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学是复杂的

复杂万端的高等教育系统从本质上讲是个混血儿,而不是任何观念的极端产物。

——伯顿·克拉克

多元巨型大学“是在先前模式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元素而成的多元、异质、矛盾的机构,是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

——克拉克·科尔

大学的复杂性可从三个方面去考量:第一,大学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的目标、任务、功能是多样的,通常也是交织在一起的;第二,大学的属性是复杂的,它集政治性、经济性、文化性、教育性于一身;第三,办学差异性大,体制有别,层次有高低,学科差异巨大,办学定位迥异。这三点就决定了大学的复杂性。

一、内涵的丰富性

阿什比曾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作用的产物。[1]传统大学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大学,已经是从一个简单的学术团体发展到十分复杂的社会组织,社会赋予它更多的含义。已经从一个“乡村”变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城市”,已经从传统大学的“象牙塔”逐渐演变为面向社会的“服务站”。谁能简单说清楚大学是什么?

大学已经存在800多年,因为它出发得太久,有人说,它已经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了。这句话颇引人深思,大学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大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可谓博大精深,大学的精华可以从“知识”和“精神”两个维度去考量:大学是“知识和精神的殿堂”。大学的知识特征指大学的学术性、高深知识性、专业性、创新性等体现大学水平与发展能力的指标;大学的精神特征指大学的追求与理想,诸如大学对真理的坚守性、探索性,对社会的引领性、批判性,对人性的追求,对自主的渴望。大学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是社会良知的灯塔,也是人类精神家园和民族文化的守护者。简而言之,大学的知识特征可以用“学术性”来概括,大学的精神特征可以用其“坚守性”来表达。这就是大学的精华所在。

大学的内涵

大学是什么?大学的内涵是什么?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非常古老的问题,很多教育大师对此争论不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针对的研究对象不同,因此答案各不相同。正是大学这种内涵丰富的魅力,犹如雾里看花一样,才招来众多审视者去观察、去探究、去评判。

第一,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看,大学既不属于行政机构,也不属于经济机构,属于社会第三部门,即“是以‘学科设置’为组织基础的文化机构”。[2]

第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场所”,是“传播知识的地方”。在古代大学,特指“传播普遍性知识的场所”。[3]

第三,从科学研究、探索真理的角度来看,大学是“为探索真理而建立的一块自由地”,是创造知识的“加工厂”,是“探索真理的场所”;[4]正如我国教育家蔡元培所说的那样:“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5]

第四,从社会服务的功能来看,大学是应用知识的场所,是“公众的服务站”,是社会的“发动机”,[6]是服务社会的“超市”。

第五,从组织成员的特点来看,大学是高级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大学成立之初就是“学者的社团”,现代大学更是“人才的集散地”。[7]

第六,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大学既是社会文化传播、交流、批判、继承、创新的场所,又是独特的校园文化不断探索、不断批判、不断创新的港湾;既是社会文化的“堡垒”,又是学者的“精神家园”。[8]

第七,从经济的视角分析,大学不是赢利组织,但它生产特殊的“商品”,生产人才和知识。

诚然,上述每种理解都不全面,也不会有统一的答案,但七种表述从大学的功能(教学、科研、服务)、组织方式、人员特征、文化、经济不同的侧面,勾画出了大学的内涵,似乎描绘清楚了大学是什么样子。

通常认为,现代大学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和任务。

二、属性的复杂性

大学的复杂性来源于多个方面:功能众多,历史悠久,体积庞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日趋紧密,社会贡献力、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此大的背景下,大学内部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规模空前扩张,学科结构日趋复杂,办学空间不断扩大,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社会对大学的期望不断提升。大学承担着引领社会、传承文化、创造知识的历史重任,其管理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管理和决策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大学领导者既要面对市场需求,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既要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又要根据就业形势推荐学生就业;既要管理,又要服务和经营。大学领导人要集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企业家、金融家等于一身,这就是大学复杂性的原因所在。

