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基础[1]
一
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包含专科、本科、研究生3个层次。研究生又分硕士和博士2个层次。专科属于高等职业教育性质,是单独的结构,与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没有直接的联系。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是紧密联系的,而且存在于一所学校之中。我国600多所本科院校中已有400多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60多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在这些学校里就有一个如何处理好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一些重点院校,都设有研究生院(目前有33所),研究生的数量很大,一般占学生总数的1/5。因此,学校的教学工作重点往往会放到研究生教学上,有学术造诣的教授往往只从事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指导,本科教学相对地被削弱。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科教学应该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应该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加以重视。这是因为:①本科阶段是高等教育的入门阶段,它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理论和本门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只有打好了这两方面的基础才能在本门专业领域内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生阶段是在本科阶段基础上建立的,学生只有在本科阶段掌握了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包括专业理论)才能有条件开展科学研究。说得简单一些,本科生是研究生的生源,没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教学,就选拔不出优秀的研究生。②研究生阶段除了还要继续学习一些研究生课程外,主要时间是放在科学研究上,而研究生的课程又大致是围绕着科研方向进行的。因此,研究生课程不能代替本科课程。如果本科的基础打得不扎实,在研究生阶段即使在某个领域内有创新,也往往会缺乏后劲,影响到今后的发展。③本科是一个独立的阶段。我国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多数靠本科来培养,本科毕业生升入研究生的毕竟是一小部分,大约在10%。也就是说,90%的本科生毕业以后就要立即参加工作,就要成为我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他们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因此,学校要花大力气抓好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
如何抓好本科教学?我认为主要是抓好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两个方面。而抓好这两个方面,又必须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我们的教育观念,我们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确定了这个总的观念,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才有了方向。
把大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也即培养目标问题。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一段话,这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目标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所决定的,具有时代的特点。我国当前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变,都要求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相应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学苏联的。按照苏联学者的描述,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高等教育是培养现存的专家,他们学习的是“开处方”式的知识。也就是说,基础比较狭窄,缺乏创新精神。进入20世纪70年代,他们也深深感到,培养这样的专家和时代是不相称的,因此提出了培养专业知识面宽的专家,要求专家有高度的创造潜力,掌握专业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教育这种转变尚未完成。我国许多高等学校的校长、教授都呼吁,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改变过去专业面狭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际的状况。近几年来虽有所改进,但远不尽人意。似乎从理论上、舆论上大家都是一致的,都认为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的精神,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又放不开手脚,又生怕学生学少了、学浅了,处处框着学生。
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制度的改革没有和观念的转变同步进行。固然,制度的改革需要有新的观念做指导,但反过来,只有制度的改革才能确保观念的转变。说得简单些,也就是说,我们在教育改革上,从理论上说得多,从实际步骤上都迈得很小。因此,我认为目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改革应该从课程改革着手,以此来确保中共中央决定中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同时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三
课程改革包括教学计划的改变和教材内容的变化。高等教育的专业有几百种,本文只能谈到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普遍原则。根据近几年来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我认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朝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一)拓宽基础知识的领域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拓宽知识面不仅是从专业发展的要求出发,而且要从高级人才应有的素质的要求出发来考虑。大学毕业生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他不只是某个专业的专家,而且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他们应当具备丰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虽然中学已经为大学生打好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但是,中学学的知识毕竟是最一般的基本知识,是为在大学里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还没有深入科学文化的深层。要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靠中学的知识是不够的,更何况中学生尚处于不够成熟的阶段,理解力和判断力都不如大学生,因此在大学本科阶段拓宽和加强各个领域里的基础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基础知识的拓宽不是为拓宽而拓宽,而是要有利于专业的提高。可以设想,大学本科前两年以学习基础理论为主,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分成理科、工科、医科、文科4大类来设计课程。每一大类都基本学习同类的课程,但其中一部分可以由学生选择,到三年级才开始分专业学习。
(二)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
拓宽基础知识并非千人一面,而是要因人而异,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这也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过去苏联是划一的教学计划。近年的教育改革批评了过去的划一性,提倡个别教学,这是因为人并不是一个模式,人是有差异性的,用一个模式来塑造人,只能损害或抑制他的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考虑到大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各个领域设多种课程,由学生自己选择。例如,哈佛大学1978年制定的5个学术领域的公共基础课包括:①文学和艺术领域;②历史领域;③社会和哲学分析领域;④外国语言和文化基础领域;⑤数学和科学领域,共设有10门课程,学生可从中选学七八门。
