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把教育改革都与市场经济挂钩[1]

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第一,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会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第二,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第三,教育还要按照自己的教育规律办教育,不能用经济规律代替教育规律。

我国现在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它高度集中,高度统一。这个体制使得学校办学机制僵化,缺乏生机和活力,学校办不出特色,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这种体制暴露了明显的弱点和不适应,因此必须加以改革。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会有较快发展。经济发展了,就能为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富裕了,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会增加教育的投入,促进教育的发展。

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教育要为市场经济培养人才。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竞争的经济。市场竞争,在当前科学发达的条件下,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要为市场经济培养人才。他们要有市场竞争的意识,敢想敢干,勇于创新,这就要改革现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改变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把提高学生基本素养放在第一位,改变死记硬背、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做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战胜对手。

但是教育毕竟有自己的规律。教育要尊重经济规律,认识经济规律,但教育还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不能笼统地把教育改革都与市场经济挂钩,不能把市场经济规律简单地搬运到教育领域中来。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培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人的劳动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成果。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

教育是有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有所不同。不能笼统地把教育商品化。对教师来讲,他的劳动是一种服务性的劳务,但他的劳务收入不是直接从出卖商品获得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学校和家长都不能够是买方卖方的关系。因此不能把学校办成谋利的机构。即使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把学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私立学校还要由国家给予资助。当前我国教育经费短缺,许多学校迫不得已破墙开店,创办学校企业,但这绝不是教育的目的,也绝不是由市场经济引起的所谓变革,只能说市场经济为学校多种渠道集资创造有利的条件。学校可以办企业,但学校本身不能企业化。它们应是培养人才的学府。

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绝不只是有经济功能,它还有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它要培养德、智、体诸方面都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听说现在有些地方办了一些所谓“贵族”学校,收高额学费,让学生住宾馆式的宿舍,吃好的、穿好的,回家上学都有汽车接送。这种做法不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这是一种暴发户和封建思想结合的产物。我不反对办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也要按照我国的教育方针办,要教书育人。即使外国资本主义的所谓“贵族”学校,如英国的公学,他们也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的。

[1] 原载《社科参考报》,1993年3月22日。本文根据作者在北京社科联常委会议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