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学是发展的
大学是一个“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独立的有机体”。
——Hart.J.M
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
——洛韦尔(哈佛大学前校长)
本节重点考察大学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如何与社会“环境”互动的,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的历史悠久,有近千年的发展历程,考察大学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史研究的核心内容。本节主要聚焦大学功能的三次变迁,分为传统大学、现代大学和当代大学三个阶段。
一、功能单一的传统大学
一般认为,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期)。那时,由于工商业发达,城市兴起,市民阶级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科学知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需要,产生了一种集体探索高深学问的机构,这就是中世纪的大学。“在西方,大学一词源于拉丁语universitas,本义为社会、团体,后引申为‘为学习和研究某种学问而自愿结合起来的师生共同体’”。[1]
西欧第一所大学是11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波伦亚的波伦亚大学。1150年,巴黎大学形成,后来巴黎大学中的英国学生返回祖国,组成了牛津大学(1168年)。1209年,从牛津分出一部分学生设立剑桥大学。12世纪后意大利又成立萨拉尔诺大学,西班牙创立萨拉曼加大学,德国设立海德堡大学,奥地利开办维也纳大学,法国成立了奥尔良大学等。14世纪末,欧洲已有47所大学,15世纪末达60多所,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
中世纪大学的形成,基本上经由两条途径:一条是由主教学校脱胎而成,这些学校往往有久负盛名的学者任教师,各地青年慕名而来,逐步发展为大学。这种大学由教师掌管校务,称为“先生大学”。如法国的巴黎大学,欧洲北部的英格兰、苏格兰、瑞典、丹麦等地的大学,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另一种途径是以学生团体为中心,吸引名流学者前来讲学,也逐步发展为大学。这类学校由学生管理校务,如教授的聘请、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等,都由学生决定,称为“学生大学”。欧洲南部如意大利、法国(巴黎大学除外)、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大学,一般属于这种类型。
早期中世纪世俗性大学是一种“行业会社”性质,后来逐步明确地意识到是研究学问的地方。大学学生成立同乡会,大学教师成立教授会。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演和辩论。当时把上课叫做讲演,即由教授讲解教材,作引经据典,烦琐冗长的考证,学生边听边记,然后让学生辩论。辩论用拉丁语进行,一般是没有结论的。
中世纪大学特别是早期的大学享有较多的自治权利,这不仅表现在学校的内部事务都由教授和学生管理,不受任何上级干预,还表现在各大学都争取了程度不同的特殊权利。如自由讲学、游学的权利;审理裁判权;赋税、关税、兵役的豁免权;颁发讲演特许证、罢教和迁移权等。
中世纪大学争得的上述各种权利,可以说明它是城市市民反抗封建教会的产物。然而,中世纪大学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教会势力很快就渗进了大学。如巴黎大学到13世纪中叶,已完全为教会所操纵,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院哲学,讲座大多由僧侣把持,有自由思想的教师被排挤出校。14世纪以后,很多大学实际上是教会开办的。一直到19世纪,在这几百年间,大学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保持初创时期的原样。由于大学与社会生活联系不大,社会角色缺失,在大学发展史上出现了“冰河期”。“17世纪以后,不少大学因缺少学生而关门。如建于1386年的海德堡大学不得不关闭达26年之久(1626—1652年);巴黎大学也曾在16世纪末中断过教学活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也不景气,到1685年,牛津大学因缺少学生而濒于消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2]
在这一时期,大学的目的是“传授”学问,是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和保持。其职能如在1852年牛津大学纽曼的《大学之理想》一书中所阐述的一样:大学是提供自由教育、培养绅士的场所;是“提供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大学为传授知识而设立。[3]当时的大学主要设立文科、神科、医科、法科等,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多学科的,学生只有学完了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七艺”并获得文科硕士学位以后,才有资格进入神学、医学、法学学科学习。为社会培养牧师、医生、法官、教师、官吏等通用人才。
二、兼重教学与科研的现代大学
以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为标志,科学研究纳入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标志现代大学的诞生。柏林大学的诞生有两个背景。
其一,科学的发展。19世纪初,西方自然科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相继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巨匠,产生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科学的发展影响了哲学和教育,随着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等思潮的兴起,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大学的定位,柏林大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然还有普法战争的因素,为振兴民主精神,弥补战争创伤等原因)。
其二,大学越来越远离社会现实。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文主义逐渐蜕变成一种烦琐的经院哲学,大学越来越远离社会现实的需要,成为落后保守的机构。在此情况下,人们不断地审视大学的变革和发展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洪堡的大学改革。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并系统地形成和提出了自己的大学观。
他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认为“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研究和发展知识的场所。如果说在柏林大学以前的大学以培养学生为重任的话,那么,柏林大学则把大学的功能进一步拓展为科学研究。[4]
柏林大学对古典大学的传统进行了改良,摆脱中世纪大学传统精神,将大学变为科学研究中心,其任务是研究“创造性的学问”,重要的是“发展”而非“传授”知识。“科研和教学的统一”成为大学新的原则,它赋予了现代大学新使命——科学研究,同时奠定了大学探索真理、创造知识的社会使命以及科学理性精神的崇高价值。新使命的赋予使大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办学模式成为19世纪美国及欧洲国家效仿和学习的典范。[5]
