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1]

1979年以来,我国中等教育进行了结构改革,逐步改变了单一化的普通中学的局面,发展了职业技术教育,1984年全国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已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34%。但是,要使教育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职业技术教育还必须有较大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还需要不断提高。发展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思想上认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它在学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本文试图就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国外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以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做一番简要的剖析。

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大工业生产是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机器的采用加剧了社会内部的分工,简化了工场内部工人的职能,使体力和技艺成为次要的条件,工厂里大量雇用妇女和儿童劳动。马克思指出:“使用劳动工具的技巧,也同劳动工具一起,从工人身上转到机器上面。工具的效率从人类劳动力的人身限制下解放出来。这样一来,工场手工业分工的技术基础就消失了。因此,在自动工厂里,代替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专业工人的等级制度的,是机器的助手所完成的各种劳动的平等或均等的趋势,代替局部工人之间的人为差别的,主要是年龄和性别的自然差别。”[2]机器把未成年的儿童变成单纯制造剩余价值的机器,造成了智力的荒废,他们受不到应有的教育,更不用说职业技术教育了。但是,正是大工业机器生产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工场手工业的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现代大工业生产则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进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训练,以适应大工业生产不断变革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工业生产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提出来,指出,必须“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3]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不但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而且也提供了发展的条件。现代工业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出现了工艺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大工业的原则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样,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4]工艺学的产生使劳动者有可能掌握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整个生产系统。工艺学校、农业学校和职业学校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职业技术教育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新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政治和经济的变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时期,除了过去的古典中学外,出现了为资产阶级子弟和平民子弟开设的实科中学和工艺学校,这些学校注重传授现代学科和自然学科知识,培养从事医学、法律等职业和技术的人才。1708年,德国西姆勒(Zemmler)首先创办了“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传授数学、物理、机械学、自然天文、地理、法律学、绘画、制图等知识。1747年,赫克(Hekker)在柏林创办了“经济数学实科中学”。在这之前,俄国彼得一世在莫斯科曾开办“数学与航海学校”(1699)。这是世界上第一批实科中学。这类学校改变了古典中学单纯传授古典学术性知识的方向,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端。

工业革命以后,大机器生产需要工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并为劳动人民子女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设立高等小学,毕业后可升入职业学校或师范学校。职业技术教育有了新的发展。

20世纪初,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生产率,增强竞争能力,帝国主义列强普遍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各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法案。例如,英国国会于1902年颁布了《巴尔福法案》,授予地方教育当局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中等专科技术学校的权力,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史密斯—休士法案》,决定对职业教育进行资助;1919年,法国政府通过一项旨在发展职业教育的《阿斯蒂埃法》,规定每个市镇必须设立一所职业学校,18岁以下青年接受免费的职业教育。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其他国家也都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战后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由热战进入“冷战”,转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大战中因军事需要发展起来的以核子、电子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教育的重大改革。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美国于1958年制定《国防教育法》,开始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经济发展对熟练工人的要求。196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职业教育法》,1968年又通过了修正案,大大刺激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年制的职业技术中学注册人数增加了1倍多,经费增加了约6倍,成为中等教育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日本战后根据美国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教育改革,中学实行综合制。但不久就发现,这种偏重普通教育的综合制中学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1952年,日经联就在“关于重新研究新教育制度的要求”中提出要改变高中以上学校偏重普通教育的现象,发展职业高中。1955年又提出“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在财界的推动下,日本职业高中有了迅速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比例几乎各占一半。1961年又创立了以培养中级工业技术人员为主的高等专门学校,1976年又创立了专修学校。专修学校是由各种职业学校演变而来,为了适应新的技术的发展而提高各种职业学校的文化教育水平。苏联在战后也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力求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工业发展需要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才。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把培养熟练工人的技工学校提高为职业技术学校,1984年的改革又把职业技术学校的水平提高到普通中学以上,并且要求把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人数从占高中总人数的20%提高到40%。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数维持在原来的20%水平,普通高中的学生数由原来的60%降到40%。

战后各国这样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生产自动化,要求训练有素的熟练工人和众多的技术人才。不经培训的非熟练工人的需求大为减少了。

(2)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需要众多的管理人员、办公室工作人员、程序设计师等半专业的技术人才。

(3)中等教育的普及带来升学和就业的矛盾。中学毕业生不可能全部进入高等学校,就要为他们就业做准备。

纵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第一,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是大工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劳动力的再生产要依靠教育,尤其要依靠职业技术教育,把科学技术成果转移到生产过程中去也要依靠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要不断提高。如果说,工业化初期的工人只需要具有初等文化水平的话,那么在当前现代生产的条件下,就要求工人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所以职业技术教育正在不断地提高普通教育的水平。

