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技巧水平[1]
古典的教学理论,如果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算起,到现在已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教学理论刚开始当然是极其简单的,经过两千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特别是17世纪夸美纽斯对教学理论做了全面的总结,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但是这种古典的教学论,只是以普通教育(中小学教育)为对象,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涉及高等学校的教学理论。过去,高等学校不研究教学理论。一般认为只要有学问,就可以当大学教师。他只要精通所教的学科,能够把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讲清楚,就是一位好教师。高等学校的教学似乎是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人类的活动都是有规律的。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它要把一名学生培养成专门人才,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过去,许多著名的教授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教学理论,但是他们的课教得很出色,这是由于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摸索到了教学的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进行教学,所以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也就是说,过去高等学校中的教学规律还处于自发的状态,体现在教师的个人经验之中,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如果说这种情况在过去几个世纪里还能行得通的话,那么到了20世纪后半叶,即在高等教育有了大规模的发展、课程内容日益复杂、教学技术手段日益先进、教学过程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单凭个人的经验,已经很难把教学过程组织得合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违背了这些规律,就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都开始重视起高等学校教学理论的研究工作,许多大学成立了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例如,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于1969年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所;荷兰卡多利斯科大学于1969年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汉堡大学于1970年成立了大学教学法研究中心;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教学法研究部还定期为青年教师开设“讲师课程”,讲授“教学法和课程设计”;苏联于1974年成立了高等学校问题研究所,下面设有一个处,专门研究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苏联,高等学校的教师规定每5年要进修一次,除了知识更新,学习本学科新的科学内容以外,还要学习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熟练技巧。可见,开展高等学校教学理论的研究,把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是当前提高高等学校培养专家质量的客观要求。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现代高等学校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等学校如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是高等教育理论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学教师如果不了解社会的需要,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都必须考虑毕业生将来能不能被社会承认,取得谋生的职业。在资本主义国家,它将受到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虽然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普及化,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它的毕业生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果教师只管埋头教书,不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那就不可能主动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第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科学技术知识爆炸性地增长,因而引起了高等学校任务的变化。过去传统的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但是,现代知识日新月异,成倍增长,而高等教育的学习年限不可能无限制地延长。在高等学校的短短几年时间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本学科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且即使学生在学校学到了较多的知识,等到他们毕业的时候,可能有些知识已经陈旧、过时。因此,现代高等学校的任务不能只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该学科的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而且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具有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来培养他们的能力?这就是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所要研究的课题。高等学校的教师只有懂得这些理论,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适应这瞬息万变的世界。
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教学手段的变革。新的技术手段正在改变教学工作的组织形式和方法。过去学生接受知识主要靠教师的讲解和阅读指定的参考书,现在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增多了,可以从大量的书籍和杂志中学到,从广播、电视中学到,也可以通过先进的实验手段而获得,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教学过程发生了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应地起了变化,不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削弱了,而是要求更高了,要求教师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大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的特点之一是教学的研究性。学生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现成的知识,而是要通过先进的实验手段,通过社会实践去验证前人的知识,并探索事物发展的新的规律,创造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地把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是高等学校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第五,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也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教师要教书育人,就要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他们的思想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六,高等学校要加强科学管理,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最大的效益,这也是高等教育学理论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必须有一批懂得科学管理的干部。高等学校的教师作为高等学校系统中的一员,也应该懂得现代高等学校的管理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有成效。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既是学者,又是教育家;既有精深和渊博的学识,又懂得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能够出色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要达到这一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师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而且要进行教学科学的训练,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技能。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教师是大学本科生毕业后担任助教工作,钻研本学科的知识,开展一些科学研究活动,同时担任主讲教师的助手,负责对学生的辅导答疑,进行一些试讲活动,为将来开课做准备;另一部分教师是硕士毕业生,他们在攻读硕士期间要进行教学实习,在大学里试讲某些课程。这两部分新教师都要进行教学方法训练和教学理论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把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训练作为培养大学教师的必修课,而且作为评估大学教师水平的一项内容。为此,应该为大学的青年助教和将来要当大学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开设教学法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考核,才能提升为大学讲师,这样就能保证教学质量。
[1] 见《高校师资管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