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中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得出的几点结论

上面简要回顾了西方国家中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的现状。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中等教育的产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中等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中等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在此之前,中学不过是大学的预备学校,有的甚至和大学直接连在一起(如法国大学的文学院就是为其他学院打基础的)。现代教育体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建立是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后期,即19世纪中后叶。而中等教育的普及仅仅是近几十年来,在科技广泛应用于生产、生产力空前提高的情况下发生的。

(2)中等教育的任务是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的。最初的中学的任务很单纯,虽然也培养少数国家官吏,但主要是为升大学做准备。以后,随着中等教育范围的扩大,它就具备了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的双重任务。而且中等教育越发达,为就业做准备的任务就越突出。这里又可分两个阶段:当高中阶段的教育还没有普及以前,初中的任务是准备就业大于升学(如图1);当高中阶段的教育得到普及后,初中的任务就变为单一地为升高中做准备,高中的任务就变为准备就业大于升学了(如图2)。

图1

图2

(3)中等教育任务的变化,必然引起结构的变化。当任务是单一地为升学做准备时,学校类型也是单一的。例如,最初只有拉丁学校、文法学校这种传授古典人文学科的学校。当社会要求中等教育培养工商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时,就出现了实科中学、职业学校等多种类型的学校。同时,受教育机会的阶级区分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推迟。当教育发展水平还不太高时,学生受完初等教育后就要升入不同类型的学校,劳动人民子女只能受职业训练。等到生产力发达以后,普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高中阶段的教育已经普及,初中的任务变成单一的为升学做准备,学校类型也趋于一致。此时,受教育的阶级区分就推迟到高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学校类型也变得多样化。这些年来,几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的多样化有向中学后教育推移的趋势。但是,还只能说是一种趋势,并未成为现实。只有到生产力发展到更高阶段,高等教育基本普及时,高中的任务才能变为单一地为升学做准备。目前连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也还不能做到这点。而且当前大学毕业生过剩,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严重的社会问题,高校入学率近年来普遍下降。人们对大学的期望越来越小,许多家庭愿意子女进入职业技术学校,获得一技之长,以便就业较有保证。因此,当前高中阶段仍然是准备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学校类型也必须多样化。

(4)中等教育的结构,不仅指学校的类型结构,而且包括知识结构。最初中学的课程主要是拉丁文和人文学科,因为当时主要为升大学做准备,期望学生成为政治家和宗教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需要处理工商业事务的人才,中学才开始重视自然学科教学。第一个从理论上奠定科学教育体系的是19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他在《教育论》一书中,以第一个醒目的标题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批评当时的教育,只注重表面装饰,不求知识的实际价值。他从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的观点出发,对人类的知识做了比较评价,设计了中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其中数学和自然科学占最大的比重,反映了当时自由资产阶级的利益。他设计的课程体系,至今仍有重大影响。

当然,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课程结构。但中等教育既然有准备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再加上科技的发展要求毕业生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把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结合起来,就是当前中等教育课程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