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学是独特的
知识性、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特征,是认识大学的“逻辑起点”。
——伯顿·克拉克
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
大学是“遗传”与“环境”作用的产物。上一节主要探讨了“环境”作用,即大学如何与“社会环境”互动的,如何通过互动使大学发展、变化的。本节主要讨论“遗传性”,即大学的本质属性、特殊性——“学术性”;大学的“坚守性”“理想性”。
一、大学的本质属性
通过考察大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虽然大学的功能在变化、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在变化、大学在不断走向综合化、多元化,但有一点没有变,就是大学“学术性”这个本质特征没有变,大学的逻辑没有变。
如上所述,大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大学的“元素”众多,概念繁杂,诸如:大学功能、大学任务、大学定位、大学特色、大学目标、大学理想、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核心竞争力等,那么大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办大学有没有可遵循的内在逻辑?
有研究指出:大学之所以能够保持近千年的充满活力的延续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学术使命和价值。[1]
大学是社会的人才培养机构和学术组织,学术性是其本质属性。大学的学术包括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学术的使命意味着把大学的丰富资源与最急迫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学术的价值取决于它对国家和世界的服务。
就个人理解,大学的学术性、逻辑性可用这样几句话概括:第一,大学的三项社会功能决定了“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大学的逻辑起点;第二,学术性主要体现在探索性,体现在高深知识性。其核心是创造、创新,是发现、发明;第三,创造、创新需要学术自由的氛围和制度保障。三者的关系是:第一句是逻辑起点,第二句、第三句表明了三者的递进的逻辑关系。
(一)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大学的逻辑起点
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特征,这是由大学的社会功能决定的。大学处于整个学校教育体系的最上层,历来被称为传承、批判和探索高深学问的殿堂。社会赋予大学的使命是探索真理,大学的功能是:教学、科研、服务。其核心是“知识”,且属于“高深知识”。
学术性主要体现在探索性,体现在高深知识性。大学的活动纷繁复杂,但“教与学的活动”是其核心任务,“教与学的活动”又围绕“高深知识”展开。大学处于“教育阶梯的顶层,所关注的就是这些深奥的学问。这些学问或者处于已知和未知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高深知识是大学人赖以开展工作的基本材料”[2]:教学就是传承这些知识,整理这些知识、提炼这些知识;科研就是发展这些知识、创造这些知识、保留这些知识;服务就是应用这些知识,把知识变成财富,变成社会发展的动力。可见高深知识在高校的地位与作用,它是大学人工作的“对象”,是工作的“载体”。高校的广大师生天天在“操作”这些知识,无论是学生上课、作业、实习,还是教师备课、授课、学术交流、写教材、搞研究,都在时时刻刻与知识打交道。知识性、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特征,是认识大学的“逻辑起点”。[3]
而且,这些高深知识的深奥程度就代表了其学术性、专业性水平的高低。只有这些深奥的知识不断被认识、被应用、被传承,才能把未知世界变成已知世界,才能不断推动社会、造福社会,这是社会赋予大学的神圣使命。
所以,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大学之所以得以生存与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学术性。学术性可谓是大学的生命。
(二)创新是学术性的灵魂,而创新需要“氛围”,需要“精神”,需要“制度”保障
大学逻辑的第二句话就是:探索性、创新性是学术性的核心。在创造知识、发展知识方面,创新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是创造知识、发展知识的动力和源泉;不仅如此,它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技术应用等方面也起到灵魂和关键作用。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人才培养需要培养他们反思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因为知识既有普遍性,同时又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在自然科学方面,这种局限性主要来自人们的主观认识能力和客观认识条件的限制;在人文科学方面,这种局限性主要来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不同的社会需求”[4]。因此我们在知识传承和应用的同时,要不断克服知识的局限性,不断审视、反省、质疑、提炼、加工、修正、创新这些知识。这正是大学的责任和真谛所在,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点。
大学逻辑的第三句话就是:创新不会自动产生,它需要推动、需要引导,需要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需要教师的探索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需要有配套的制度作保障。
二、大学的精神特征
大学的精神在于它的“坚守性”“理想性”,在于它坚守“真理”,坚守社会的“良知”,也是大学的魅力所在。什么是魅力?就个人理解,美好的东西都有魅力,对他人有益的事物都有魅力。大学肯定有魅力,否则大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就不会有800多年的发展史。但魅力何在?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一名大学工作者,认为大学的魅力不在于它为社会培养多少精英,不在于发明多少条真理,因为这些都是它的职责;也不在于有多少大师,有多少大楼,因为这是它存在的必要条件;而在于它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有自己的学术氛围。诸如大学对真理的坚守性、探索性;对社会的引领性、批判性;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与渴望;大学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是社会良知的灯塔,也是人类精神家园和民族文化的守护者。
具体而言,大学的魅力在于:有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有一种“穷理尽性”的理想;有一种知识高于一切、学术高于一切、艺术高于一切的品质;有一种自由、宽松,独立、自主、多元、包容的校园文化。
(一)勇担社会责任的大学使命
大学是时代精神的象征,是社会良知的灯塔,也是人类精神家园和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大学应该既体现着某一时代的精神,同时又承载着人类终极的价值追求。只要人类的文明延续,大学前进的步伐就不会停止。
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的各种讨论越来越多,但无论如何,大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大学是以科学思想为基础,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地方,大学总是严肃地、批判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永恒价值。而大学的功能则是要通过学术性的教学(而不是职业教育或者技术教育)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全面地塑造学生,传承和创造人类的知识与文化,并服务于当下社会。简言之,大学就是要以培育人才、创造知识为根本使命,以服务社会、造福国民为己任。
