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体系中的一门学科有自己的历史。在资本主义国家,对比较教育学课程的兴趣,特别明显地是在世界上产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时期,即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时候增长起来的。比较教育研究和比较教育学课程在这种条件下接受了社会的要求,即促进“西欧文化”的整体化,促进欧洲各民族学校内外组织及教育制度的统一以提高文化的共同性,加强反对共产主义的斗争。勃·布里克曼(美国)认为教育史和比较教育学的公共课应当更多地引证东西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绝非偶然。
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许多国家(比利时、英国、日本、瑞典、美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等)被看成是对在国内以及到国外工作的科学工作者、教育学教师和未来教师进行教育培训的专门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每个国家和每所学院,这门课的范围、内容和教学法组织形式很不相同(从10~100学时),但大多数是30~40小时的讲课和课堂讨论,用以仔细研究一类国家的教育状况。形式有辩论、到外国进行教学旅行、对选题进行独立研究,并写出报告或通过书面考试作业。
有时比较教育学的问题或提出比较教育学问题的导言被包括在别的学科的内容中,如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哲学、比较教育社会学等。许多综合大学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初级课程,目的是使所有大学生大致地了解比较教育学的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以及其他国家解决学校和教育学的个别问题的办法。专题课则对外国学校和教育学的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
为了培训专家,提高比较教育学课的学习效果,研究它的理论基础,以及编制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法材料,许多综合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比较教育学教研室,如美国的一些综合大学,伦敦(1947)、汉堡(1950)、广岛(1963)、京都(1965)、东京(1967)等地的综合大学和学院。
近年来,对外国教育制度的综合研究逐渐取代对具体问题的详细研究。选题的主要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题目能否更好地了解所研究国家统治集团的学校政策所具有的社会的、现实的意义。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把大量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社会学方面的题目,以及往往带有明显反共目的的学校政治问题放到这门课中来。在美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更为常见。在美国,在培养各类学校教师的机构中,这种课是必修的。
在对照许多国家高等学校比较教育学课大纲的基础上,可以说出它们共同包含的问题:比较教育学的对象、发展历史、任务和研究方法,一国或一类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的个别问题,影响国家教育制度的社会和经济力量,外国的教育制度及它们和本国教育制度的比较,国民教育管理制度,学校改革,教学方法,师资培训,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在教育和教育学方面的活动,等等。
比较教育学课的内容问题在地区性会议或国际会议上被不止一次地讨论过。在第二次欧洲比较教育学会的会议(1965)、比较教育学会的国际会议(1970)上讨论了这样一些问题:比较教育学在培训教师中的作用,师范院校比较教育学课的任务、内容和组织形式,直观教具的运用,等等。
近年来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保加利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匈牙利、波兰、捷克、南斯拉夫)的高等学校都很重视比较教育学课,把它作为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教育培训、补充和加深他们在教育科学方面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比较教育学课能扩大学生在教育方面的见识,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评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发展中国家教育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及其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民族特点;教会他们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并能把这种形式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帮助他们发展独立研究文献资料和具有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柏林洪堡大学(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教育学教研室比较教育学组领导人加斯基教授强调说,比较教育学课授予大学生有关国外国民教育发展规律的知识,有关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国民教育和教育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民族特点的知识;揭露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制度的对抗性矛盾和危机的实质,资产阶级学校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产生及其对这些国家教学和教育实践的影响;教会未来的教师能科学地分析和评价许多教育现象,合理地选择外国的教育学中及学生教育和教学的实践中进步的成就,并有科学根据地把它们运用到本国的教育机构中来;培养教师能更顺利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教育学课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每个国家又有其民族特点。这是由于各国发展这个教育学分支和组织师资培训的做法不同,以及由于这门课所用的学时不同,如厄特弗什·罗兰德大学(匈牙利)是20小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教育科学院为45小时,波兰师范学院为60小时(塔杰乌什·亚·维列赫教授制定的大纲),等等。在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比较教育学是作为专题课和专题讨论课来学习的(24~42小时)。
比较教育学的专题课和专题讨论课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使学生了解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和理论的主要问题,比较教育学发展的阶段、对象和任务,它在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分析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当代教育发展的历史的和社会经济的条件;研究这三类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组织原则和学校政策的基本方向;确定当代最重要的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和性质,并指出它们对世界各国教育过程的影响;揭露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反人民的教育政策和最重要的教育理论的反动性;查清当代最重要的教育问题,它们解决的办法及进一步发展的趋势;简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儿童和青年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优越性;揭示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工人党和进步力量为学校民主化所进行的复杂斗争。
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发展中国家三个主要类型比较分析教育现象的原则是陈述材料的基础。在比较分析某个教育问题的范围内,要考虑到某一类国家或个别国家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性质和程度;阐明这三个主要国家类型和全世界现阶段教育现象发展所具有的共同性、特殊性和趋势。同时强调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国家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根本不同的立场。
比较教育学专题课的特点是可以利用大学生在师范学院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广泛的综合性知识。借助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大学生掌握对当今世界复杂的教育现象进行科学比较分析的能力,在这方面比较教育学成为综合性学科,并具有对一系列教育知识和社会政治知识进行概括的性质。
[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4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 我们在1617年魏玛的法律和1739年丹麦的法律中找到了关于义务教育的第一批法令,但是这些法令实际上没有实施。
[3] 康·季·乌申斯基:《论民族性和公共教育》,见《乌申斯基文集》第二卷,165页,莫斯科、列宁格勒,1948。
[4] 列·尼·托尔斯泰:《论国民教育》,见《教育文集》,74页,莫斯科,1953。
[5] 普·卡普尼斯特:《古典主义是中等教育的必要基础》第2卷,见《德国中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概要》,4~5页,莫斯科,1900。
[6] 此书中出现的捷克、斯洛伐克均是由俄文原文直接翻译成中文的表述。——编者注
[7] 纳·康·克鲁普斯卡娅:《给可能出版〈教育辞典〉的出版者的一封信》,《教育文集》第1卷,353~354页,莫斯科,1957。
[8] 参见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家协会1930年、1931年的工作计划,载《走向新学校的道路》,6~7页,1931(1)。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5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