专业课除专业骨干课程外也应多设选修课,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不仅是学生的需要,也是学校的需要。学校要办出特色,就要开出自己特有的课程。否则,全国一套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学校是办不出特色的。
(三)减少教师讲授的课时,增加学生自学的时间
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症结点是教师不愿意少讲,学生不习惯于少讲。教师总怕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得不扎实,因此总是详细地讲、深入地讲。但是,这样的效果是不是好呢?值得怀疑。因为,掌握知识要靠学生自身内在的矛盾。这里包括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程度,同时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教师讲得很多,如果学生并没有经过他自己的大脑去思索,结果还是等于零。有些概念不是教师一讲就能明白的,而是需要学生自己思索。而且通过自己的思索才能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不至于由于只接受现成的结论而习惯于死记硬背,不动脑子。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于1984年10月发表了一篇报告,题为《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报告中讲到保证本科教育质量的条件时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有3个重要条件:①学生投身学习;②严格要求;③评价和反馈。报告中说:“大量的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做出的努力越多,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安排得越紧,他们的成长就越快,收获就越大,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就越满意,他们的合格率就越高”。这是很有道理的。因此,我要奉劝讲得太多的教师,你们不要把学生的脑子养懒了、养僵了。要使你的学生脑子灵活、善于思考,你就少讲一点。
当然,教师少讲了,并不等于不严格要求。教师就需要更加严格要求学生,要给学生设计自学的计划,提出自学的要求和应该完成的任务,定期检查与评价。
(四)每个专业都要设计一套主干课程和与之配套的选修课程
对这套课程要有精细的大纲要求,高质量的教材,配套的参考资料和实验、练习的要求。通过这套课程的实施,就能达到大学毕业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当然,这套课程不是永不变化的,而是经过若干年,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实际的要求进行修改,每年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改。
四
以上说的是课程建设。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我认为应考虑下面几个方面。
(一)让学有造诣的教授、副教授担任本科教学,特别是基础课的教学
应当使大学生一进学校就认识名教授,听到名教授的课,受到名教授治学的影响。大学是高等学府,是学者会聚的地方,著名的学者在大学生进校的第一天就站在讲台上,会给学生一种进入了高学术领域的心理感觉,这对他今后的学习和思想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不要小看教授上讲台的问题。当然,青年教师中有许多出类拔萃者,他们的教学水平也许不亚于老教授,但是,他们没有老教授上讲台那种心理影响。青年教师也需要上讲台,才能成长为有经验的教师,但他们可以先在专业课上或选修课上着手,然后再转到基础课上。对大学生来讲,到了高年级,已渐趋成熟,已经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小,教师对他的心理影响也逐渐减少。对青年教师来讲,他的成长过程应当是从专业课教学到基础课教学,而不是相反。不要以为基础课是基础,比较浅近,容易教好。恰恰相反,基础课包含着学科的基本规律性的东西,要把基础课教好,必须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对专业知识研究得越深,对该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也才了解得越深。青年教师一毕业就教基础课,往往是不容易教好的。因此,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我主张要让最有名望的教授给大学低年级学生上基础课。
(二)教师要永远站在科研的第一线,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
只有不断地从事科研,教师才能吸收新的科学成果,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大学教师往往把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当然,在时间上两者是有矛盾的。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该为第一线的教师创造科研条件,保证教师至少有30%的时间搞科研,从事教学三五年以后应该轮空,使教师有专门从事科研的时间。高等教育不同于中等教育,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该门学科的最新成就告诉学生,要培养学生该门学科的思维方式,教师不搞科研就达不到这样的目的。
(三)教师要懂得一点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过去有一种错误的理论,认为大学教师只要有学问,不需要懂得教学方法。这种理论近些年来逐渐在破产,但还没有完全销声匿迹。特别是那些有经验的教授不相信这一套。他认为他过去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现在不是教得很好吗?但不知,他教得好的经验恰恰是在他长期教学过程中去粗取精、逐渐提炼出符合教育规律的东西而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既然可以摸索和长期积累,那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在短期内掌握它呢?当然可以。任何一个社会现象都是有规律的,教学现象也是有规律的。既然有规律就可以学习它和掌握它。因此,教学队伍的建设应该包括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对青年教师尤其要如此。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现代技术闯进了教学过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何评价和运用这些技术,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对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和运用得当无疑会较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反之,如果选择和运用不当,也可能出现相反的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娴熟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而且要具有运用现代技术的一些技能,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重要的目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一开头我们就提到,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教育观念。这种观念不仅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需要。如果教师头脑中还是一种老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我讲学生听,那么,教学改革就无法进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也无从培养。
搞好本科教学,当然还有如何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的问题。一方面限于篇幅,本文不准备做详细的论述;另一方面我认为,如果把课程建设好,把教师队伍建设好,而且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则教学的组织和评估就比较容易解决了。总之,本文想说明的是,本科教学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要重视它。而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有许多工作需要做,要从制度上、课程上、方法上加以改进和完善。
[1] 原载《高等教育学报》,199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