大学虽然应该重视履行社会服务的使命,但并不能把大学的使命简单地定义为单纯地反映和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是认为大学应该做真理的发现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真知灼见;大学应该做社会正义的守护者,对现有体制的不足提出批判;大学应该成为变革社会的力量,做指引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灯塔。概括而言,大学应当追求知识,服务社会。[5]
大学如果失去精神,就是一所普通的教育机构,大学如果没有文化,那也将是一所平庸的学校,就无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位置。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则是大学更为重要的一种气质。[6]
(二)“学术高于一切”的追求
大学作为一种学术共同体,是一种非营利的学术组织,国外权威统计显示,不以营利为目标的组织最具生命力。正因为如此,从大学建立至今的800多年历史长河中,其学术性就是人们孜孜追求的目标,也是它的魅力所在。为此,学术、学科、学者、学生是大学关注的焦点,也是办学的主体,同时也是大学水平的标志。正如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7]我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英、法、日、俄等国家著名大学深入研究后,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应具备的主要特征:(1)人才培养出类拔萃;(2)学科建设领先;(3)师资队伍学术造诣深厚;(4)科研成果丰厚;(5)办学层次高;(6)面向世界;(7)经费充足[8];也有人概括为,“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应该是具有一流的学者、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术水平和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人才”。不难发现,这些特征的“焦点”都集中在“学术”上。为此,学术性是大学孜孜不倦追求的组织目标,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三)“真理高于一切”的大学精神
探索真理、认识真理、传播真理是高校的追求,也是大学精神所在,更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品质与精神。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精神、真理至上精神、学术创新精神。学术自由的精神源于“思想自由”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这种自由是学者从事知识传授、探索、应用所必需的。“真理至上”精神是大学的追求和应有的品格,它强调独立的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拒绝一切权威和教条的禁锢与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坚持真理,追求正义。学术创新精神集中反映在“反思精神”“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如上所述,任何知识都是有其局限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真理,这一点就折射出“批判精神”“学术创新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正因为大学具有这种学术自由和真理至上的精神,才使得大学和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一方面大学离不开社会,大学服务于社会;但另一方面,大学又不完全融于社会,有自己的边界和价值取向。可以这样理解:社会是现实的,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当前的利益,主流追求的是金钱和地位;大学是理想的,学者们关注更多的是未来问题,追求的是真理和事实。为此,大学可以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去审视现实,去评判是非,批判丑陋,预测未来。这种超脱、超然也正是大学的魅力所在。
(四)“自由、宽松、多元、包容”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
很多学者之所以选择大学工作,是因为他们喜欢大学的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青年学子们之所以留恋母校,多数是因为大学放飞了他们青春和理想,高雅的校园文化、浓郁的学术氛围给了他们心智的启迪和升华。
大学氛围、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相辅相成,内涵十分丰富。它包含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自由精神、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诸多内容。就个人观点,这些精神可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大气”。“大气”应成为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氛围不可或缺的因子。只有这种“大气”,才能使得我们的大学、学者、学子不局限自己的利益、眼前的利益、身边的利益,而着眼长远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人类的利益;才能守住自己的“根”,守住自己的“底线”,才能不迷失方向。这也是我们目前大学普遍缺少的“大气”。“大气”就是一种学术气度、学术胸怀、学术环境。“大气”所追求的就是:“自由、多元、开放、共享、流动、交叉”。[9]
需要解释的是:这种氛围、这种文化不是自动产生的,是需要营造的,是需要在大学精神的引领下推动的,是需要制度保证的。即精神指导行动,制度保证行为,行为营造氛围。这种“自由、宽松、自主、多元”的校园文化,具体表现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在学校层面主要表现在“大学自治”和“开放、多元、包容”的特点;在教师层面,主要表现在“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在学生层面,主要表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方面。
总之,大学的精神在于它的坚守性,在于它坚守“真理”,坚守社会的“良知”,这也是大学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也源于它的“学术性”。学术性要求“不唯上,不唯书,只唯真”的精神;学术性的基石在于创新,而创新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自由的氛围。所以大学的魅力和大学的逻辑是相通的。
[1] 李元元.学术发展是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主线[N].中国教育报,2008-10-23.
[2] 郭冬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7.
[3] 波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1-12.
[4] 首都师范大学.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5] 马健生,孙珂.美国高等教育创新机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5).
[6] 黄达人.大学的使命、精神与声誉[J].中国高等教育,2006(21).
[7] 张兆芹,王妮.高校学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Z].Internet.2006-8-23,Available:http://www.ep-china.net/article/higher/20060823083423.htm.
[8] 马金城.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与我校办学目标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1997.
[9] 佟庆伟.大气: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因子[A].首都师范大学.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4.