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夏之耘

年少时,总是向往远方;年长时,却又总是回望故乡。

对于职业的选择,说实话,年少时我从未将教师作为梦想。在我的心中,大公司的高管女白领才是最美的向往。但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是很骨感。少女天生爱做梦,而一个女孩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哪怕再过美好,但在坚硬的现实生活面前,即使只是再轻微不过的一次触碰,梦想便稀里哗啦碎成一地鸡毛。人生,有时真就像是在光中追逐自己的影。有心与无意间,却是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境。其实,对于教书,当时我的想法非常的简单,既然选择了,我就做好,误人子弟的那个人,绝对不能是我!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自我的梦想,而是那些与生俱来的责任。也正是在这种对自我责任的面对与承担中,我渐渐长大,渐渐爱上了原本不爱的教师这个行业,也让我的学生们爱上了我。就这样一路走来,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感动。

(一)夏日熙阳

说实话,虽然我六岁开始就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承担的家务越来越多,但我的学习成绩却从未落下,用现在的话说,我属于非常典型的学霸。在求学的路上,我的前途可谓畅通无阻,一片光明。

在初中毕业参加中考时,父亲建议我报中师。因为以我当时的成绩,无论是上重点高中,还是报考中专学校,都可谓探囊取物,十拿九稳。当时我虽然还只有14岁,正是青春懵懂的年龄,但我已经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于将来意味着什么。那时,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与现在相比,实在是差得太远。但凡有能力和机会的,大都不会选择做老师,就是已经做了的,也有很多选择改行或下海经商。可是,我又能怎样呢?母亲常年饱受病痛的折磨,以至瘫痪在床,作为家中长女,我必须担负起照顾她的责任,如果考中师将来做老师回老家所在的学校工作,就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母亲。这也是父亲建议我读中师的主要原因。虽不情愿,但对家庭的责任感最终占据了上风。我爱我的母亲,是她给了我生命,也是她一直在教育引导着我,我有责任和义务照顾体弱多病的她。初中毕业的那年夏天,我最终以江津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中等师范学校录取。

中师的时光过得飞快,稀里糊涂便到了毕业季。1986年的夏末,重庆江津高歇中小学迎来了一名17岁的女老师,她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扎着一条长长的马尾,刚踏进校门的时候略有些紧张,又有些向往,但本身就是个孩子的她很快便和学生打成一片,这个女老师便是刚刚中师毕业的我。就这样,我身不由己地走上了三尺讲台,当起了“孩子王”,我的教育生涯就在“一个孩子领着一群孩子”的跌跌撞撞中开始了。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爰登其质。我当年选择教书,充满了偶然与无奈。“起于辛劳,结于平淡”,这是教师的人生写照。怀着对母亲的眷恋,怀着对未来的惴惴不安,面对刚参加工作时艰辛、平淡且清贫的生活,每个月拿着那46.5元的工资,看着那些穿着漂亮时装的同学,遭遇过银行招聘、邮电特招、工厂招工(那时在工厂工作是非常令人羡慕的)等诸多优渥待遇的吸引,我有过动摇,有过挣扎,有过沮丧,有过逃离的想法。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坚持!因为,我发现,我渐渐地爱上了这帮可爱的孩子,他们也唤起了我心中潜藏已久的教育情怀。

当清晨走进校园,面对一个个标准的队礼,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时;当走进课堂,看到一双双求知若渴的明亮的眼睛,一颗颗等待知识浇灌的无邪心灵时;当课余跟孩子们一起运动游戏,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时;当精心准备的课例展示在同行面前,获得一阵阵掌声,一句句称赞时,我的心情莫名激动,我的内心无比满足,工作中能收获这样的美好,难道还不足够让人珍惜吗?如是,最初的无奈很快就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在工作的问题上,我虽然不能“选择自己所爱”,却最终“爱上自己所选”。也许是我自小便经受过生活的打磨却依然能坚强面对的性格,令我在初时艰苦的教师生涯中从不言弃,反而渐渐地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和追求,无奈、不甘的情绪渐渐演变成执着、无悔的教育情结。心结解开后,心态便昂然勃发,“灵动”的种子便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萌芽。那时,初为人师的我满心满脑的就是一句话:做老师真好!

(二)夏暑逼人

成长的路,从来就不会因为你的热爱就一帆风顺。我的从教之路同样没有因为我思想的转变和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就成为坦途。打击接二连三,坎坷接踵而至。其实,阵痛与煎熬是一切专业成长者必经的过程,所以,总觉得如何面对它们仍不是最为关键的,就我的经验来说,承受了之后,如何迅速地从那些经历中汲取经验来提升自我,才至为重要。要知道,厚积薄发,但厚积了却未必就能薄发;量变到质变,但足够量的积累并不等同于能换来最终质的提升。只有在之中加入充分灵动的智慧,一切的坎坷,一切的经历,才会成为我们逐次拔节向上的酝酿,才会衍生出我们不断前行的源源动力。

进入学校后,学校布置给我的任务一开始就让我有些措手不及:语、数通教。先教了两年小学高年级数学,接着又教了四年中学语文,然后又教了小学数学大循环。除了教书,我还需要承担许多“杂务”。高歇中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条件比较艰苦,几乎没有老师以外的后勤员工,所以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由班主任来负责,女人也得硬着头皮干着男人的活儿。如是,我边学边干,边干边学。

