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高校毕业生出路问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高校毕业生的出路采用国家包下来的办法,实行统一分配。过去,人们认为这种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表现在人才培养的计划性和对人才的爱惜上,使他们有充分的就业机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毕业生分配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正在起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其弊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毕业分配和工资待遇只看学历,不看能力,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高考成了就业的敲门砖,千军万马都奔向一扇门,进了校门就等于进了保险箱,读好读坏一个样,混到毕业,领到文凭就可以去就业。就业以后也不论你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还是条件很差的学校的毕业生,不问你学得好坏,统统拿一样的工资,享受同样的待遇。这种制度怎么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这种分配制度严重地阻碍着人才通向最需要人才的农村和边远地区。毕业生分配制度按道理讲应该有利于把优秀人才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但是由于现在经济体制的改革,光通过命令和说服教育已经不能引导学生接受国家分配或者自愿到不发达的农村和边远地区。那么,什么情况才能使人才流向农村和不发达地区呢?只有3种情况:一是农村地区富裕起来,工资收入高于城市;二是用高薪吸引人才;三是通过人才竞争,他竞争不过别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自然而然地就会流进来。是不是到农村的人才质量就不如城市呢?相对来讲是这样,但绝对来讲他还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因为我国大学毕业生毕竟是少数,何况,将来分配制度改革以后,靠竞争,学习得会比现在更好些。③阻碍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为什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久批不衰呢?就是因为大学毕业是“铁饭碗”。追求升学就是追求就业,就是追求“铁饭碗”。当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三资”企业的“金饭碗”“银饭碗”的出现,“铁饭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因而分配制度也即将坚持不下去了,但毕竟有一只“饭碗”在保底,比没有“饭碗”要强得多。因此,没有“饭碗”的人自然对这只“饭碗”垂涎三尺。
有这么多弊端,可见非改革不可。改革的出发点就是要使高校毕业生的出路问题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要找出一种机制,使我国高校毕业生一方面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另一方面能够使人才通向需要的地方。这种机制是什么?是竞争。一说竞争似乎是剑拔弩张,很紧张,其实并非如此。所谓竞争,实际上是一种“选择”。不同社会集团对人才有不同的选择。竞争就是让大家来自由选择。就像青年男女找对象一样,除非自身有极大的缺陷,或者个人有过于苛刻的要求,否则总会找到合适的对象。“自由择偶”总比“强制婚姻”好得多,而且要允许“离异”,允许人才流动,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这种机制的形成必须和工资制度的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配套进行才能奏效。
竞争也不是盲目的。首先要提供竞争的条件,就是各种政策。其次要给竞争者提供信息。所谓竞争,不仅是毕业生之间的竞争,也包括用人单位的竞争。因此,要给毕业生提供就业的信息,同时也要给用人单位提供人才的信息。高等学校要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除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外,还应给毕业生提供就业咨询,做毕业生的参谋,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和职业前途,使毕业生有一个正确的选择,找到合乎自己条件的、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满意的工作。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不一定恰当。而且应该说明,改革的难度是很大的,绝不是口头上说几句就能办到的。我们既要有决心做政策上的决策,又要办具体的实事。非常高兴,创办这本《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就是为改革做实事。大家可以利用这个刊物出谋划策,讨论出一个好的办法。同时,更重要的是为毕业生服务,向他们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我们祝刊物办出成绩,办得成功。
[1] 原载《中国大学生就业》,1993年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