三、教学、科研、服务并重的当代大学
与第一个时期经历了好几个世纪的情况不同,第二个时期的时间相对较短,一般认为19世纪后期是第三个时期的开始。
当时,美国受德国的影响,19世纪创建了一批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也因美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他们率先将社会服务纳入了大学的新功能。社会服务分两个层面,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设立应用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大学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学科研究优势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这种变化以颁布《莫里尔赠地法案》和“威斯康星理念”为代表。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里尔赠地法案》,这导致了美国建立一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农工学院。同时也成立了一些以自由教育和实用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州立大学,突破了大学以培养牧师、绅士、教师、医生和律师的传统。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理念:为社会直接服务是大学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服务应当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大学应当成为服务于本州全体人民的机构”。“威斯康星理念”掀起了大学发展史上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6],使得大学的“社会服务站”的看法越来越被人们认同。
这个新理念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称为“威斯康星思想”,并被誉为美国20世纪最有创造性的思想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大学要把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大学要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大学要成为向社会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由此,面向社会开放成为大学新的教育理念,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信息资源、技术开发等方面直接为社会服务,大学由传统大学的“象牙塔”逐渐演变为面向社会的“服务站”。[7]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的主要功能均经历了曲折和艰难的过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家发动的大学改革运动,最终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成为当代大学的三大主要职能。当代大学除了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功能外,大学作为社会的科学文化中心,是创造和传播新的知识、思想和文化的源泉,肩负着为社会提供价值导向的使命,促进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重要责任。可见,大学的发展变化,功能的增加,都是大学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是大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
启示:
我们考察大学的发展历程,从中至少得出三点启示:
第一,大学的功能在变化。大学的功能从传授普遍学问的场所,发展到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再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的“服务站”;从人才培养单一功能,到教学科研的统一,最后发展到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从单一传承知识发展到传授知识、发展知识、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一体化。
第二,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在变化。大学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和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大学已经从处在社会边缘的“象牙塔”,步入社会生产、生活的“中心”,成为社会组织的“轴心机构”。[8]从“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的封闭状态,发展到直接推动社会发展、服务人们生活的“动力源”“服务站”。
第三,在学科发展上不断走向综合化、多元化。由初创时期的3—4个学科,发展到基础学科的引入(数学、物理、化学等),最终到技术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的大发展。
正如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工具主义代表人物克拉克·科尔在《大学的功用》一书所讲的那样,“纽曼的大学是一个居住僧侣的村庄,弗莱克斯纳的大学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城镇,而现代的多元化巨型大学则是一个五光十色、魅力无穷的大城市”。[9]“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多元性,它有多个目标、多个权力中心,多个灵魂,它不再是一个有机体,而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城邦——多元化巨型大学的城邦”。[10]
[1]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教育[Z].Internet.2008-5-14,Available:http://www.cupa.com.cn.
[2] 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47.
[3] 徐小洲.高等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2.
[4] 季诚均.关于大学理念发展的历史考察[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5] 贺祖斌.服务北部湾与大学的使命[N].广西日报,2010-4-28.
[6] 徐小洲.高等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1.
[7] 贺祖斌.服务北部湾与大学的使命[N].广西日报,2010-4-28.
[8] 李福华.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构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
[9] 徐小洲.高等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
[10] 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