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

职业教育、技术教育是不同的概念。职业教育的概念比较广泛,凡为就业做准备,培养学生获得一种谋生的技能的教育都可以统称为职业教育。而技术教育,虽然也是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但必须以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内容。近年来,普遍地把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合起来称呼,这是因为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几乎所有职业都和技术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也就成为职业教育的同义词了。

各国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是多种多样的,很难划分出不同典型的类型,只能就一个国家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体系大体上分类。就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几个工业发达国家实施的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美国、日本的类型,以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为主体;另一种是苏联、法国、联邦德国的类型,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现在分别介绍一下。

美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在普通中学(综合中学)里进行:在高中阶段分科,或者在普通高中里开设各种职业班或职业性课程。但也有少数四年制的职业中学。1963年,国会通过《职业教育法》以后,由于联邦政府拨款资助各州的职业教育,职业中学有了较大的发展,20年大约增加了1倍以上。但总的来说,在美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一个系统,而且大多是在普通中学里进行。

日本战后模仿美国的学制,中学以普通中学为主体。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企业界的强烈要求下,对中学进行改革,建立了职业高中的体制,职业高中就成为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机构。日本的职业高中又分工科、农科、商科、水产科、家政科、卫生科6大类。职业高中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最高峰。据统计,1970年职业高中的在校学生人数达到高中学生总数的40.8%。但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的威胁和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职业高中的数目逐渐下降,到1978年,职业高中的学生人数下降到高中学生总数的32.9%。除了职业高中外,在日本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还有高等专门学校、各种学校和专修学校,但所占比重很小。其中,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5年,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已经属于高等专业教育的范畴。至1983年,全国有高等专门学校62所,在校学生47万人。各种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不等,但近年来随着高中的普及,各种学校逐渐被专修学校所代替。1983年全国有各种学校4674所,在校学生60.7万人。而且从内容上讲,上高考补习课程的就有21.2万人,占总数的35%;学开汽车的9.7万人,占总数的16%,也就是说至少51%不是职业训练课程。专修学校大部分招收高中毕业生,经过一年以上的训练,培养职业技能。这类学校因为适应性较强,发展很快,到1983年全国已有专修学校2860所,在校学生51.2万人。

苏联、法国、联邦德国实施职业教育又是另一种类型。苏联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机构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1984年教育改革以前分为三种学校。

(1)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八年制),学习1~2年,培养普通工人。

(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八年制),学习3年,授予职业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培养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熟练工人。

(3)技术学校:招收完全中学毕业生(十年制),学习1~2年,授予一两种职业技能,培养具有较为复杂的技术的工人和初级技术员。

1984年的教育改革,取消了第一种学校,把第二、第三种学校合并,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即在同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里招收两种不同程度的学生,目的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普通教育水平,使工人都具有中等教育的水平。1984年,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学校的比例是:升入普通高中占60%,升入中等专业学校占20%,升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占20%。改革要求在几年内,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翻一番,即增加到占初中毕业生的40%,这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与普通中学学生数的比例为6∶4。

此外,苏联的普通中学高年级学生必须接受职业技术训练,每周一天,除办有校办工厂(车间)或农场的学校外,大城市的高中生均在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中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该联合体内所设专业任选一种,每周上理论课2小时、实践课4小时,暑假中实习20~25天。毕业生如考核及格,可获得二级工证书。

但普通中学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两者自成体系,前者由国民教育部门领导,后者由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领导。

苏联在中等教育范畴内还有中等专业学校,也有两种:一种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4至4年半;一种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2至3年。这种专业学校的程度实际上已达到国际上高等专科学校的水平,它接受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领导。在苏联,职业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分得很清楚: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熟练工人的,专业教育则培养技术人才(中级或高级专家),所以两者的体制不同。

法国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有以下几种。

(1)国立技术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3年,以升学为主要任务,毕业可获“技术员文凭”。这是一种长期的职业技术中学,毕业后可升入高等工程技术学校。

(2)市立技术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或高中一年级结业的学生,学习1~3年,主要为就业做准备。学习1年的获“职业教育证书”;学习2年的获“职业文凭”;学习3年的获“职业能力证书”。这类学校是法国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类型,专业设置多样,包括工、商、行政管理等各种行业。

除了这两类学校外,还有各种职业预备班、学徒训练中心、农业技术学校等。

联邦德国实行双重职业训练制度,即由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实施职业技术训练。学生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可以进入全日制的职业技术学校,也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在培训专业中选择一种向招收学徒的企业报考,录取为学徒,学习3年。在这3年里,每周有3天半或4天的时间在企业里学习,有1天或1天半的时间到职业技术学校(部分时间制)学习技术理论。受训期间学徒由企业发工资,但不算正式工人,只有学习期满、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后才能成为正式工人。此外,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已学完13年),如果不再升入高等学校而就业的话,需要接受一年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为职业技术教育年。