(一)大学集政治性、经济性、文化性、教育性于一身。其一,各国政府一般都是高校的投资主体,或大学的举办者,政府对高校的政治控制、行政控制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这就是高校要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政治性体现。其二,大学是一个学术组织,追求卓越与创新,经费需求巨大。不断筹措经费、四处争取资源、内部节流开源是大学管理的首要任务,这也是大学经济性的集中体现。其三,大学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组织,肩负着文化创新和传承、引领社会的作用,是社会之灯塔,起着社会良知、思想库的作用,发挥着批判、前瞻的功能,这就是大学的文化性。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学从诞生之初始终没有变过的一点就是,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按人才的成长、发展规律办事,这是立校之本,也是大学教育性所在。

(二)大学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当今社会赋予大学更多的期望。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在法国巴黎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出了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会议认为,高等教育正在成为社会的中心或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已经逐渐变成了知识型社会,因而高等教育和研究正作为个人、社区和国家的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作用。作为社会中心或社会主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及伦理价值标准的多元化,无疑应对社会尽职尽责,帮助社会对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并采取行动,起着社会良知、思想库的作用,发挥着批判、前瞻功能。文件指出,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而应加强其应变能力及促进变革的能力,把包括高等教育的针对性、质量、公平、可持续发展、大众化等问题纳入到高等教育变革的视野里来认识。

社会赋予大学更多的期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出版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在这一文件中提出了“前瞻性大学”这一思想,这种大学应该是:一个开展高质量培训的地方;一个择优录取学生的地方;一个追求、创造和传播知识的人、促进科学发展的人和开展技术革新与发明的人荟萃的地方;一个使未来毕业生立志追求知识和使他们以利用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己任的地方;一个欢迎学生“回炉更新知识、提高水平”作为固定形式的地方;一个鼓励和支持与工业和服务部门进行合作以及发展地区和国家经济的地方;一个以批判精神提出和讨论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地方;一个让政府或相关机构获得各种可靠而科学的情报以供决策的地方;一个汇集了坚决遵守学术自由原则的人的地方;一个置身于世界各种挑战和机遇的地方。这样的新大学显然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也不仅仅是培养人才、发展知识为社会所用,而是主动投身于社会的各种事件之中,是国家或国际问题的自觉参与者和积极组织者。这体现了现代大学理念的新发展。[9]这样的大学,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正如科尔在《大学的功用》一书所讲的那样,纽曼的大学是一个居住僧侣的村庄,弗莱克斯纳的大学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城镇,而现代的多元化巨型大学则是一个五光十色、魅力无穷的大城市。[10]

三、办学的差异性

不同类型的大学,情况各异,千姿百态,国外大学情况不仅如此,国内情况亦同。造成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办学体制不同。就国内情况而言,有部属院校、有地方大学,也有民办院校,不同的办学主体投资渠道不同,管理模式不同,大学内部运行方式不同。第二,办学层次、定位上的差异:有“985”“211”高校;有“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有一本院校、二本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不同类型的学校,功能定位不同、任务不同、人才培养的类型不同、教学内容、方法不同。第三,学科上的差异:有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农学院等。不同类型的学校,办学理念不同、评价标准不同、追求目标不同、文化内涵不同。

综上所述,大学的现实情况是复杂的、多样的;社会赋予大学的责任是重大的,社会交给大学的任务又是多元的,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大学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千年不变的学术追求,又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追求,同时还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需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第一,大学管理的复杂性,大学校长的艰辛,体会到“校长这把交椅是世界上最不舒服的一把椅子”这句话的内涵。第二,大学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不可能、也不存在一种统一的、公认的理念与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大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管理无定律”的原因所在。

[1] 高校教学评估理论与实践课题组.论高校教学评估与大学自由精神[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

[2] 首都师范大学.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3] 徐小洲.高等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2.

[4] 首都师范大学.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5] 徐小洲.高等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6] 徐小洲.高等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5.

[7] 首都师范大学.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8] 徐小洲.高等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1.

[9] 季诚均.关于大学理念发展的历史考察[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10] 克拉克·科尔著,陈学飞等译.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