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现代中等教育产生于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后,一批外国传教士在沿海城市办起了中学,是为我国现代中等教育之始。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新教育制度,中等教育才逐渐发展。但是,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能够接受中等教育的绝大多数是小资产阶级以上社会阶层的子女。中学的任务单一,结构简单。除了少数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外,大多数中学都是普通中学,任务就是为高一级学校准备新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年份统计,共有中等学校5 992所,学生1 878 000余人。其中,普通中学4 266所,学生1 495 000余人,占中学生总数的79.6%。在普通中学学生中,初中生又占绝大多数,约1 178 000余人,占普通中学生总数的78.8%。他们大部分不能升入高中,但学校并不为他们做就业准备。毕业以后只能去当学徒,或者回农村当农民,在劳动中学习一点技术,少数高中则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获得了受教育权,中等教育同整个教育事业一起有了空前的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头几年,由于要为建设准备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超过中等教育,高中毕业生不能满足高等学校招生的需要。高等学校甚至需从社会青年和在职青年中招生。因此,那个时期,中学的任务很单一,就是为高等学校输送高质量的新生。但到1957年,高中毕业生人数已超过高等学校的招生额。1961年后,超过数越来越大,就产生了高中毕业生的出路问题(见表1)。1957年4月8日,《人民日报》曾发表题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社论,就是试图解决中小学学生升学和就业的矛盾。20世纪60年代初期,刘少奇同志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倡导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以便在不加重国家负担的情况下,既满足青年求学的愿望,又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对于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着重大意义。在刘少奇同志的倡导下,当时的教育部、高教部等相继召开了教育会议和半工半读座谈会,研究推广两种教育制度。经过短短两年时间,全日制学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半工(农)半读学校遍地开花,农村小学普及率有很大提高,农村中学得到很大发展。
表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中毕业生数和高校招生数
在“**”前,对中等教育应有双重任务的思想比较明确,教育结构比较合理。高中生和中专生的比例一般为2.5∶1,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稳定在30%~40%(见表2),此外还有农业中学及其他职业中学(各类中学在校学生的比例见表3)。但是,在“**”中,大部分中等专业学校被撤销,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被停办,盲目发展高中,打破了普通中学和技术职业学校的应有比例关系,给中等教育造成了严重后果。
表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各类型中等学校的学生数
表3 20世纪60年代初期各类中学在校学生数及其所占比例
第一,破坏了中等教育的双重职能,把中等学校,特别是初中变为单一为升高中的预备学校。这既不符合我国办教育的经济能力,又不适应工农业发展的需要。高中毕业生除极少数照顾家庭外,全部到农村插队,既不为高等学校准备新生而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又不培养学生劳动就业的技能。
第二,降低了师资水平,教育质量严重下降。据统计,1978年,全国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为1965年的7倍,专任教师为1965年的6.7倍。这些教师从哪里来?靠从下面层层拔,即从小学教师中拔好一点的教初中,初中教师拔上去教高中。不少人在小学、初中是好教师,提到初中、高中却难以胜任,结果不仅高中的教育质量降低,初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也未能提高。其严重后果至今尚未消除。据一些地区统计,高中教师具有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学历的仅占30%~50%,初中教师具有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学历的只有10%左右。从实际业务能力看,教师中胜任教学工作的约20%,基本胜任的约40%,有较大困难的约30%,根本不能担任教学的约10%。
第三,课程遭到严重破坏。有些课程在“**”中被取消(如历史、地理、生物、英语、音乐、美术等),现在这些课程恢复了,但原任教师有的改行,有的业务荒疏,困难很大。有些课程虽然没有取消,但内容被合并,大删大砍,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粉碎“四人帮”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中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近几年普通中学有所压缩,中等专业学校、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普通中学1979年在校学生5 905万人,比上年减少643.3万人;1980年5 508.1万人,比上年减少396.9万人;1981年4 859.6万人,又比上年减少648.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979年在校学生119.9万人,比上年增加31万人;1980年124.3万人,比上年增加4.4万人;1981年106.9万人,比上年减少17.4万人。农业中学和职业中学1980年在校学生45.4万人,技工学校68万人;1981年分别为48.1万人和67万人。中等教育的结构有了变化,但变化不大,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调整和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