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之韵

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不仅要有变革的勇气,更重要的是有改革的智慧。一路走来,我的成长受益于诸多方面,但总体看来,思考是我能顺利前行的最有力的支撑。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当我们的时代过多地囿于物质而变得日益浮躁,当我们身处的社会过多地热衷于喧嚣而开始嘲笑并拒绝寂寞,思考便渐渐远离我们的生命,生活空洞成为当下社会的集体病症。而思考的长期缺位必然导致思辨能力的低下,思维系统的紊乱,个性化的思想便更无从谈起。

教育改革行进到今天,所遭遇的艰难与困惑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如何对教育改革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并用自己独特的、甚至是不可复制的课堂来诠释,这是每一位有理想与追求的教师都应该直面追问的现实命题。而如果漠视甚至是放任思考的长期缺位,或是流于形式,或是浮于表面,不能做到深入了解、深刻反思、深度剖析,那么,教育的悲哀便将一如既往。

所以,我总是觉得,师者,最紧要的首先应该是一位“思者”,一位真正的思想者。

长期的坚持,思考早已经成为我的工作方式、生活状态、成长路径,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

我曾经在最基层的农村学校当过教师,也在经济发达的广州从教多年;既在非常普通的小学工作过,也在广州的名校工作过;既当过普通的农村教师,也担任过广州知名学校的校长。对当下基础教育的现状有着深刻的体验与经历,毋庸置疑,我们的教育还有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改变,要改革,就必然要思考;要成长,要发展,就要学会思考。思考深入,才能发现问题;思考透彻,才能解决问题。

所以,思而践行之,是我从教以来的职业常态。也正是在这种思考与实践的交替影响下,我对教育的理解日益深入,对理解的叙述逐渐清晰,对叙述的语境力求系统,对系统的建构趋于完善,以“灵动”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体系就这样,由父母在我童年的心中播下的一颗种子,静静地发芽,深深地扎根,默默地拔节,渐渐地伸展,淡淡地开花,实实地结果……

(一)秋雁南飞

读书,教书;工作,生活;恋爱,结婚。

1993年末1994年初,我迎来了我人生中第一个密集的收获期:完成了三年成人教育的学习,顺利毕业;在从教的路上越走越顺畅,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认识了我的先生,经过恋爱后组建了家庭,并且最为重要的是,1995年,我们的女儿出生了。

女儿的降临给我带来了从未感受过的幸福与喜悦,初为人母的我对这个小生命有着太多的爱与怜惜。短暂的产假很快结束,作为学校骨干教师的我,有着上不完的公开课,有着做不完的教研工作。但就在那一年,我的先生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以下简称广州军区总医院)工作,照顾女儿的责任便落到了我一个人肩上。既要完成学校交给的工作任务,又要照顾尚在襁褓中的女儿。这可怎么办?万般无奈之下,我只能把正在吃奶的孩子交给年迈的父亲。当时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没有能力请保姆。但父亲年纪已经很大,根本没有办法带好我的女儿,最后我们便请了同在一个大院的退休阿姨帮忙照看孩子。始料未及的是,女儿第一天放到他们家就出事了。那天早上,阿姨过来接了我女儿后,就把她抱起放在自行车把手后的一个专门给小孩子用的座椅上玩,不满一岁的女儿看到我把她交给陌生人,惊恐不安之下,大哭了起来,并且拼命地挣扎闹腾,最后从小座椅直扑到自行车的把手上。虽满心的不忍,但学校还有很多事情在等着我,尤其是正常的教学我更是不敢耽误,如是,狠着心没理她。但晚上回到家后,我一抱她就哭了,直到这时我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照常给她洗澡,哄她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女儿哭闹得更加厉害,给她换衣服时我才发现,她的锁骨又红又肿。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当时重庆的气温42℃,我趁着没课的空当抱着孩子火急火燎地赶去医院,医生仔细检查了之后,叫我带孩子去拍X光,检查结果出来了,孩子的锁骨断了,需要马上进行复位。这消息就像晴天霹雳,炸得我脑袋嗡嗡作响。那时,她还不到一岁啊!作为母亲,我口口声声说对她无比珍爱,但却疏于照顾,让她那样小的年纪就遭受这样的伤痛,我当时既羞愧难当,又心如刀绞。因为女儿年纪太小,不能像大人一样配合医生的治疗,在反复几次复位失败之后,医生最后只能把她的两只小手往后捆起来才能复位治疗,女儿既疼又怕,无助地看着她的妈妈,却又不会说话,只知道用尽力气号啕大哭。这样的场景,现在想起,我都会忍不住潸然泪下……

女儿需要照顾,两地分居毕竟不是办法。一番思量后,1996年夏天,我作为随军家属,来到了广州。那时的广州,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吸引了许多人南下创业,水涨船高,广州对人才的引进,便开始越来越慎重。我遭遇的第一个门槛便是语言。那时,在广州讲普通话的人远没有现在那么普遍。虽然现在广州的学校全部都用普通话授课,但当时,粤语还是很多学校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官方”语言。因为我既不会听又不会讲广州话,很多原本看了材料后对我挺满意的学校最后都拒绝了我。看着我先生每天都拿着我的简历奔波于广州军区总医院附近的各所学校,疲惫不堪却最终一无所获。我于心不忍,我对他说,你好好上你的班,我自己去跑。就这样,那个夏天,我冒着烈日走在广州陌生的大街上,按图索骥一家家中小学去跑,去投简历。疲惫的同时,心里的压抑与煎熬令人艰于呼吸,望着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我心都在呐喊:我的学校,你在哪里?

