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

中等教育的任务和结构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即使在同一种社会政治制度下,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历史传统不同,中等教育的任务和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要研究中等教育的任务和结构,有必要对中等教育的发展做简要的历史考察。

古代学校教育中,没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严格区分。只有到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才出现中等学校。从中等教育的任务和结构来看,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这是中等教育发展的初期。在中世纪,教会垄断着教育,只有封建贵族和高级僧侣的子弟才能入学。资本主义生产的萌发,工商业的兴起,城市资产阶级随着财富和势力的不断扩张,就要求自己的子弟有受教育的权利,于是出现了以传授知识和发展儿童个性为主的新学校。如德国在宗教改革时期成立的“拉丁学校”和“文法学校”,法国的“专门学校”,英国的“公学”和“文法学校”等。这些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中学。

这类中学的一端并不和小学衔接,而是和预备学校或预备班衔接,另一端则和大学衔接。中学只接受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子弟入学,学习年限较长,目的是培养国家官吏或直接送入大学深造。当时,劳动人民子弟只有极少数能进入初等学校,而且不能进入中学学习。这个时期的中学,任务很单纯,实际上是大学的预备学校,学习内容都是古典人文学科,不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

第二个时期是工业革命以后,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18世纪中叶,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标志着现代工业化的开始,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社会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经济、政治的变革,引起了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的变化。中等教育的变化尤为显著,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范围扩大,学校类型增多。这个时期,除了过去的古典中学外,出现了为资产阶级子弟开设的多种类型的学校。例如,英国、法国、德国的中学都分为3种:一种是为大资产阶级子弟设立的古典中学,注重古典学科,学习年限较长,为升大学做准备;一种是为中产阶级子弟设立的实科中学,注重现代学科及自然学科,培养医学、法律等职业和技术人才;再一种是为中下层平民子弟设立的中学,注重计算和书写能力,培养下级职员。

实科中学的出现是中等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它把学校教育和经济部门联系起来了。这类实科中学,已经具备了准备就业和升学的双重任务。但当时,它们无论在程度上,还是在升学的资格上,都被认为低于文科中学,它们的毕业生只能升入低于大学的技术学院。

(2)在欧洲大陆,双轨制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和巩固。前一阶段,中等教育基本上是有产阶级的特权。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需要工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并为劳动人民子女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设立高等小学(High School),毕业后可以升入职业学校或师范学校。这就构成了两条并行不悖的教育轨道:一条轨道担负培养高等学校新生或工商业管理人员的任务;另一条轨道担负培养体力劳动者和小职员的任务。

由此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中等教育,已经具备了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的双重任务,学校也由单一型发展到多种型。

第三个时期是19世纪下半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开始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熟练工人和各种各样的技术人才。因此,各国都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个时期的特点如下。

(1)由于初等教育的普及和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衔接起来了。初等教育建立起统一的学校(小学)。除了极少数古典中学仍然只招收预备班学生外,大多数中学都接受小学毕业生,但需经考试,按儿童的成绩和能力,分别升入不同的中学。这就是说,小学阶段的阶级区分开始被打破了。

(2)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学校既能满足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需要的低级技术人才,又能解决劳动人民子女的就业问题,以缓和社会的矛盾。

(3)在普通中学内开设职业科,设置选修的职业课程,使普通中学兼备为学生升学和就业的两种职能。

第四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现在。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转入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在20世纪60年代被作为高速发展经济的条件提了出来。影响战后各国教育发展的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就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教育都经历了重大改革。中等教育处在改革旋涡的中心。战后中等教育有如下几方面的变化。

(1)中等教育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普及。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义务教育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几乎用了一个世纪,高中教育的发展更为缓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入学率,除美国外,都还很低。大部分劳动人民子女,学完义务教育后就去工作。但是战后由于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人阶级争取受教育权的斗争,高中阶段的教育也逐渐普及。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高中的入学率几乎都超过80%。

(2)高中的普及,使教育上的阶级区分推迟到高中阶段。初中成为一个过渡期。初中加强了职业方向的指导。到高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和能力,分别进入各种类型的学校。因此,所谓高中阶段的普及,不是初中毕业生都升入普通高中,而是升入不同类型的高中。例如日本,高中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以及综合高中3类,职业高中又分工、商、农、水产、家政、护理等科;法国高中分为8个组,其中5个组属普通科,3个组属职业科。此外,各国都建立起职业教育体系,一部分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高中阶段的学校类型是极其多样的。

(3)确立定向教育阶段,加强职业方向的指导。许多教育家认为,初中学生是成长中的少年,他们的才能、天赋和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找到一条适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培养途径十分重要。这同时也需适应社会上各种不同职业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例如,西德把中学的头两年称为促进阶段,有的州叫定向阶段;法国的初中四年分两段,头两年为“观察期”,后两年为“方向指导期”。有的国家虽然不设定向阶段,但主张在初中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不同课程,为学生以后的升学和择业做准备。

(4)20世纪60年代以来普遍进行了教学内容改革,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编写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强调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当今科技知识爆炸、陈旧周期缩短的情况下,只有基本理论知识才是最稳定、不易老化的。掌握了它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与此同时,只有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有人把这种现象叫作“普通教育的职业化,职业教育的普通化”,这是当前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