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等学校的学风问题[1]
学风问题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问题。学风好或坏,严重地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树立良好的学风,需要对什么是学风、形成学风的诸因素做理论的和实际的分析。这里,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什么叫学风?良好的学风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时讲道:“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指的,不是学校的学风,而是全党的学风。但是,他在这里指明,学风的问题是思想方法问题,是工作态度问题,这一点却有普遍意义。学校的学风问题是全校师生的思想方法问题、工作态度问题,也即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在教学、科研、思想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中逐步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这里应该说明几点。
(1)学校的学风问题是全校师生的总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它带有总体性,不是指个别教师和个别学生的治学态度和方法问题。
(2)学校的学风问题是师生共同的问题,绝不只是学生的问题。学校学风的形成是师生共同努力、互相影响的结果。
学风应该包括教师的学风,即教师的治学和教学态度。
(3)学风问题对学生和教师来讲,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学习态度和治学态度上的反映。不能把学风问题说成是人生观、世界观问题,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那么良好的学风应该包括些什么内容呢?
(一)要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这就是要解决学习或者治学的动力问题。学习目的有长远的,也有近期的。长远的目的如为四化建设把自己培养成人才、为攀登科学高峰而学习等。近期的目的如做一个好学生、为了班集体荣誉等。一个学生除了有长远的学习目的以外,还应该为自己树立近期的目的。近期的目的(目标)比较容易达到,达到一个目标以后,思想就会前进一步。这里指的当然是要树立正确的近期目的。因此,学校除了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之外,还要给学生提出阶段性的奋斗目标。
教师也是这样,长远的目的是为四化培养人才,近期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完成某项科研任务、为了上好某门课程等。总之,没有明确的目的,就没有动力,也就不可能建立起好的学风。
(二)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学习精神
只有刻苦努力,才能获得成就。严谨、刻苦是一个学校学风的主要内容。
(三)要有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研究学问是求花架子、求文凭,还是学习实际知识、学以致用,这是两种不同的治学态度,也是两种不同的学风。当前存在一种形式主义,求花架子、求高学历的不良学风。
(四)要有进取精神
学习不是为了学到一点书本知识,而是为了增进才智,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有智慧,以便去征服自然、创造知识,促进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这种进取精神表现在学习上是:遇到困难,锲而不舍;遇到新的课题,善于抓住苗头,深究到底。
二、影响当前高等学校学风的诸因素
当前高等学校的学风问题是大家十分关切的问题,要转变某些不良学风,树立优良学风,就要对影响当前学风的诸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对症下药。我认为,影响当前高等学校学风的因素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学生缺乏共产主义理想,因而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力。对我们北京师范大学来讲,还有一个专业思想问题,即不愿意当中学教师。有的学生对中学教师有误解,认为当教师不需要大学问等,因而学习不刻苦。
第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学生进了大学就进入就业的保险箱,学好学坏都能分配到工作。“铁饭碗”使得学生在学习上缺少竞争性,因此在学生中流传着“60分万岁”的口号。这种“平均主义”“铁饭碗”的用人制度不改变,很难长久地树立起良好的学风。
第三,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影响到学校的学风。社会上拉关系、走后门之风使学生误认为学习好坏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有没有关系、有没有路子。存在着这种心理状态,自然就没有劲头去刻苦学习。
第四,社会上关于人才问题讨论中的一些不正确观点影响到学风。1984—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引起人才规格的讨论。这本来是必然的现象,但在讨论中有些提法缺乏全面的、辩证的观点。似乎刻苦读书的人才是知识型人才,不是开拓型人才;似乎知识型人才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的是开拓型、经营型人才等。以各级各类人才所应具备的某方面来划分各种人才类型是缺乏科学性的。有些提法还把知识和能力对立起来,把严谨刻苦的学习和开拓进取精神对立起来。这一度引起学生思想混乱,好学风就有所下降。经过1985年下半年和今年(1986年)上半年的努力,情况才有所扭转。
第五,教师的楷模作用是影响学风的重要因素。学风问题本身就包括教师的治学态度问题。教师对教学工作是否尽心,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否严格,教师的治学态度是否严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风气。应该说我们学校中的绝大多数教师治学是严谨的,对教学是尽心的。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不那么尽心,对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有些教师墨守成规,不愿意改革,因而教学不受学生欢迎。有少数教师则治学不够严肃,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虽然可能一时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第六,教学管理不够完善。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之中,因为缺乏经验,可能有些措施不够恰当,有些管理制度尚欠完善。有些学生不理解改革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却把它看作学校放松要求。
总之,学风问题绝不是孤立地在学校内形成的,它受到校内校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三、怎样树立优良的学风
高等学校学风的形成受到学校、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解决高等学校的学风问题也要综合治理,做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在建立学校的学风方面可以做下列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问题。
第二,加强教学管理,严格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应该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例如,加强学生的学籍管理,严格考试制度、升留级制度或学分制度,严格听课、作业、实验、实习等各种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制度,使学生养成严于律己的行为习惯。
第三,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倡教师教书育人,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我认为,目前要结合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加强教师的工作,建立教师的严谨、求实、进取的学风,用它来带动学生的学风,从而建立起学校的优良学风,这是最为有效的办法。
第四,要把建立学风与学校的各项改革结合起来。学校改革包括教学改革、管理改革以及学生助学金分配制度等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学改革可以使教学工作生动活泼,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的动力;助学金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为了打破平均主义、铁饭碗,奖勤罚懒,激发学生的竞争性;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保证。学校的各部门都树立起严肃紧张、团结活泼的气氛,就为树立好学风准备了肥沃的土壤,不能设想一个管理乱糟糟的学校会有优良的学风。因此,学风的建立是和整个学校的改革联系在一起的。
[1] 原载《高等教育学报》,198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