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1]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充分认识到培养干部的重要性,因此十分关心教育工作,他虽然没有专门的教育论著,但在许多报告和文章中都谈到教育问题,对教育工作的许多指示和批示,也都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和改革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的错误路线,他的教育思想被做了片面的错误的解释,再加上他在晚年也说了一些过头的、不切实际的话,从而影响了人们对其教育思想的认识。因此,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时候,首先就遇到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是一字一句地理解毛泽东同志关于教育的言论呢,还是把毛泽东同志的教育言论放到历史的背景下来理解它的实质?当然要用后一种方法,前一种是形而上学的方法,后一种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举一个例子来说,毛泽东同志曾经批评有些人读书越读越蠢,是不是就不要读书了呢?不是的,他自己就读了很多书。他主要是批评读死书、死读书、不与实际相联系的现象。这样读书,确实会把人读蠢。又譬如,他曾经说过,学生考试,十道题,如果都答对了但答得都很平常,只能给及格;如果九道题答得不好,一道题答得特别好,有创见就应该打满分。这些话在实际中是无法执行的。但它反映了毛泽东同志的一种思想,即书是要读的,但要有创造性。毛泽东同志讲话时用语喜欢夸张,有时甚至讲反话,这是他的一种风格。不懂得这种风格,就很难全面地理解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当然,毛泽东同志不是神,而是人,和其他伟人一样,他也讲过一些错话,尤其是“**”中关于教育的一些言论,今天我们就不要再去提了,而是要学习他的一贯的教育思想,他的最精辟的言论。如果今天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论,再来重新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教导,就会感到它的含义深刻,意味深长,在当前仍有现实意义。
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他对教育的许多根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包括: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培养什么样的学风问题等。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毛泽东同志主张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的人才。我认为,这是毛泽东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精髓,也是他的一贯主张。他关于教育工作的许多言论都贯穿了这种精神。早在红军时代,他讲“十大教授法”就体现了这种精神。他讲到要采用启发式,说话要通俗化、要明白、要有趣味等,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答得生动活泼。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更是多次地提到要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和方法,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他深深地认识到,旧教育制度的最大祸害就在于呆读死记,脱离实际,摧残人才。学生只有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才能成为无产阶级需要的人才。
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在今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
第一,时代要求我们的人才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如果一个学生只会死读书,即便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也难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我们的时代需要培养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有创造能力、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才。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我们培养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人才。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政策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需要的应该是有开拓精神、有创新能力、善于接受新信息、敏捷地判断是非、不失时机地抓住发展苗头的人才。
第三,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弊端是思想不够端正,教育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是教学生如何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当然,这种现状不能怪学校的校长,不能怪教师,这是个社会现象。社会上三大差别还存在,追求升学,实际上是追求城市户口,跳出农门;劳动人事制度不合理,片面强调学历,追求升学也就是追求学历,追求社会地位;再加上旧的观念,“读书做官”的思想影响。这一切使得片面追求升学率愈演愈烈。追求升学率这种现象还会长期存在,因为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在我国今后一段长的历史时期恐怕只能是少数人,有少数人上学,就有多数人追。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如何把学生积极的求学要求引到正确的轨道,如何运用教育规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现在这种用考试压学生、搞题海战术的办法不仅不能提高教育质量,反而会摧残人才,压制人才的成长。一位家长曾对我说,他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期中语文考试考了19分,老师布置作业,说没有满100分的少一分回去把考卷抄一遍,19分就是要抄81遍,大约有7 000多字。这不是摧残学生是什么?有的同志对我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不利于男孩子的发展,因为男孩子淘气,学习的自觉性发展得较晚,等到他觉悟过来,已经失去上重点中学的机会。这些现象不能不使我们担忧。
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关键在“主动”二字。学生学得主动,才能生动活泼。学生没有主动权,就不可能生动活泼。
怎样才能实现毛泽东同志提倡的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教育思想呢?关键在于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和归宿,而人才观则是影响培养人才的基本观点。在我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生产力不发达,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是一种封闭式的经济活动。这种社会的人才观就是要为统治阶级培养听话的奴仆,要求他对主人绝对驯服,不需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和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也只知道教育自己的子女安家立业,把他们束缚在一块土地上,而不要求他们去开辟新的天地。这种人才观所要求的教育是,只要求受教育者恪守传统的知识和技艺,守住祖宗家业,而不重视启迪受教育者去开辟新的天地,不鼓励他们树立创新精神。
这种人才观显然与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能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种人才就是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的人才。
人才是有类别、有层次的,不能认为上了大学才是人才。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凡是勤奋努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都是人才。因此,教师应该把全体学生看作我们国家的人才,不是只盯着少数能升学的学生,认为他们才是人才。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要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的结果总是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光有教师的积极性,教育就很少有成效。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把教师放到中心地位,把学生视作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对象,看不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独立能力。他们对学生缺乏信任感,低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把严格要求变成强迫命令。他们不了解青少年正是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本质上是愿意学习的。问题在于教育要得法,要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主动性,学习就能生动活泼。
最近,不少学校创造了“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创造教育”的经验,其核心就是启发学生的主动性。有的人反对“快乐教育”的提法,认为学习本来是刻苦的,怎么能提倡“快乐教育”?我认为快乐与刻苦不是对立的,快乐与痛苦才是对立的,只有在自愿的基础上才能刻苦学习。“快乐教育”就是让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强迫是不可能使学生刻苦学习的。
最后,要改革考试制度和课程内容。
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的思想影响不能低估,科举制度发展到以作八股文为考试内容,导致学校教育围绕着考试转,这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学校教育极度僵化,成为教育发展的阻力,因此要改革考试制度,要把合格考试和选拔考试分开来。合格考试主要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一定的要求,是否可以算得上小学毕业或中学毕业。选拔考试是从中选优,高考就是一种选拔考试,选择优秀的中学毕业生升大学。过去把两种考试混在一起,使得大多数不能升大学的学生陪着少数人学习,这是不合理的,也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现在国家实行会考制度,就是想把合格考试和选拔考试分开来。
大家说考试是个指挥棒,实际上后面还有一个指挥棒,就是课程内容,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就要考什么。因此,课程内容要改革。现在的课程内容偏深偏难,只是从升学考虑,没有从大多数学生考虑。课程内容的难度降低一些有利于大多数学生学习。有人担心课程内容降低难度会不会降低教学质量,从总体看,只会使大多数学生学得更好一些,至于少数尖子学生,可以用选修课来弥补,对课程可以有一些灵活性。在教育中也要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特点,不要一刀切。这里也有一个教育思想问题,即质量观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质量?是学得越多越好,还是学得少一点,但掌握得扎实一点好?只有考试制度改革了,教育内容改革了,学生的负担相对减轻了,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学得生动活泼。
以上是我学习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点体会,不一定全面,和大家讨论。
[1] 原载《教育评论》,1992年第2期。本文是在福建教育学会工作会议上的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