也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失败,8月20日都过了,突然有一天接到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小学麦瑞英校长的电话,学校有一位数学老师调到区教研室,通知我到学校参加面试。面试非常严格,去了之后,学校要求我试教五年级的《真分数、假分数》一课,并规定只有30分钟的备课时间。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一定要把握好,我在心里这样默默告诫自己。我娴熟的课堂掌控能力,较好的教学技巧,灵动的教学风格,令我的试讲得到了学校听课行政和老师的全票通过。就这样,东风西路小学接收了我。我又回到了心爱的教室,又站在了喜欢的三尺讲台,我的教育远行在广州重新启程。

(二)秋风灵动

效率决定我们的事业发展是否可以迅速且高质。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三大难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三是每个学校都有大量后进生,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束手无策。其实,这三大难题背后都是教育教学手段的落后与教育教学效果的低迷。

中国课堂教学与学生素质提升的低效是有目共睹的,我们通常以牺牲海量的时间与精力作为代价,而收获的是学生应试成绩的些许分数之差。那么,如何才能让教学变得轻松而又高效呢?

一番思量之下,我决定从打造个性化的课堂模式切入,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

我不再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不再把他们作为知识的容器,天天做练习卷;而是将课堂四十分钟作为沟通的媒介,达到师生、学生之间情感上的互爱、思想上的互证、思维上的互通、知识上的互补;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去发现问题、掌握知识、习得能力,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减轻了学生负担的同时,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出了“完整的人”。我把这种课堂模式命名为“互动、探究、创新”。

“上彭老师的课最轻松了!”“数学真简单,我最喜欢数学了!”这是学生平常对我说过最多的话语,这让我感到欣喜欢慰。对于教师而言,有什么比学生喜欢她的课来得更让人幸福呢?我喜欢采用学生的名字对学生发现的数学方法进行命名,如江伯谦同学在班上第一个使用三角板画定高定半径的圆锥体,我会把这种方法命名为“江伯谦法”,在鼓励江伯谦的同时,也激励其他同学积极创新,发现科学的奥秘。同学们都对数学充满兴趣,人人争当“小数学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我的“‘互动、探究、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了、思维活跃了,主体意识强了,有了强烈的攻克难题的信心和勇气;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我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孩子们的负担减轻了,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总是名列市、区前茅,教学质量受到家长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正是在不断的历练过程中,我尝到了教育科研的甜头,形成了自己“平实灵动”的课堂教学风格。所谓“平”,是指在整个课堂氛围的营造上,营造一种平和的气场;在师生、生生关系的打造上,构造一种平等的关系;在学习评价上打造一个平适的机制。“实”,是指我的课堂教学立足于学情,联系生活,运用朴实无华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力求实际,讲求实用,追求实效,使学生能在高效的学习中轻松掌握每堂课的关键知识点。

另外,我的课堂也是“灵动”而智慧的:首先课堂要尊重学生,根据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在课堂上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反应,关注学生思维最本质的东西,即知识的第一生长点,要做到随时能够根据学生做出的各种反应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整节课看不到环节和环节的痕迹,看起来是我被学生牵着走,但实际上是我根据实际在做不断调整。这样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行云流水式的“无痕迹教学”。

这种教学“无痕迹”的课堂,非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因此也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与欢迎。

当我的事业取得了成绩后,省、市、区级公开课接连不断,我每天在忙完学校日常的教学任务之后,回家安顿好孩子的一切直到让孩子入睡,往往要到晚上10:30以后才能静下心来准备第二天要上的公开课。那时都是自己做课件,因为电脑使用不熟练,常常做完课件后忘了存盘,等打开电脑时才发现空空如也,茫然无助,也只能重新再做,等到做好之后已是凌晨四五点了。为了上好早上的奥数课,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研究各类题型的解题策略,选择学生最容易理解的解题方法,并且还独创出在一些参考资料上也找不到的解题思路,所以经常做题到深夜,要在晚上12:00以前睡觉简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三)秋意悠长

2011年,我调到旧部前小学正式担任校长,恰逢广州正紧锣密鼓地评选首批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这促使我开始梳理自己的办学理念建设特色学校,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的“灵动教育”的理念。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让我深深地感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纯粹的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就不成其为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必然触动人的精神世界,直达灵魂的最深处。

基于这样的经历和思考,我提出了“灵动教育”的概念。这里,“灵”主要指“灵魂”“心灵”,“动”主要指“触动”“感动”,因此,“灵动教育”是指触动灵魂或心灵的教育。

“灵动教育”基于学生,为了学生,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要求教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智慧,手中有能力。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时时探索走进学生心灵的新途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没有理想的教育,但是得有教育的理想。”我的教育理想是什么呢?我希望办有灵魂的学校,塑有灵慧的老师,育有灵气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焕发灵动的生命力和智慧的创造力,成为充满灵气的时代新人。而灵动教育,则是一叶助我抵达理想彼岸的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