各国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也有由企业单独进行的。一般来说,职业技术学校需要和企业合作培训,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出现了许多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形式。除联邦德国外,还有美国的合作教育,又称工读课程计划,接受合作教育的学生,半天在学校学习,半天在企业或事业单位工作。日本的产学合作在20世纪60年代也很盛行,主要是定时制和函授制职业高中同企业的合作。苏联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与企业挂钩,挂钩的企业称为学校的基地企业,负责装备学校的实习车间、提供生产教学的技师、提供学生实习的场所等,有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由企业筹建的。

从比较几个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1)工业发达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它们普遍要求学生只有经过职业培训才能进入劳动市场或到企业就业。

(2)实施职业技术教育都在高中阶段,而且有向中学后教育发展的趋势,如苏联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超过了普通教育一年;日本的专修学校也是在高中毕业的基础上进行的。

(3)职业技术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很紧密。没有企业的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就很难进行,特别是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更是如此。如果比较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我们还可以发现,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多是面向地方的,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服务。由于本文的目的只是从宏观上阐述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对专业设置不做专门论述。

三、我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若干问题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很短,而且很不发达。这既有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的原因,又有思想意识的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但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的残余还在束缚着人们的头脑。这种思想不清除,职业技术教育就很难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我认为有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认真地探讨。

(一)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模仿苏联的。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是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1958年出现了农业中学和城市职业中学的组织形式。1964年在刘少奇同志关于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倡导下又创办了半工(农)半读的职业学校。一时间,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十年动乱中,由于极“左”的路线的干扰,职业技术学校被一扫而光,中学阶段成了清一色的普通学校,1978年才开始重新恢复职业技术学校。至1984年年底,全国已有中等专业学校(包括中等师范学校)3301所,在校学生132.2万人;技工学校3465所,在校学生63.9万人;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7002所,在校学生174.94万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占整个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34%。但是,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仍然不相适应。要使职业技术教育有较大的发展,首先要研究建立一个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现在我们把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都包括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是否合适,值得研究。因为这三种学校具有不同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1954年7月9日,政务院批准的《中等专业学校章程》中规定,中等专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中等专业干部。1980年,全国中等专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重申了这个培养目标,并确定中专的学制为“在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技术教育,中专的高年级与大学低年级交叉,是介乎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一种学校”(见《中国教育年鉴》,772~774页)。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工人。至于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至今尚无明文规定。我认为,应该把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分开来考虑。专业教育是培养有一定专业理论的技术干部,而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熟练工人和半专业性人员。专业教育又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中等专业教育,培养中级专业干部;第二层次是高等专业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初级职业技术学校,一般办在农村,即初级农业中学,它应该成为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形式;第二层次是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高中,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级技术人员;第三层次是短期职业大学,培养需要较高文化水平的半专业性技术人员。

当前要特别明确职业技术中学在学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的培养目标。因为它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它是从普通中学改组而成的,发展的时间不长。虽然“**”前已经有过职业中学,但并未定型就被“**”破坏了。“**”后恢复的职业技术中学与“**”前又有不同,而且现在发展经济的方针、经济的结构与过去也不同。职业技术中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短短几年来它的数目已经超过了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数目,将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因此,确定职业技术中学性质和培养目标将关系到整个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我国技术人才的构成。现在不少职业技术中学走的路子是不稳定的,它们都想向中专和技工学校看齐。这是不是职业技术中学的发展前途呢?我认为不是。近几年来,我参观了几所职业技术中学,发现有的学校办得欣欣向荣,既有近期打算,又有长远规划。但也有的学校专业不稳定,学生出路无把握。为了适应劳动部门的需要,去年办一种专业,今年又办另一种专业,明年也许还要再改专业,师生心里总不踏实。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职业技术中学的性质不明确。职业技术中学应该区别于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有它自己的特点。

(1)职业技术中学应该面向第三产业。从培养目标来说,中等专业学校(中师除外)是培养技术干部的,技工学校是培养熟练工人的,它们主要是为工业部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技术中学应该弥补它们的不足,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半专业性人员,以满足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他们对生活资料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在我国,发展第三产业有着广阔的前景。例如,城市里各种服务行业、企事业的文书、秘书、家用电器的修理等,过去是没有地方培养的。而这些职业在信息化社会中将越来越发展,职业技术中学应该注意发展这些专业。

