寒窗苦读。他们不接触社会,不接触生产。这种思想影响了我们几千年。这就是说,我国职业教育之所以不发达,既有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的原因,又有思想意识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应该说,发展职业教育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但是封建主义教育思想残余还在束缚着人们的头脑,这种思想不清除,职业教育就很难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要清除传统的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就要对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这个道理已经被多数人所接受。但是,我们要办什么样的教育呢?却不是人人都很明确。有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认为教育是要培养高级人才的,上了小学是为了上中学,上了中学是为了上大学,上了大学将来成为专家、学者、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似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建设全靠这些高级人才。于是大家盲目地追求高学历。普通教育成为追求高学历的必要途径,职业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思想是极为片面的、极不科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级各类的人才,绝不只是高级专家才是人才。正确的理解是,凡是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都是人才。人才是有层次的、有类别的,各行各业、各个层次都有人才。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中,固然缺乏高级的科学技术人才,但更缺乏的是有文化和技术素养的技术工人、技术农民和一般管理人员。据统计,我国目前劳动力的素质很差,大量劳动力缺乏智力开发,仍然处于自然、简单的劳动状态。且不说我国至今仍有2.3亿文盲,就是在职工队伍中初级工也占了总数的70%,高级工只占2%,每万人中只有科技人员0.6人。这种状况导致先进的技术设备不能被充分地利用和消化,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效益低微。因此,在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的同时,应该十分重视提高普通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这就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2]职业教育应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国际经验来讲,也都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重视职业教育。1952年,日经联就在“关于重新研究新教育制度的要求”中提出要改变高中以上学校偏重普通教育的现象,发展职业高中。1955年,日本又提出“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在财界的推动下,日本职业高中迅速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达到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各占一半的形势。到20世纪70年代,在中学普及的基础上,职业高中的数量才有所减少。美国国会于1963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1968年又通过了修正案,大大刺激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年制的职业技术中学注册人数增加了1倍,经费增加了约6倍。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战后进行的多次改革都是试图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最近这一次的改革(1984年)更是把发展职业技术学校放在突出的地位,要求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把职业技术学校的数量增加一倍,同时在普通中学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的训练。工业发达的国家尚且这样重视职业教育,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尚不发达、文化尚较落后的国家里,更应该把职业教育放到重要的地位,以便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截至1984年年底,全国已有中等专业学校(包括中等师范学校)3301所,在校学生132.2万人;技工学校3465所,在校学生63.9万人;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7002所,在校学生174.94万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34%。但是,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仍然不相适应。尤其是几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职业技术教育的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职业教育的概念比较广泛,凡为就业做准备,培养学生获得一种谋生的技能的教育都可以统称为职业教育。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说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而技术教育,虽然也是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但必须以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内容。不过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职业都和技术有关,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也就成为职业教育的同义词。但是,在研究教育体系时还应该把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分开来,才能理顺关系。技术教育(或称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有一定专业理论的技术干部,而职业教育则主要是培养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劳动力和半专业性人员。因此,技术教育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等技术(专业)教育,培养中等技术干部;第二个层次是高等技术教育,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初级职业中学,一般办在农村,它应该成为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形式。也就是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不一定都采用普通教育的形式,而可以采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特别在农村,大多数初中毕业生需要就业,在初中进行职业教育就尤为必要。第二层次是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培养熟练工人、初级技术人员或需要有一定技能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初级职员。第三层次是职业大学,培养需要较高文化水平的半专业性的人员。理顺这个关系,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职业教育要重视社会适应性

职业中学也好,职业大学也好,它的任务是培养受过良好的职业训练的城乡劳动者、中初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职业学校的发展必须密切配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根据我们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开放、搞活的政策,在农村,职业学校要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劳动致富的需要;在城市,职业学校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给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新变化,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职业教育要特别重视面向第三产业。

