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1]
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方针,就是要让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几个方面都不可偏废。但是,现在教育工作中忽视德育、体育,以及在智育方面不按教学规律办事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当前在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上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上有一种错误的舆论,似乎毕业生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谁教出来的学生能考入重点学校或考上高等学校谁就是好教师。如果一个小学的毕业生考上重点中学的很少,一个中学没有毕业生考上大学,这个学校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家长的非难、上级领导部门的批评,甚至影响到这个学校教师的提级提薪。在这重重的压力下,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已经成为阻碍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最大绊脚石,严重地影响到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有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就有以下一些表现。
(1)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用腐朽的个人主义去刺激学生。例如,有的教师经常对学生讲:“你们现在不用功,将来考不上大学,只好去卖酱油醋。”他们不是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学生,而是把劳动分成等级,似乎只有大学毕业生才是高贵的。这不是剥削阶级思想又是什么呢?某地学校在毕业班中成立了一个尖子班,给予各种特殊的照顾,教室门口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着“谁是英雄好汉,谁是懦夫懒汉,两个月中见高低”,下联写着“谁将名列前茅,谁将名落孙山,六十天内看分晓”,横批是“背水一战”。这样的气氛给学生身心造成多大的压力!这种气氛中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来吗?
(2)注意了小部分学生的学习,放弃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许多学校把学生按程度分成快慢班,目的是为了确保少数学生能够升大学,而把大多数学生撇开不顾。他们给少数尖子学生配备最好的教师—“吃偏饭”,而大多数学生得不到有经验教师的讲授和辅导。这种不平等的教育,给学生心理发展也造成极不正常的影响,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有百害而无一利。
(3)搞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加重学生的负担,影响学生的健康。到了毕业班,为了提前复习,把讲授新课的时间压缩,教师不管学生懂不懂,只管往学生的脑子里灌,学生不管懂不懂,只好囫囵吞枣地往脑子里装。每天要做几十道甚至上百道题,作业的时间无限制地延长,睡眠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学生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现在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已经波及小学、幼儿园。家长拼命地让自己的孩子上“名牌幼儿园”,然后上“名牌小学”,考重点中学,到最后考入大学,竞争才算告一段落。许多地方,一年级的小学生作业要做到晚上10点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
特别值得引起大家重视的是,中小学生视力下降的问题。据卫生部抽查,近年来中小学生近视患病情况十分严重。城市中学生视力低下患病率平均达29.4%,城市小学生患病率平均达19.68%,农村中学生患病率平均为16.26%。学生的健康关系到四化建设、民族的未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克服这种状况,除了改善学习条件外,就是要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改善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4)偏重知识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追求升学率,只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不要求学生发展智力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就影响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对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也都非常反感,也觉得苦恼,似乎是人人不满意,但又很难改变这种状况。确实,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全社会来努力。但是我认为,学校教育思想是否端正是关键所在。我们办教育的目的是要为社会主义、为四化培养人才。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一定能够冲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重压力,把学校办得生动活泼,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来。问题是在我们的工作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教育思想:一种是社会主义教育思想,首先从国家的需要来办教育;另一种是口头上也讲国家需要,实际上只考虑个人得失,个人第一,国家第二,因而就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甚至搞一些歪门邪道。所以,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必须不断端正我们的教育思想。
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忽视因材施教,忽视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殊的才能。
我们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强调了统一性,不重视灵活性。教学计划是一套,课程是一套,教材是一套,考试也只有一个模式。具体到一个学校里,更要求学生门门考一百分。全面发展变成了平均发展。
实际上,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才能都不相同。有的人喜欢文艺,有的人喜欢科学,有的人富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富于逻辑思维。如果不顾人的素质的不同,都用一种模式去套,就势必会压制一些人的特殊才能的发展。
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就要把统一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全面发展是总的要求,是共性。但是共性总是体现在每一个个性中,对各个不同的学生必须因材施教,才能够把每一个人的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达到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
(1)教育部门在学校制度、教学计划上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现在中小学的学制如何为好,不妨由各地进行一些试验。教学计划除规定几门基础课为必修课外,可以增设一些选修课。教材在统一的大纲的要求下也可以有几套。允许和鼓励各地编写乡土教材,补充教材。
(2)改革考试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办法,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在学生的一些基本课程达到一定标准以后,可以按专业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就可以使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学校教育要在课堂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及早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并加以认真培养。课外活动没有大纲的束缚,没有分数的压力,是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广阔天地。可以这样断言,没有丰富的课外生活,就不能培养出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人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他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只在每天上午安排课堂教学,下午都安排各种各样的课外小组活动,这些课外小组达到100多个,在这些小组中,学生们学到各种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不仅增长了他们的才能,而且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4)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才能像花朵一样,需要精心地培育和浇灌。如果教师不去注意培育它,它就会枯萎。有的教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布置过多的作业,使学生视学习为畏途,他对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扑灭。一旦这种求知的火花被熄灭,要想重新点燃起来就非常非常困难了。所以,从学生入学第一天起,我们的教师应该常常扪心自问,我的一举一动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是压制了他们才能的发展,还是促进了他们才能的发展?特别是小学教师,他们是启蒙老师,他的教育工作将影响学生一辈子。所以,我们的教师,应该时刻想一想,我们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人才,不要只考虑自己教的那门功课的分数高低,也就是把眼光放得远一点,不要只看到鼻子底下的一点东西。
总结起来就是说,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办好教育、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遵守了这条规律,教育就会有成效;违反了它,就不可能培养出我们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人才。
[1] 原载《江苏教育》,198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