(2)职业技术中学要面向地方。第三产业主要是地方办的,职业技术中学就要面向地方,不要把眼睛只盯着工矿企业。各地区对职业技术中学的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长远规划、统筹安排。例如,一个县,有多少人口,它的构成情况,有多少土地,发展经济的方向,到20世纪末需要多少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中小学教师、幼儿园保育员和教养员、财会人员、售货员以及其他各种服务人员等,根据近期的和远期的发展规划来研究办哪些职业技术中学。

(3)目前在我国小学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况下,职业技术中学要办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初中程度的初级职业技术中学,学制可以比普通初中略长一些,以便不削弱普通初中的文化程度;第二层次是职业技术高中,学制至少与普通高中相同。

(4)职业技术中学的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可以向企事业单位推荐,择优录用,也可以自谋职业。

总之,职业技术中学应该在学制中占有新的位置,它应是中等教育中的新的学校类型。

(二)要解决职业技术学校上下衔接以及与各级普通学校衔接的问题

目前的状况是下一级的职业技术学校与上一级的职业技术学校不相衔接,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学校不相衔接,这种状况是不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职业的知识不断更新。在低一级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知识过几年就不够用了,就要进高一级的职业技术学校去学习。可是,现在高一级的学校无论是技术性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都只考查学生的普遍文化程度,对他们已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一概不承认。这是不尽合理的,使得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没有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即使少数学生被高一级学校录取,他们又得从头学习,对原来已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弃之不用,形成人才培养上的浪费。

因此,要解决各级各类学校的衔接问题。例如,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应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相衔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短期技术大学、高等专业院校相衔接。许多国家都考虑到这种衔接问题。例如,联邦德国的实科中学和主要学校里的优秀生可以转入完全中学,实科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升入高等专科学校;日本的职业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二年制的短期大学或工科大学;苏联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可以报考中等专业学校或高等专业学院的函授部或夜大学。这种衔接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年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往往有许多青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以后,产生强烈的求学要求。我们的学制要为这部分青年考虑。但为了使他们过去学过的东西不至于被抛弃,就要解决衔接问题,不仅包括学制上的衔接,也包括内容上的衔接。

研究学制衔接问题,要把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体系结合来考虑。把职业技术教育的学制办得灵活多样,便于学生就学。

(三)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技术中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职业技术中学的课程安排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就业的需要;二是继续学习的需要。根据职业技术中学的性质来看,所设专业面应该放宽一些,使毕业生有较强的适应性。课程设置也要照顾到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还应该考虑学生继续学习和升学的需要。职业技术中学的任务固然主要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但也不能堵死学生继续学习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曾经告诫过教育部门,不要过早地实行职业化。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生产的技术基础不断发生变革,职业的变动和劳动的变换是现代生产的自然规律。过早的职业化不利于这种劳动的变换。近几年来,世界中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就是“普通教育的职业化,职业教育的普通化”。也就是说,在普通中学要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使不能升学的毕业生有就业的准备;在职业技术学校则要加强普通基础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有较宽厚的基础知识,以适应由于职业的变动而重新接受培训的需要。当然,这“两化”的程度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和教育的普及程度有关。我国目前还处于低水平的阶段,初等教育尚未普及,许多生产还是手工劳动,许多行业只需要一技之长。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眼光就应该放得远一些。同时,普通文化课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继续学习打基础,它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并直接影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四)建立义务职业技术教育年的制度

联邦德国规定,凡普通完全中学毕业而不再升学的学生必须经过一年的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成为正式职工,叫职业技术教育年。这种制度值得我国效仿。我们一方面要在普通中学里增加职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义务职业技术教育年的制度。如果在普通中学里受过一定的职业技术训练,经过考试达到一定技术等级的可以免去这一年;如果在普通中学里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训练,毕业后必须在企业或职业技术学校里接受一年的义务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成为正式的职工。这样就可以提高我国职工的技术水平。

(五)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除了教育部门要给职业技术学校装备一定的设备以外,最好的办法是和企事业挂钩,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学。教育部门和工农商各部门要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一制定人才规划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划和措施。

(六)培养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保障

现在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资基本上还没有来源。例如,北京市大约每年需要补充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500人,涉及200多种专业。但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刚刚成立,4年以后才能有毕业生。现在已经有几个城市建立了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但还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需要给各专业学院规定一定的招生指标,为职业技术教育定向培养师资,否则这个矛盾过几年还会更加尖锐。没有师资的保证,职业技术教育会落空。

总之,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要使它健康地发展,还要对它的性质、培养目标以及它在整个学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做深入的探讨;在物质基础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创造必要的条件。方向对头了,条件具备了,它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虽说是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探讨,其实只着重就新发展的职业技术中学的若干问题发表几点肤浅的意见,供同志们讨论。

[1] 原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2] 《资本论》第1卷,460页。

[3] 《资本论》第1卷,535页。

[4] 《资本论》第1卷,5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