有一天,一个学生一路小跑冲进办公室向我嚷道:“彭老师彭老师,教室里的日光灯管不亮了,您快去帮忙换换!”我赶忙去学校总务处领了灯管,回到教室准备换上去。让学生帮忙把总电源关掉后,我却傻了眼,因为我从来没有换过灯管,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看着四周的学生都眼巴巴地看着我,我硬着头皮战战兢兢爬上学生的课桌,一边努力回忆以前看别人换灯管的步骤,一边依葫芦画瓢地去接线。那时的日光灯管是要接两头共四条线的,正当我开始接第四根的时候,灯管猛然一亮,那刺眼的灯光一闪一闪的,吓得我差点从课桌上掉下来,原来学生没有把总电源关好。要知道我的双手都搭在日光灯的电线上啊!幸亏脚上踏着的是木桌子,绝缘,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除了日光灯管,教室的玻璃窗也是要教师自己安装的。以前课室的老式窗户,玻璃都是一格一格的,需要拿锤子紧贴着玻璃,然后在木框上钉上小钉子,让钉子楔住玻璃。一年下来,老旧的窗户总会损坏,到了冬天,冰冷的北风从破损的窗户里直钻进来,教室里冷得都待不了人。我便趁着放学后领了工具一格一格地修补,破损的窗户终于都让我给装上了玻璃,我身上也已是大汗淋漓,但十根手指却已被冻得僵硬红肿。

往事并不如烟,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沉淀得愈发清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最终我在教育领域收获的远比我当初渴求的多。每每想起这些我心中便会生出感叹,无奈的选择并没有让我得过且过,反而在责任心的驱使之下努力当个好老师;工作的繁重并没有压垮我,反而让我学到了更多,更加灵动、智慧和独立。这些经历成了我初为人师不可或缺的要件,虽琐碎,却真实;虽繁杂,却具体。透过这些当时最接地气、最能反映中国基础教育现状的真实经历,我开始对教师、对学校、对教育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这为我将来对教育教学作理性思考奠定了基础。

(三)夏雨滂沱

在爱上教师这个行当之后,我深深地明白到“学高为师”这个道理。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读书改写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科教兴国被放在了国家战略层面得以强化,教师这个职业开始在社会上升温。

人如果满足于现状,必将以平庸终老。我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要在从教之路上走得更远,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与专业功底已远远不能支撑。自我发展和专业成长的渴望在我心中日益强烈。我决定首先要做的是提高自己的学历,到正规的师范院校接受系统的教育,为自己的从教之路储备系统的专业知识。所以,我决定参加全国成人高考。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和顺利,前方的路上可谓布满荆棘。

当时间行进到1991年的4月底5月初,我迎来人生路上又一个备受煎熬的节点。那时,我仍在重庆教书,担任初三级一个班的班主任,还要负责两个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学生们马上就要迎来中考的考验;而就在那时,母亲病危,看着她被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的样子,我心如刀绞。我每次去看她的时候,她都会轻声地哼唱着歌曲,以此来消解我的紧张与不安。我决定无论多忙,都要尽量多陪陪母亲,因为那是我生命的源头,我不敢让自己留下丁点的遗憾。而成人高考的时间也在5月,我的复习到了最后冲刺的关头。一边是马上要中考的学生,一边是病重的母亲,一边是影响着我未来的成人高考,但我分身乏术,便只能在学校与医院之间马不停蹄地来回奔波,恨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分钟来用。我复习备考的时间便只能从往返的路上、吃饭和上厕所的时间里挤出。身体的疲惫还在其次,最难的是我必须在牵挂母亲病情的煎熬与焦虑中强自镇定、静下心来读书。有时半夜我会突然从梦中惊醒,害怕失去母亲的惊恐让我手足无措。其中的艰难与哀痛,现在想来,都还会觉得一阵阵难以言状的揪心。

5月8日,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永远地闭上了她的双眼,结束了她那饱受病痛折磨的一生。而5月10日就是那年全国成人高考的日子。我想放弃这次考试,母亲的离世让我身心俱疲,我只会默默地流泪,连哭出声的力气都没有了,感觉整个人好像都被抽干了。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无情,生命的脆弱,自我的无力。见到我颓废绝望的样子,父亲非常生气:“你为了这次的考试费了那么多的心血,又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单位允许你参考的机会,就这样放弃,你怎么对得起你付出的努力,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妈妈?”

父亲的话很普通,但在迷茫的我听来,却不啻于一道耳边的惊雷。

是呀,最不愿看到我这个样子的,就是我的母亲。我必须振作。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逝者已逝,生者坚强。

如是,擦干眼泪,平复心情。我带着不能参加母亲葬礼的遗憾,带着连续两夜没合眼的疲惫,参加了这次来之不易的特殊高考。哀兵必胜,最后,我以高出分数线119分的成绩被重庆教育学院录取——这张记载着我人生重要转折点的录取通知书,至今仍被我珍而重之地收藏着。而我所教的初三级语文学科,在六月份的毕业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全区第一。我捧着我与自己学生的成绩单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遗像前重重地磕头,颤抖得说不出一句话来。遗像中母亲那黑白分明的眸子一如既往地温柔地看着我,只是再也无法叫我一声“小娅”。

2001年,我再一次在繁忙之中(既要培训学生的奥数竞赛,又要忙于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还要照顾好年幼的女儿),挤出时间参加了全国成人高考,完成了三年本科的学习。

有阳光,就有阴霾;有鲜花,就有荆棘;有风景,就有苦痛。这是生活的真实,也是成长的常态。我常常告诫自己,当老师不但是延续了父亲的骄傲和母亲的夙愿,更是追寻个人价值和肩负教化育人的神圣使命。我要高扬理想的旗帜,不断地给予教育以人文的诠释和科学的实践。灵动教育的理念,慢慢开始进入我的教育叙事与教学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