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教育 培养科技人才[1]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的重要讲话,鼓舞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利用现在的有利时机,尽快地把经济搞上去,社会主义才能得以巩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旧的格局已打破,但新的格局尚未建立。西方国家正在忙于调整政策,应对苏联东欧的变化,暂时还顾不上东方。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机会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变革也给我们带来极好的机遇,我们可以甩开落后的技术,迎头赶上先进技术,从而赶上世界先进的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教导我们要两手一起抓,既要抓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抓精神文明建设。他的讲话对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又为物质文明建设创造了新的科技和准备了人才。因此,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要培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各行各业的建设人才。我这里着重讲讲加强科技教育,培养科技人才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科技大会上讲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去年(1991年)4月,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科协代表大会上重申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个科学论断。他说:“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激烈竞争的世界,国际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又说:“为了解放科技生产力,必须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这个讲话有着深刻的意义。提高全民的科技意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根据江泽民同志讲话的精神,我们应当深化教育改革,把升学教育转变为全民的素质教育,还要深化课程改革,加强科技教育,使儿童从小热爱科技、了解科技、掌握科技。

如何在学校里加强科技教育?

首先,要改革中小学的理科教学。当前学校的理科教学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存在着重理论、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重分数、轻应用的现象。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理科教学要加强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联系,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懂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当前国际流行的“科学·技术·社会课程”(STS课程),对理科教改具有重大意义,要认真研究。

其次,要增加一些新的课程,如电子计算机、环境问题、能源问题,都应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已经成为当代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杠杆。现在谁制作的软件好,谁就能掌握新技术,谁就能掌握新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讲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这个指示有深远意义。增加新的课程是否要增加许多课时,增加学生的负担呢?不!要从课程的改革着眼,有些内容,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是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中讲的;有些则可以开设一些微型课程或者讲座。

再次,要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增加他们的聪明才智。

理科教育的改革,将不仅使学生掌握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会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富有时代气息的价值观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浙江教委介绍,该省山区某乡农民原想砍掉果树,种茶树,以适应世界茶叶市场的需要。但是该乡一初中生认为该乡不宜发展茶叶,因为茶叶需要烘烤,而该乡缺乏煤炭资源,就势必要砍伐森林当柴火,这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茶树也种不好。该乡农民认为他的意见很对,就发展果树,取得了好的收益。这个例子说明,理科教学不能只给学生一些孤立的知识,而且要切实加强科技意识的教育,这样才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

[1] 原载《中国教育学刊》,1992年第4期。本文是中国教育学会学习邓小平南方讲话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