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使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引起了社会劳动分工的新变化。在农业社会里,主要的劳动力是第一产业的农民,少数手工业工人;在工业社会里,主要劳动力是第二产业的工人,农业人口流入城市;现在进入所谓信息化社会,制造业工人的百分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教育结构做相应的变化。现在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的比例大致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约占10%~20%,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约占30%~40%,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约占50%~70%。据1987年统计,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70.7%,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16.3%,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13%。但是在有些省份这个比例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工业比较发达的辽宁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36.5%,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41.7%,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21.8%(引自辽宁省商业研究中心主编的《商品流通参考》,1987年第11期)。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发展,这种劳动结构的变化在全国将要迅速地展开。职业教育要迎接这种新的发展形势,它的毕业生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特别是城市的职业高中要着重面向第三产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为从培养目标来说,中等专业学校(中师除外)是培养技术干部的,技工学校是培养熟练工人的,它们主要是为工业部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职业高中应该弥补它们的不足,为第三产业培养人才,以满足城市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例如,城市里的各种服务行业,企事业的文书、秘书,家用电器的维修,托儿保健事业的人员等过去是没有地方培养的,而这些职业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而且需求量越来越大,职业中学应该注意发展这些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实践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凡是面向第三产业、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的学校都办得欣欣向荣,而那些追求与中专看齐、眼盯着大企业的职业学校,路子则越走越窄。这个经验教训应该很好地总结和吸取。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根据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长远规划,统筹安排。例如,一个县要调查有多少人口,它的构成情况,有多少土地,发展经济的条件和方向,规划到20世纪末需要多少工业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财会人员、售货员,以及其他各种人员等。根据规划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教育。

四、要正确处理好职业学校的普通文化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的关系

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受过职业训练的各行各业的人才,他们毕业以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进行职业训练是主要的。但是要防止狭隘的职业眼光、忽视普通科学文化教育的倾向。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掌握现代生产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使得生产结构和生产工艺不断发生变革,从而产生劳动的变换和职业的变更,没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就很难适应这种变革;同时,劳动者还需要继续学习来适应这种变革,如果普通文化知识的基础打得不扎实,就很难继续学习。因此,职业学校也应该从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两种需要来考虑课程安排,不能有所偏废。同时,所谓劳动者的素质,不只是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而且包括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这些素质只有通过普通科学文化教育才能获得。

五、要加强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的含义所以比技术教育、专业教育的含义要广泛,还因为职业教育不仅仅指的是就业的技术准备,而且包含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黄炎培先生讲要“使有业者乐业”。怎样才能“使有业者乐业”呢?就要进行职业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当他意识到他的职业对于社会、对于人民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就会乐于从事这个职业。

职业意识教育不仅要在职业学校中进行,而且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应该进行。因为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要从事某种职业,不是为上学而上学。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从小让学生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使他对某些职业产生兴趣,为将来选择职业做准备。美国把这种教育叫作职业前途教育,有的国家把它叫作生涯教育或生计教育。许多国家在中学里设有职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能力指导学生选择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和未来的职业。这方面的教育在我国比较薄弱,这也与我国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思想有关,总以为职业教育是因为上不了其他学校,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性的教育,因而不需要什么指导。实际上,每人的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和素质不同,如果正确引导,他的优点和才能就能发挥,否则往往用其所短,优点和才能就可能被压抑和埋没。

职业教育还包括职业道德教育。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事业、对他的服务对象、对与他共事的人的正确态度和关系。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道德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他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任何一个人只有热爱他的职业,才能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他的服务对象服务。所以,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就是要使学生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然后使他明白自己的职业和社会其他职业的关系,明白个人和国家、集体的关系,明白个人和别人的关系。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使“五爱”在本职工作中体现出来,就要处理好个人与事业、个人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的道德,一方面要肯定由此而产生的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另一方面就要更加重视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要坚决反对资本主义职业中的损人利己、损公肥私、金钱至上、以权谋私、欺诈勒索的思想和行为。只有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方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为改变社会风尚做出贡献。同时,职业教育本身也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全社会所重视。

[1] 原载《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专刊(内部)》,1987年。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