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异同,推动中专教育发展[1]

去年(1985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今年(1986年)7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阐明了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方针、政策和任务,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但是,我认为,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还有一些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1979年以来,我国对中等教育进行了结构改革,逐步改变了单一化的普通中学的局面,发展了职业技术教育。1985年,全国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已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30%。但这几方面的发展还不平衡,其中职业高中发展比较快,而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则比较缓慢,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中等专业教育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什么这样说?首先要分析一下中等专业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搞清它在专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职业教育、技术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职业教育的概念比较广泛,凡是为就业做准备,使学生获得一种谋生技能的教育都可以统称为职业教育。而技术教育,虽然也是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但必须以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内容。近年来,普遍地把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合起来称呼,这是由于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几乎所有职业都和技术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也就成为职业教育的同义词了。概念的混同使得我们把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都归到了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其实,它们的性质和任务是不相同的。1954年7月9日,政务院批准的《中等专业学校章程》中规定,中等专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中等专业干部。1980年,全国中等专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重申了这个培养目标,并确定中专的学制为“在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技术教育,中专的高年级与大学低年级交叉,是介乎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一种学校。”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工人。至于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至今尚无明文规定。

我认为,应该把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分开来考虑。专业教育是培养有一定专业理论的技术干部,而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熟练工人和半专业性人员。专业教育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中等专业教育(中专),培养中级专业技术干部;第二层次是高等专业教育(工业大学、学院和专科),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则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一般办在农村,即初级农业中学,它应该成为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形式,学生毕业以后成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半专业性的技术农民;第二层次是职业技术高中,培养工人、初级技术人员或半专业性的职工;第三层次是短期职业大学,培养需要较高文化水平的半专业性技术人员。如果我们再把专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待,职业技术教育则可看作专业教育中的最低层次,因为它只培养半专业性人员;中等专业教育是中间层次;高等专业教育是高级层次。

把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区别开来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这样可以更明确这两类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有利于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利于这两类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当前在我国发展中等专业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高、中、低专业人员有一定的合理的比例。尽管这个比例在各国有所不同,在行业间也有所不同,但总的规律是呈金字塔形。而在我国,现状却相反,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现在企业中高级专门人才和中级技术人员的比例是6∶1。这是“**”10年对中等专业教育的破坏所造成的后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等专业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跟不上高等专业教育的发展速度。1978年,高等专业院校有441所,在校学生60.64万人,1985年则增加到763所,在校学生127.81万人,学校数增加73%,学生数增加111%;中专1978年有1714所,在校学生52.93万人,1985年增长到2529所,在校学生100.87万人,学校数增加47.5%,学生数增加90.5%。由此可见,高等专业院校学生和中专学生的比例这几年不是增加了,反而由1∶0.9减少到1∶0.8。而且前几年存在中专招生不满的情况,不能不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第二,发展中等专业教育有利于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既然中等专业学校是“介乎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一种学校”,那么在技术上它可以指导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而且可以为其培养技术性师资。初级职业技术中学和职业高中主要是培养半专业性的职工,因而不可能也不一定需要由高等专业学校为它们培养大量的技术课师资。许多技术课的师资可以由有实践经验的中专毕业生来担任。苏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的技术课教师就是由有5年以上工龄的中专毕业生担任的。

依我看,当前要使中专教育有较大的发展,还有几个实际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1)要对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和毕业生采取优惠的政策。当前为什么许多中学生不愿意上中专,都奔向大学?这同当前社会上存在着高学历风有关。把学历和工资挂钩,现在不管做什么工作,也不管能力如何,都要考察原有的学历,学历高,工资待遇就高。所以,人们都在追求高学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工资应该和一个人的能力和他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挂钩,不应简单地只和学历挂钩。学历标志着一定的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历并不是与能力画等号的。因此我主张,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应该适当提高,以吸引青年人投考中专。在苏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甚至高于大学毕业生。他们制定这种政策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们认为,中技毕业生的工作条件比大学毕业生要艰苦,发展的条件较差,大学毕业生将来发展的余地较大,因此大学毕业生的起点工资虽然暂时比中技毕业生的起点工资低,但将来会逐渐地超过他们,并拉开距离。我们不一定照搬苏联的办法,但他们的经验值得参考。总之,只有对中专学生在奖学金和毕业生的工资待遇上实行优惠政策,才能有利于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

(2)加强中等专业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中等专业教育的应用性比较强。它除了教给学生一定的专业理论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专业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际操作和实习。因此,学校里应该有装备先进的设备供学生实际操作,还要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到企业中进行生产实习。中专是为企业培养干部的,企业有责任关心中专、帮助中专。中专只有和企业联系,才能解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中等专业干部。

(3)要改进管理体制。李鹏同志在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具体的全面管理任务,应该明确由各级地方政府统一负责。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职业技术学校都能面向社会,能够使培养和需要相结合。这个方针是正确的。现有中专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平均每校只有400名学生。潜力所以没有发挥,除了考生少以外,就是没有面向社会的缘故。只有面向社会,中专才会有生命力。过去中专大多是由专业主管部门办学和管理,由地方办的较少。今后地方企业,特别是城镇企业发展了,它们迫切需要中级技术人才。因此,各个地方教育部门应该和企业管理部门共同规划、联合办学,使中等专业教育在“七五”期间能有一个大飞跃,满足“八五”期间经济建设的需要。

(4)为了保证中等专业教育质量,国家教委有必要与专业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全国中等专业教育的专业目录,为各个专业制订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计划和大纲。中等专业教育不同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前者主要培养专业干部,后者培养半专业性干部。因此,中等专业学校除应注意实用性、应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以外,还要注意专业的理论性,使中专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专业的变换是很剧烈的,只有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适应这种变换,才能较为容易地掌握新的技术。

(5)把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专业教育衔接起来。高等工程学校需要吸收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把他们培养成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中级技术人员需要有机会进修和提高。这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年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应该从制度上创造这种互相衔接的条件。

高等工程学校除直接从中专招收一些优秀的毕业生外,应该容许有一定工龄的中专毕业生报考。工程教育与其他自然学科的教育不大一样,在本专业领域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青年学习高等工程专业会有很大的优越性。在这方面,中专毕业生比普通高中毕业生尤为优越,但是现在的高考制度只考查学生的普通文化程度,对他们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概不承认。这是不尽合理的。当然在考虑学制衔接问题时应该把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体系结合起来,把学校的正规教育和职工的进修系统结合起来,学制灵活多样,目的都在于提高专业水平,而不是为了单纯追求学历。

我想如果采取以上政策和措施,大批青年会涌入中等专业学校中来,中等专业教育有希望得到较大的发展。

[1] 原载《中国学术教育》,198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